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三 林旭亮
走出西子灣捷運站二號出口,被高雄烈陽照地熠熠發亮的「打狗鐵道故事館」迎面而來,這裡是哈瑪星,上世紀初台灣縱貫鐵路線的終點站「高雄驛」所在地,也是高雄現代化的應許之地。
過去哈瑪星地區為日治時期高雄最為繁華的地區,直到市中心東移前,許多高雄市的重要行政機關都坐落於這裡,眾多的商行也紛至群聚於此,哈瑪星的街道曾經佇立了許多美輪美奐的建築,如今走在街道上依舊能藉由一些僅存的舊有建築來懷想當時哈瑪星絕代風華,而新濱老街就是一個這麼樣的地方。
位在哈瑪星鼓山一路、臨海二路與鼓元街一帶的新濱老街是現今在高雄已難得一見的日治時期老街廓。不同於哈瑪星其它已改建為現代透天厝和公寓的街區,這裡仍保存了許多日式木建築,每一間斑駁屋瓦的背後都有說不盡的故事,儘管眼前建築再怎麼黯淡陳舊,只要在地居民談起自己與建築物的淵源與感情時,老屋似乎永遠不嫌老,因為有一股由居民所注入的生命力量始終照亮著這些充滿記憶的屋瓦房舍。
「躲得過美軍的轟炸,逃不過政府的怪手」──為了停車場
只是才剛踏入街區沒多久,一只巨大的布條就垂掛在一處廢墟前,上頭觸目驚心寫著「躲得過美軍的轟炸,逃不過政府的怪手」,原本應該是一處可以細細讓人品味的歷史聚落,終究還是得面對嚴峻現實的挑戰。
今年(2012)三月,這裡居民分別收到來自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的公文信,要求居民限期三個月搬離,否則將拆遷。這突如其來的一紙官書似乎就想要如此輕易地抹除這裡豐富的歷史記憶,不管是長年居住在這裡的老人家或是已搬至外地的所有權人,接到這封信的錯愕和無助可想而知。自幼成長在這裡,現在於該區擁有一幢透天厝的吳正陵先生就氣憤得指高市政府連事前協商都沒有,「比共產黨還惡霸」。
諷刺的是,這裡在二戰期間由於是高雄的政商核心,美軍曾對哈碼星進行過密集轟炸,許多建築付之一炬,目前錯落在新濱老街地區的三十間老屋其實都是幸運躲過戰火的珍貴資產,但如今卻很可能逃不過政府的怪手。令人更質疑的是,市府徵收該區建物後的原本規劃,是將此處闢為停車場,以紓解假日期間湧入哈瑪星觀光客的停車需求,好讓民眾將車停在哈瑪星入口區域再步行進入,也舒緩假日壅塞的哈瑪星街道。然而,以這理由來無預警進行徵收似乎顯得牽強,其實不到兩百公尺就有一捷運站,既然有了捷運站,鼓勵民眾搭乘捷運來哈瑪星觀光才應該是政策方向,停車場的闢建反而可能將吸引更多的車潮進入哈瑪星。
土地與建物所有權分離的歷史爛帳
高市政府僅以一紙公文要求居民限期搬遷的執行徵收方式,無論其主要目的是不是為了加速徵收作業的進行而有效「提醒」居民,如此自信地進行徵收很可能都是因為新濱老街區的土地所有權,其實都是高市政府工務局所擁有,該地區在都市計畫是被劃為「廣場第三類用地」(廣三用地),居民在這裡沒有土地所有權,只有地上建物的產權。
土地與建物產權分割而獨立存在其實在臺灣並不少見,但如果回溯新濱老街歷史,這裡在日治時期就因為鄰近當時的高雄車站而被劃定為廣場用地,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後承襲日本在臺的都市規劃,此區域的土地類別始終是廣三用地。然而,就因為土地屬政府所有,任何的建物改建都是不符法令規定而不被允許,而居民也不知道建物何時會被徵收拆除,不敢投入太多金錢去對建築修護,僅是做一些簡陋性的修復,這也是為什麼新濱老街處處可見到鐵皮屋與木造房舍搭配的奇特景觀,但許多日治時期就存在的建築也因而原貌保存到現在。
逾半世紀以來,有些建物產權雖經轉手多次,但多年來,居民仍按時對政府繳交稅金,合法居住於該地,政府如果未事先作好妥善配套措施而進行徵收將有失公允。許多住戶都是在日治時期就開始在這裡世代相傳,這筆歷史爛帳必須由政府與住戶一同協商解決。
聽見民意後的政策急轉彎
高市府在引起在地居民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反彈後,時值三月底,幾百公里外的士林文林苑爭議正烽火連天,高市府原本打算將廣三用地徵收作為停車場的計劃也跟著急喊卡,市府也放出「哈瑪星廣三用地暫緩拆除」的訊息,免得文林苑野火蔓延至高雄。之後,高市府改提出要將新濱老街規劃成「文化保存示範廣場」,但仍將持續進行地上物丈量查估補償,等到全數建物公有化後再進行整體設計規劃。
由在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為主張保存新濱老街而成立的「打狗文史在興會社」,在這起廣三用地開發事件似乎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新濱老街的命運將不會走向一片空白記憶的停車場。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群地方人士的奔走,新濱老街的未來將走向哪裡,高市府文化局直到引起地方反彈後才積極的表現也讓人搖頭,究竟新濱老街的文化資產何時被市府官員「關切」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從市府所公佈的訊息來看,廣三用地上的建物被徵收的既定政策仍未改變,居民提出就地購買土地所有權的訴求,顯得相當渺茫。而未來若全數建物被市府徵收作一整體規劃的文化保存示範廣場,「示範」的到底又是什麼?
空有軀殼的歷史街廓?
新濱老街承載的不僅是日治時期的記憶,其實更是近代高雄發展的歷史縮影,對於在地居民而言,新濱老街除了是自己重要的生命經驗,事實上,自己同時也是賦予該地靈魂的重要人物,就因為有人的足跡才會有歷史生成,有著豐富生活記憶的地方才稱得上是一歷史文化聚落。
確切給予新濱老街吸引人的魅力,其實也就是人們在這裡生活的過程與故事,今天如果拔除人與老屋的關係,被「保存」的老屋那麼也就失去了靈魂,所被保存下來的也不過是一空有軀殼的歷史街廓,找不到任何要傳給下一世代的記憶與信念。我們所要的不應該是一個「空有軀殼,趕走靈魂」的新濱老街,而是一個文化保存與原居民共生的「示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