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第一階段系所自評
施力麒 郭芝榕 馬安奇
前言
去年清華大學包含人文社會學系在內等三個學系,未通過「高教評鑑」,曾引起不小的關注,而台灣大學做為台灣最 高學府,接受評鑑的心情自然更加謹慎,務求百分百通過,甚至以校長為首主持了一個「評鑑委員會」。因此,校方高層皆給予各院各系不小的壓力,而又為了達成 前文所提的學術專業與自主,仍舊給予各系所完全的自理空間。而這場評鑑主要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去年就已啟動的「系所自評」,各系自行籌組委員會擬出符 合自身條件之評鑑項目與反省報告,第二階段才是委外交由他校教授來考核系所自評的結果。因此,本文即在此脈絡下,訪問了哲學系、社會系、中文系,以理解評 鑑落在各系執行時的過程與結果。
社會系
台大社會系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社會系之一,林國明老師笑著說:「這次評鑑正是一個好的機會,將系上的一些問題整 理一下。」而擔任本次系所自評五大項之一──「教學設計與教師教學」的林老師便舉該項目為例,指出社會系的老師教學負擔重,長久以來不但要負荷自己專業領 域內的教學,更要肩負起全校社會學的授課責任,而普通社會學的內容與其研究領域不盡然重合,更使得備課與研究互相傾軋。而這也是台大所有要負責共同教學系 所的師資難題,例如前文所提的中文系即是一例。
針對這項問題,「系所自評」或許是個解套。因為這些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各系卻一直缺乏強而有力的支持來要求校方給與實質回應。而本次評鑑由於將「師資」納入考核項目,而充裕與否都將影響評鑑是否通過,因此,林老師說「這剛好可以向學校多爭取一些老師」。
而針對教學的部分,社會系的課程長久以來都有核心結構鬆散、選修課程不足等問題,林老師表示「其實大家早就都有共識要去解決了」,只是平常除了要負擔研究 的壓力外,還有許多例行性事務要進行,而這些沉積已久的問題,他認為「很容易就在組織的惰性中給消耗掉了」。
面對以上問題,他認為「系所評鑑」是一個反省的契機,讓許多問題得以再次被討論,並且付諸改善。因此,林老師以他所提出的「社會系課程改革」為例,指出許 多老師其實都認同裡面的主張,例如他將系上課程分為五大領域,每一領域至少要有兩位專業教師,並且核心課程需在兩年內開授一次,讓有心社會學專業的學生能 有更透明且豐富的資源去充養自己。然而,長久以來卻沒有人去組織、彙整各種想法,也沒有一個單位去執行、實踐。就此,「系所自評」開啟的不只是一個重新對 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高度,讓反省的結果與校方高層對話,爭取資源,從而正面鼓勵參與其中的老師形成一良性循環。
中文系
中文系的系所評鑑在四月二十二日,系上的七個委員會共同開會決定,成立由十一位教授組成的工作小組,並動員系辦公室的助教們蒐集資料,針對五個評鑑項目, 撰寫六百多頁的自評報告書;其間工作小組開了三次會議,針對不同的項目,由特定的老師操刀撰寫報告書。系上亦召開一次評鑑簡報會議,由系辦找學生參加座談 會,向學生說明自評結果,另一方面,評鑑委員也對學生抽樣進行訪談。
中文系自評結果提出三點問題及解決方式,其一為空間不足,教師研究室多由二至三人共用一間,研究空間不 足,甚至需向其他系所商借;改善方案為新人文人樓興建案之確立。其二為教學負擔過大,尤其開設全校大一國文課最重,系上四十七位老師,必須分擔三百三十三 門課,對老師而言太過辛苦。解決方法為推動「大一國文教學品質改善計畫」,近兩年陸續專案約聘數名大一國文教師,下一學年度預計再增加數十名,系上的專任 教師可轉而著重在專業科目教學與個人的學術研究。
其三為課程領域失衡,因支援台文所師資,造成現代文學課程之不足。依規定,教授每週上課八個鐘點,副教授每週九個上課鐘點,中文系的師資安排順序為:大一 國文、必修課程、群組必選課程,最後才是選修課程,再加上必須以老師的專長和休假來開課,才會有現代文學課程不足的現象。解決方法為由多位老師共同合開現 代課程,減輕老師的負擔,也符合規定的鐘點,其次,今年九月群組必選將增開現代詩,此外,向教育部申請的「現代文學講座」已初步通過,將聘請客座教授在明 年二月開課。
