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前言

◎社會三 許月苓、中文四 吳嘉浤



  二零零一年,五月的台北,對學生來說,嚴酷的期末考與夏日正逐漸逼近。但只要走出校園,進入街道巷弄,隨處可見塵土飛揚的工地、雄踞在大型看板上的建商廣告,蟄伏已久的騷動、夾雜著噤聲的抗議──金權城市正熱鬧上演著一齣名為「美麗」與「改變」的劇碼,意圖大肆改造城市的地景。

  此時幾則新聞上了版面:「都更改建 殷海光故居恐變井底蛙」(聯合報2010.5.27)、「6坪綁都更 殷海光故居恐消失」(自由時報2010.5.27)才驚覺這些見怪不怪的改變可能與台大息息相關。「原來都更離台大這麼近!」細數新聞裡出現的地點:殷海光故居、學人招待所、歷任台大校長官邸、日式宿舍群......我們忽然發現,自己對這些地方幾乎一無所悉;可能常常遊走其間,卻從來不曾聞問它們的故事。它們與台大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保存的價值?如何讓更多人來認識這些被遺忘的歷史?這些散落台北市各處的台大校地與其上的宿舍建築,由於數量龐大、資料零碎,難以掌握確切全部的狀況,我們將主要目標鎖定在離台大最近、學生最常活動的幾個社區:溫州街的大學里、龍坡里,以及青田街。透過了解隱藏在巷弄中的「日式老宿舍」們,試圖挖掘它們的前世今生,以及捕捉「人」在裡頭活動的軌跡。
  即使殷海光故居及學人宿舍的都更危機暫告解除,但陸續地,涵括青田街、溫州街、紫籐廬週遭的日式宿舍的都更案仍在持續進行。我們體認到,若不及早認識這些台大的文化資產,它們極有可能一夜之間消失。在古蹟保存的過程中,台大應該是重要的角色,卻時常是缺席的;儘管時常可看見城鄉所等專業者的身影,但學術的堅持與行政的運作,卻似乎時常扞格。在這種狀況下,社區居民基於環境意識而起的保存老樹、老宿舍的運動,卻意外成了另一個訴說著歷史、文化的聲音。

  台大的日式宿舍不僅是學校的、更是台北市、甚至全台灣的文化資產。除了說出這些老建築的故事,我們也希望能藉由對「都更議題」、「古蹟保存與再利用」的探討,反省目前學校對於歷史建物的政策,並提出我們的建議。透過這次的初步嘗試,希望能讓學生更了解、關心這些就在我們生活範圍裡的老建築,進而思考更多使用的可能性,而不是簡單化約成「開發」與「保存」、「經濟」與「文化」間全有全無的對立。對於何為「發展進步」,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想像與討論。

  這份專刊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以下熱心的人士或單位接受我們的採訪:殷海光紀念基金會顧忠華理事長及楊桂果小姐、中文系梁榮茂教授、青田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黃隆正先生、哲學系楊惠南教授、溫州街58巷居民趙小姐、「路上撿到一隻貓」咖啡店、機械系黃秉鈞教授、洪秋復技正、淡江大學建築系米復國教授、唐山書店陳老闆、大學里高里長、台大保管組洪金枝主任、台北市都發局、台北市文化局、達欣建設公司。謝謝你們撥空接受訪問,解答我們的疑惑。
  文末,我們也要特別感謝城鄉所的夏鑄九教授與張維修學長,為我們以專業的知識指引出問題的方向、並鼎力提供資料以釐清疑惑。也要感謝雅賊租書店的何承翰老闆,感謝您帶著我們在街巷裡串門子、四處奔波,深入探索這個我們時常行經,卻不甚了解的社區。謝謝你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