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城市中的人文秘林——溫羅汀獨立書店

 
書店綜覽
◎黃脩閔、李秉純 

「溫羅汀」地區,指的是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織而成的區域,它並不是如同公館、臺電大樓等正式名稱,而是透過文化圈的概念,給予這個區域一個新的名稱。不同於東南亞電影院附近的老公館,溫州街早期的地下書店、地下音樂以及蓬勃的 NGO,有其特殊的人文脈絡與特色,人與人的關係、對文化的理解與深入,形塑了這個文化圈的共同記憶,難以被涵蓋進原本對於地緣位置的分類,也因此,「溫羅汀」作為一個既有地方的新領域劃界,在長期耕耘下,成就了一座人文精神繁盛的園林。

在溫羅汀中,有不少獨立主題書店、獨立音樂、咖啡館以及NGO,獨立書店包含南山書局、台灣个店、晶晶書庫、女書店、結構群、南天書店、山外書店、書林書店、來來書店、茉莉二手書店、古今書廊、秋水堂、問津堂、明目書店等,獨立音樂則包括女巫店、地下社會、河岸留言、漂流木、THE WALL、小白兔唱片、BLUE NOTE等,也有挪威森林、巴黎公社、nowhere所在、椰荷咖啡等咖啡館,隱身在溫羅汀中的NGO也不在少數,包含崔媽媽基金會、紫藤文化協會、主婦聯盟、荒野保護學會、法國號教會社區及守護中心等。

然而,這樣的區域有可能會隨著來往的人潮、組織的發展,以及當地人對於此區域的想法,而轉換其意涵與特色,溫羅汀原本是以獨立書店、音樂及NGO為特色,象徵自由思想、獨立思考的精神。漸漸地,由於溫羅汀的人群及組織,透過不同的行動、組織的規劃,融合料理、對家常菜的記憶與手藝,舉辦各種藝文活動、電影播映、講座訪談,創造不同移民間的共煮共食、互相交流,除了保留原先溫羅汀人文薈萃的特色,也進一步變成更為多元,強調族群包容的社群。


人文精神的積累

溫羅汀的形成可說是出於深厚的歷史沉積。追溯至日治時期,任職於帝國大學的學者居於此地,隨著二戰結束,日本人撤出台灣並留下大量的書籍、字畫、古物等等便流入牯嶺街的舊書攤,並隨著都市更新、人口遷移而回流至台大、師大一帶展店。再者,由於景美區成為公教人員人口遷入區,且受到台大、台師大、台科大的包圍,人文學術書籍需求漸長,因而孕育出此地特殊的文化地景。[1]

多年以來,不同於連鎖書店因為市場取向而邀請較為知名的作家,或與出版社合作協調而安排新書發表、作家講座,溫羅汀的獨立書店群集讓小出版社或自費出版的作家也能有和讀者面對面分享作品的舞台,給予創作者更為寬廣的發表空間。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為出版社、創作者拓寬宣傳路徑,一方面也能製造市場區隔,體現溫羅汀的豐富內涵。


組織形成與策略方向調整

然而,隨著連鎖書店盛行、網路書店興起、中國出版業競爭,使得獨立書店的生存受到擠壓而搬遷或倒閉,影響了溫羅汀累積已久的文化風貌。因此,政府與民間開始思考溫羅汀的特質並試著由此發展生存之道。延伸自台北市政府發起之「台北文化地景整體規劃與調查先期研究」[2],政府與民間策畫了「文化地景參與式規劃示範案」,以溫羅汀為標的開展一系列文化地景的調查與設計,想藉此凸顯溫羅汀之特色並使之再次活絡。該規劃其中一項產出便是召集溫羅汀的店家與團體成立「溫羅汀聯盟」,其自我定位是較為鬆散型的組織,但希望藉由議題與活動合作成為溫羅汀地景保存與發展的推手。溫羅汀聯盟推動許多活動,在成立初期,曾聯合店家與團體邀請學生一同討論並選書、創作公共藝術裝置吸引民眾對閱讀的關注、舉辦音樂和電影相關沙龍、與台北詩歌節合作推行「溫羅汀玩詩行動」……等等,相當程度增強民眾對溫羅汀的認識。

在此基礎下,當地也自發性地繼續發展溫羅汀行動聯盟、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讀愛溫羅汀等組織,持續串聯店家與團體以設計講座活動,但更加拓廣視野與形式,例如:舉辦跨界閱讀市集,從桌遊、音樂等媒介認識他國文學作品;這些組織也作為資訊彙整平台,使各書店舉辦的活動得以流通、有較高觸及率,在女書店面臨關門時也曾發佈訊息增加該事件關注度;此外,還規劃許多認識在地的導覽,例如:殷海光故居與紫藤廬介紹、瑠公圳水文景觀走讀。溫羅汀以更多樣的型態與跨領域結合來拓展其圖像,形構更與時俱進、和在地緊密連結的文化圈。