系主任鄭毓瑜表示,台大中文系已是全國中文系課程領域最完整的,無法和其他學校放在同一基礎比較,故現代文學課程不足的問題,無法制度化的規定其課程比例。
哲學系
談起哲學系為這次系所自評所做的努力,身為哲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五大自評項目中「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組負責人苑舉正這麼形容:「我們開過的會不計其數,後來其他學校哲學系教授跟我打招呼,都會問『How’s your marathon?』」
這場讓哲學系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助理累得人仰馬翻的評鑑馬拉松,考核重點在於「各系所自我省思並且改善的整 體機制」,高教評鑑中心提供的評鑑原則僅作參考,具體效標還是由各系所依自身狀況擬定。哲學系從前置作業開始,透過座談、歷史資料、問卷等獲得評鑑值,以 教授和學生助理為主的評鑑計畫小組從去年九月開始每週一都要開三小時以上的會議腦力激盪、取得共識,此外還成立評鑑工作坊開放全系師生發表意見,彙整結論 須經系務會議再次討論後透過工作坊傳播,最後整理成詳盡報告後才算完成,流程可說既繁複又漫長,苑舉正說,動員規模和仔細程度足以讓台大哲學系改名叫「台 大評鑑系」了。
哲學系主任孫效智是鉅細靡遺督促這一切的推手,他認為「一個系所要進步,不能只有routine工作而沒有停下腳步反省自己」。面對十月份還有來自外部的評鑑考核,他不認為是壓力:「評鑑絕非表面功夫,重視『過程』更甚於『結果』,本來就不一定有終點。」
經由這次自評,哲學系不僅提出更多符合學生需求的改變,也重新調整了自身的運作。例如確立了「教育目標」和相 應的「核心能力」之後,不僅可以依此檢視課程結構和增聘教師的方向,還能讓學生擁有更完整的課程和師資;另外,攸關學生權益的課程委員會,現在也增設學 士、碩博士班三位學生委員出席;再者透過這次機會,哲學系終於能正式著手建立系友聯絡機制,期能透過整合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的系友資源,不但對在校生 有直接助益,或許還能藉此凝聚台大哲學系的學術界影響力。
陳煥民(哲研所碩一)和劉書甫(哲學系大四)是其中兩位學生助理,助理角色實則承擔所有政策的具體執行。雖然這場看不見終點的超級馬拉松十月份又得鳴槍開跑,但他們都覺得這次評鑑立意良善,能幫助系所了解現況,進而省思、改善,努力朝更好的願景邁進。
結論
本次評鑑的特點除了將考核重點從研究轉移至教學與師生互動外,值得注意的是兩階段評鑑中的第一階段──「系 所自評」。這一步驟無疑讓許多系所的陳年弊病重浮水面,無論是哲學系馬拉松式的反省、檢討,或是社會系裡的一呼百諾,在這平台上,新舊問題被熱烈討論,並 且最後都整理成改革的新辦法。自評,作為反省的開端自然是無庸置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整場評鑑是否有效其實不在於第二階段的抽樣訪問,而是在那之前審 慎、嚴謹的自評報告與之後的付諸實行。就此,我們可以知道評鑑成果繫於自評過程,而自評過程實又繫於執事者的態度。然而,我們卻不能保證每一個系都有一個 「孫效智」和眾多願意一起跑完「馬拉松」全程的老師。所以,我們期待台大校方除了給予正面且實質的回應外,也應該給予參與評鑑的老師們一些實質的回饋,例 如減少授課時數等。如此,才能一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讓問題都能被討論和改善。
不過在這之外,我們發現這座平台似乎對大學部學生不夠友善,除了鮮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外,甚而在評鑑報告出爐後仍然無緣一窺其面目。或許大學部學生專 業性不如老師、研究生,但對於學習的需求和知的權益應要一視同仁。許多系所甚至連最基本的自評結果公聽會都未舉辦,這不但讓辛苦的成果深鎖,更讓有心的學 生不得其門而入。因此,除了系辦應讓資訊更公開化之外,校方也無從推諉地要設法給予實質回應,允諾改善各系於評鑑中提出的問題,或者至少展開協調跟溝通。 讓每一本的評鑑報告,都能進入校方、學生、與教師三方之間,並達成最大的默契,共求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