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者L,社科院四年級學生,意識報066刊受訪者(見066刊P.3-4)。現身之後
因為我知道室友介意,每次抽完菸回宿舍,我都會把手、臉洗得乾乾淨淨再進房間;可是有時候有味道殘留,她就會譴責地看著我說:「妳為什麼要抽?」然後開始細數菸裡面有多少有害物質。多半是溫情攻勢,雖然沒有乖乖聽她的話,但我還是會盡量避免讓她聞到。
排除與隔絕
相較於我耳聞的他校學生,台大學生對於抽菸的反感度似乎比較高,我猜部分原因是台大學生整體的社經地位比較高,成長過程比較不會遇到抽菸的人。但比如說我讀東海大學的朋友,對她來說抽菸並不是件奇怪的事,可是在台大,抽菸行為通常都是隱藏起來的。
抽菸這件事情已經被汙名化,像是畫了一條界線:進去吸菸區就像是被貼上「行為偏差」的標籤,也像是隔絕世界上甚麼不好的東西;吸菸者被放在一個小小的隔間裡,就像病毒或是動物。明明有頂樓這種適合設置吸菸區,不會影響別人的地方,卻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區域合法化,使吸菸者必須躲藏在校園各種角落;這其實是社會的排除,把一群人排除到你既有生活之外,彷彿這麼做他們就不存在了。
心中的吸菸區「典範」
我覺得有設吸菸區我就很感激了,不太會抱怨什麼吸菸區是「不好的」。上次到南港展覽館聽演唱會的時候,捷運站出口有一整排的吸菸區,離人行道隔了一點距離,是很舒服的開放空間,做得很好。
有些大學的吸菸區也做得不錯,像是東海大學因為校地夠大,有辦法做出一定規模。校園公佈欄上貼有吸菸區地圖,讓人知道校園哪裡有設置吸菸區;例如咖啡廳後面人煙稀少的像花園一樣的露天吸菸區,環境通風還設有盆栽狀泥土盆讓人捻熄、丟棄菸蒂。
校園吸菸區的想像
因為台大建築物的密度比較高,要在校園公共空間設露天的吸菸區比較困難,人們很難避開。我覺得台大理想的吸菸區設置位置是每棟建築的頂樓,給吸菸者一個舒適不影響他人的位置,也不會排擠到同學既有生活空間。
非吸菸者,外文四蔡曉林。你身邊有人抽菸嗎?你對於他們抽菸的態度是什麼?
我姊姊和身邊一些朋友都會抽菸。一開始我很不喜歡菸味,也覺得二手菸對健康有害,生活上受到一些影響。像是姊姊開車時,她會直接在密閉的車內吸菸,那個時候我會不太喜歡她這麼做。而對於朋友,雖然我並不喜歡吸到二手菸,但身處在有許多吸菸者的場域久了以後,我慢慢學會怎麼尊重吸菸的人,並覺得他們也有吸菸的權利。
你覺得校園內應該全面禁菸還是設立吸菸區比較好?
因為我不吸菸,當然全面禁菸對我來說比較好,但問題是,這政策沒辦法好好執行,而且若執行得很徹底,是不是也會危害到吸菸者的權益?但即使設立了吸菸區,同樣要考慮執行上的問題。像我有次去一位老師的辦公室,他問我:「你介意我抽根菸嗎?」然後他就開始抽。即使現在校園內全面禁菸,因為他是教授,他還是能夠在自己的辦公室吸菸,就算之後真的設了吸菸區,你覺得他會乖乖去吸菸區吸菸嗎?
你對於在校園內設置吸菸區的看法?
我覺得設置吸菸區這方式還不錯,至少讓吸菸者有可以抽菸的地方,但前提是不能影響到不喜歡菸味的人,所以設置地點的選擇很重要。我聽過一個案例,有個大學教授得了肺癌,但他不抽菸,於是他懷疑是否跟他的辦公室位在吸菸區旁邊有關。另外,如果設了吸菸區,這是否代表吸菸者只能在吸菸區內抽菸?我認為如何全面執行以及相關法規的制訂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你覺得校園內理想的吸菸區應該是什麼樣子?
對於像我這種不吸菸的人來說,吸菸區當然是封閉式的比較好,能確保我們不會吸到二手菸。除此之外,吸菸區應該多大、會不會占用到一般的空間,也是設吸菸區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反對設置吸菸區的人可能會有「這個空間是否可以拿來作其他用途,而不是設吸菸區」的疑慮。
李英仁,生工系一年級學生,意識報066刊受訪者(見066刊P.1-2)。吸菸區是什麼樣的地方?
我看過的吸菸區都是開放式空間,而非用玻璃門或牆壁圍起來;因為空間對外開放,菸味會飄散。但吸菸區都設立在人群比較少的地方,若有不喜歡菸味的人知道這裡是吸菸區,都會選擇遠離這個地方。
我拜訪過的校園吸菸區通常都很隱密。例如政大就在游泳池旁邊的草地上設個涼亭作為吸菸區,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在偏僻的牆角畫了像停車格的小範圍作為吸菸區。這些地點本身就很少人經過,在這些地方設置吸菸區不太會影響到師生;其他常見的設置地點包括校園角落的涼亭。
如何與不吸菸的朋友相處?