除了人文內涵的深化,於其他在地規劃的面相實作上,溫羅汀的成員也沒有缺席。2010年時,溫羅汀的書店參與了由台北市都更處策畫的「溫羅汀藥草花園」,該花園不但成為書店舉辦動靜態活動的展演空間,也是融合了藥草知識、綠化環保概念的都市綠地,吸引各年齡層市民聚集於此,進而成為公共參與和推廣書店的場域。[3]


多樣且密集的書店園地

在一系列的文藝活動中,書店透過跟自然植物的意象結合,各有其代表的植栽,呈現其獨特風貌與特色。南天書局的代表植物為台灣土肉桂,強調其書籍特色為以台灣歷史為主的學術創作與史料;晶晶書局的代表植物為日日春,在性別議題上有其特殊定位,長期推廣同志文化,並試圖透過公共藝術融合進當地文化中;女書店的代表植物為紫花酢漿草,作為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的書店,位於獨立音樂女巫店樓上,承載著婦運推動的脈絡、性別意識的彰顯,同時也推動婚姻平權與性別教育;唐山書局作為左翼書店之一,以中國植物花山為代表,其特色是座落於地下室,從1979年創立至今,有許多帶有社會主義思想的禁書文化,如今仍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用書的重要集散地。

台灣个店用台灣百合作為其代表植栽,強調台灣的本土性,長期推動台灣獨立、本土文化如原住民文化等議題;古今書廊以其舊藏書為特色,「竹」作為其代表植物,從1960年開業至今,經歷了多次搬遷,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再到如今營運書店的模式;茉莉二手書店以茉莉花為代表花,其實在全台各地都有許多分店,書籍種類豐富,包含教科書、雜誌、童書等各式書籍。結構群自選九重葛作為代表植物,強調其平凡、耐活、耐看與生機盎然,就如同書店強調選書的專業性,或許沒有華麗的裝潢,卻反諸書店本身的本質,其店家外觀也充滿綠意的設計。

若說書店是多樣且茂密的植栽群,那學生便是穿梭其中受其庇蔭照顧,也同時澆灌滋養土地的行動者。書店老闆們見證一代代學生的來去,彼此激盪中沉澱的思想卻會隨著時間留下。

為何溫羅汀會發展成為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獨立書店群所在處,其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書店的街景與銷售率,更是深植在此區域的人文精神,本專題希望能從書店老闆的眼睛,看這幾十年來溫羅汀的發展、獨立書店的消長,以及背後與台大、師大、台科大師生互相連結的意義。歷經榮枯,溫羅汀仍在都市裡闢出一片翠綠清新,且更趨多元茂盛。




結構群:從禁書擺攤到書店發展
◎黃脩閔 


座落在誠品書店旁,有一個小而美的書店,名為「結構群」,從民國八十年前後就開始擺攤,見證了溫羅汀一帶三十幾年來的歷史,從擺攤到慢慢變成書店的形式,從戒嚴時偷賣禁書,到現在書店慢慢做出市場的區隔,從書店老闆的眼睛,看進歷史與文學、書店與台大的發展。

在解嚴之前禁書風行,台大學生常常會來結構群買禁書,像是《宋美齡傳》、《四百年史》等書,也因為警察抓很緊,結構群選擇用擺攤的方式維生,擺了大概四年以上,才慢慢變成書店形式,一步步裝了玻璃門、冷氣,變成現在的裝潢。作為一間幾乎可以算是以禁書起家的書店,結構群並不是一開始就位在如今實體書店的位置,賣書的方向從人物禁書到發展出屬於書店的強項:法律社會人文用書,也為了區隔市場,通俗的用書較少,以經典的名著為主,客群也從大學生逐漸變成研究生、社會人士與老師等,某部分而言也可以反映市場族群的選擇與大眾閱讀習慣的改變。

結構群的書籍以中國簡體字為主,進貨管道主要來自香港跟中國,但主要客群都還是台灣人,販售的書籍很多都是對岸的新書,正好也與附近的誠品、茉莉書店等做出市場區隔。隨著時代發展,書本購買情況下降,過往每個禮拜進貨約三十箱書籍,一週上千本的累積量,如今變成兩個禮拜進一次書,為了維持全台灣進貨速度最快的書店,需要持續追蹤訂單,並根據經驗法則購買經典名著及新書,一直是結構群引以為傲的特色,也是之所以能吸引許多台大研究生與教授們定期光顧的原因。


從書店老闆的眼睛看溫羅汀的發展

溫羅汀一帶,有賣中國圖書的包含若水堂、明目書店,以及五年前收掉、但已開業十二年的問津堂等,同行之間早期有價格競爭,結構群算是在價格競爭下站起來的書店,卻也慢慢知道價格不是顧客唯一考量的因素,若進的是限量、珍貴、最新的書籍,那麼就是要讓顧客周旋在「等待降價的折磨」(讓錢難過或是讓心難過的取捨),如果能做到這個地步,自然不需要擔心銷售量。

也因為在台大附近經營許久,與許多二十年以來的常客變成好朋友,在提到這些常客時,老闆突然變得很溫柔,拿出手機裡的照片,帶我們看那些顧客的故事,有些一路從大學生變成博士生,再到結婚生子,有些現在已經到廈門大學教書。對老闆而言,在書店經營上有其自己的原則,雖強調待客和善,但會維持基本的界線,並不會特別交際,沒有實施會員制、也不特別打折,也因此這些緣分都顯得自然而珍貴。

當我們問及老闆如何看溫羅汀的文化商圈發展的淘汰與新元素的注入時,她提及自己大學時就在這邊打工,後來與老闆相識結婚,變成自己主導書店的經營,一路以來,這一區房價高漲,從純樸書店居多,到聚焦在飲食的生活機能上,在歷史的洪流中,通常能存活下來的,需要有強大的資金與良好的經營心態,無論是挑書的經驗,特別是從歲月培養出來的、難以言傳的功力,或是關乎一個人中心思想的細節,這一路以來,南天、桂冠、九州書店都慢慢離開這個商圈,結構群撐到現在,只求對客人與書籍無愧於心。

在老闆的心中,文藝空間是自然形成的,並不會因為「設定」而興起,而是一種在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狀態,書表面上看似沒有溫度,但希望藉由結構群所撐起的書的流動,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我想,這也是每個書店老闆的心聲。




離開的書店:專訪永樂座老闆石芳瑜
◎許悅 

2019年2月28日是永樂座Farewell Party,闆娘寶兒(本名石芳瑜)招待紅酒,邀請客人帶些簡單的食物來聚餐,對於永樂座的道別寶兒並不感傷,對她而言這不過是轉換生活罷了。

永樂座創立於2011年,那時寶兒厭倦了主婦的居家生活,渴求他人的肯定成為開書店的契機,也促成寶兒的人生重大轉折。然而書店夢逐步構築完成後,寶兒漸漸發現經營書店沒有當初想的那麼簡單。除了選書、賣書外,還得處理許多行政瑣事、人事問題、規劃促銷活動。永樂座歷經多次搬遷,其原因包含書店環境不佳、租金問題、師大商圈風暴、與合作的咖啡廳老闆理念不合等。

獨立書店經營不易,寶兒自覺永樂座多少也有些虧損。台灣的閱讀人口本來就不多,再加上近年來網路書店日益發達,買書不必到實體店面親自挑選;連鎖書店的價位較獨立書店便宜,促銷優惠的活動也比較多。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永樂座是如何與網路書店、連鎖書店競爭?又是如何決定主要客群與商品呢?


當網路書店崛起

「我覺得所有事情都是因為博客來而發生的。」寶兒坦言,網路書店買書最方便的、最省時又省錢,自己也很常使用。與網路書店相比,獨立書店的書價普遍較高,寶兒將客人還會光顧獨立書店歸因於,老闆選書及書店辦的新書座談或讀書會。「『人與書相遇的空間』成為實體空間存在的意義,你要製造一些活動,讓人跟書接觸、人跟作者接觸。」

寶兒認為獨立書店老闆的個性很重要,老闆若是開朗健談,喜歡與客人閒聊、會依客人的閱讀習慣介紹適合的書,那麼客人想聊文學時,便會想來書店晃晃。老闆偶爾向客人推薦的書,客人也很有可能就會買,這時客人也就不會在乎書價是否高了一些。總而言之,獨立書店創造出促使客人買書的情境,便是讓書店裡流動著人與人互動的溫暖。


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的競爭

面對誠品這類常辦講座、折扣較多的大型連鎖書店,獨立書店該如何與其做出區別?就吸引顧客消費這方面,寶兒觀察到,新書座談會、讀書會是賣書的良機,要多利用活動促銷商品。另外,有些書只有獨立書店會進貨,分眾、小眾是重要的行銷策略。

在與出版社的合作上,寶兒認為永樂座對出版社較連鎖書店友善,不像是誠品在合作對象選擇上,「對大咖小咖就有區別性」。此外,較平價的場地費為獨立書店的優勢,所以活動大都能以一整個系列推出、一次巡迴就有好幾場,而基於場地費的考量,許多出版社便會傾向在獨立書店舉辦。另外,就整體台大商圈而言,永樂座台大店的地理位置適合舉辦活動,內部空間可容納二、三十人,對出版社來說也足夠。


二手書與新書的比例調和

永樂座起初多販賣二手書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大部分二手書僅能於實體書店選購,希望能藉此與網路書店做出區隔。另外,寶兒自己也鍾愛二手書,帶有前一名讀者閱讀的痕跡、價格較新書便宜、翻譯版本差異等,都是二手書的特點,寶兒也因此認定二手書會一直有其市場。

然而,二手書要經過收書、整理、標價等過程,處理流程較新書繁瑣,雖然進貨價格低,但在上架前,還要花上不少人力成本。新書進貨價格高,但只需要採購、上架兩步驟,流程簡單,需要的人力也少。進貨成本與人力成本一併納入計算後,其實二手書與新書的利潤差不多。另外,寶兒逐漸發現,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自己不同——永樂座的新書比二手書更受顧客歡迎——於是店內的新書與二手書比例漸漸調整為接近一半一半。


台北書店集中地的移轉、演變

台北的獨立書店集中區,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最後轉移陣地到溫羅汀地區。日本撤軍與部分國民黨黨員移民後留下的書,大量流出在牯嶺街,成為當時二手書的主要來源。牯嶺街進行整治工程後,大部分二手書店搬到光華商場。「那時的二手書店多半髒髒舊舊,老闆很像收舊貨的,去人家家裡撿別人不要的書。有些書店老闆比較懂,就會炒作版本,也會收一些字畫,那就可以賣比較好的價錢。」這時候台大附近一直有些零零星星的書店,但在2002年茉莉書店在台大商圈開店前,二手書店都不多。

而後,光華商場的書店在光華橋拆掉後逐漸沒落,現存的幾家書店大都破舊窄小,不受年輕人歡迎;重慶南路的新書店集中區也逐漸凋零。倒是台大附近因為學生多,逐漸發展為書店最密集的區域,過去賣禁書的店仍持續存在,不過集中於汀州路的二手書店則慢慢消失。除了牯嶺街、光華商場、溫羅汀台大商圈,捷運中山站的誠品地下書街近年的發展,也為傳統以獨立書店、小書攤為主的書店集中區增添不同的面貌。


永樂座與台大

永樂座曾寄居於師大商圈、台電大樓附近、羅斯福路三段、大安國宅,也曾短暫在大稻埕開分店。其中寶兒最喜歡的就是四年的溫羅汀時期,台大商圈的客群除了學生還有老師,「知識的匯集在這區是毫無疑問的。」永樂座與台大別有一番淵源,最初師大店的兩位員工分別為大陸社、濁水溪社的學生,後來的店員也有很高的比例是台大學生,寶兒認為台大學生格外努力碰觸、挑戰自己的極限。為了讓員工對自己心服口服、當個稱職的老闆,寶兒更加努力地學習、敦促自己進步。


小結

從永樂座八年來曾面臨的困境,可一窺今日獨立書店營運普遍會遇上的問題:須與資本龐大的網路書店及連鎖書店競爭、得擔憂小本經營的虧損與消耗。不過獨立書店也努力發展自身特色,不僅透過營造店內氛圍、與出版社合作舉辦活動、用心地選書進貨,以吸引愛書的客人;也希望能多與顧客互動、培養感情,在書店裡創造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寶兒說永樂座的學生常客就像候鳥一樣一批一批地來,但離開得也快,總是帶給自己年輕感、刺激感。她珍惜每一次與客人交談的機會,這不只是賣書,更是在跨越年紀的互動中互助成長。


後記

採訪是在2019年6月初,彼時永樂座已歇業三個多月。約訪時寶兒原本認為書店已關門,略有推辭之意,「後來你說你看過我的書、告訴我那天你來書店的事,很可愛,我就說我會跟你見個面。」首次踏入永樂座是微寒的春日傍晚,書店內暖黃的燈光下,寶兒與我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談。我們時而各自翻書、敲打鍵盤;時而在書架間尋覓,聊著對文學、寫作以及書店的想像。指尖劃過書背,紙張輕柔溫暖,時間悄然無聲地流動,凝結成記憶中的晶瑩永恆。

永樂座雖已關門,書店裡的際遇卻將延續、永駐人心,「可能等到你們上班以後,會懷念校園的一切,也順帶懷念校園附近的東西,有一天你們會突然想起來,這是我年輕時常去的一家書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