如果不在討厭菸味的朋友旁邊抽菸,其實對彼此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我也覺得,在沒有吸菸的時候,我在別人的眼中跟不吸菸的人一樣。比方說,我有個朋友基於健康因素而討厭菸味,若會遇到他那我就不抽菸,而他知道我會抽菸但也不會討厭我。剛認識時很害怕他對我有反感,但後來他也表示相處起來跟一般人一樣。對於不吸菸的人來說,跟會吸菸的朋友相處,或許第一印象會受影響,長期下來若能互相配合,就算是吸菸者,也沒有好奇怪的。
若跟比較熟的朋友碰面,想抽根菸時通常我都會主動走到旁邊抽,這也是種互相體諒吧。
在吸菸區抽菸是否會受他人觀感的影響?
吸菸者會被貼上標籤,但就我的認知,大部分台大學生覺得抽菸這件事離自己很遠,所以一個簡單的概念便足以定義每個吸菸者。我覺得藉由吸菸區的設置,讓反菸者慢慢發現其實很多吸菸者就在身邊,只是不敢公開,大家也許會漸漸了解到:認識一個吸菸者不是只知道他會抽菸的這一面。人們仍然可以把抽菸當作是一個缺點,但這缺點是否大到足以否定一個人,就見仁見智了。
非吸菸者,地理三李建衡。我贊成「抽菸是個人自由」這句話,但我反菸;每個人有選擇吸菸與否的自由,但自由的底線就是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因此吸菸行為在某些公共場合應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菸會危害身體健康,若導致疾病會造成周遭親朋好友的壓力及負擔;況且,不只二手菸有害,三手菸對人體也有害,即使不在家人或朋友面前抽菸,身上可能帶有的一些有害化學物質微粒仍會影響長期接觸的人,因此我認為不抽菸是一種對家人、情人和朋友負責任的表現。
周遭的吸菸者
以前我對吸菸者有種負面印象,覺得他們是壞學生,會刻意離他們遠一點。長大後,身邊會抽菸的人逐漸浮現、也多了起來,站在我的立場,我會希望他們盡量減少抽菸量,平時也會勸他們戒菸。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他們會點菸來抽,這時我會走到上風處以避免聞到菸味,忍耐幾分鐘就過去了,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然而在很擁擠的地方,例如逛夜市的時候,前面的人邊走邊抽菸,菸味會一直飄來後頭,這時我就無法忍受,會想盡快衝到前面超越他。
正視吸菸者的需求
我贊成在校園內設立吸菸區,讓吸菸者能有光明正大抽菸的空間。雖然現在校總區全面禁菸,但全面禁菸只是暫時掩蓋問題,因為吸菸者通常有菸癮的問題,他們還是會被迫隱蔽地抽菸,問題仍然存在,那倒不如把它公開化,代表學校願意正視這件事情;況且,除非國家朝向全面禁菸的方向發展,否則我們還是有必要顧及到吸菸者的需求。而對於不喜歡菸味的人來說,他們可以避開吸菸區,減少在沒有預期的狀況下聞到菸味的機會,我認為這是一個在顧及吸菸者人權的同時,也能顧及到其他人健康權的方案。
吸菸區的設置
至於吸菸區該設在哪裡,我覺得只要不是容易影響他人的地點就好。比方說,建築物的門口就不太適合,風一吹菸味可能就會一起帶進室內。
我之前去過柏林自由大學,校內空曠處畫了多個像停車格的吸菸區,裡頭設了專門放置菸蒂的垃圾桶,許多學生都會去那邊吸菸。而因應台灣的氣候環境,我會建議設個涼亭作為吸菸區,能遮風避雨,並且提供垃圾桶或是菸盆,這對於垃圾處理和環境維護上也比較好管理。
吸菸者S,法律系五年級學生。分享香菸就像分享巧克力
我是去德國當交換學生的時候學會抽菸的。在校園裡面抽菸的人超多,我就有幾個朋友會抽菸,不是常常抽,不過人家拿給他們、他們就會抽;有時候是你跟對方聊天,對方抽菸但你不抽好像很怪,所以就會抽。基本上在一個空間裡面抽菸,一定會share,就好像我自己抱了一盒好吃的巧克力,不分大家吃很奇怪。離開那些地方,你也不一定會找這種東西來抽,所以真正的吸菸人口也很難計算。
習慣雖不同,但共同協議、互不干涉
我會在宿舍抽菸,因為德國的宿舍不禁菸。他們比較free一點,像我男朋友他們住flat,一個家有三個房間,共用浴室和廚房,他的室友是兩個女生,一個會跟他一起抽,另外一個完全不抽,所以他們協議在公共區域不抽菸,但在自己房間就沒有關係,他們不太會干涉對方抽菸的事情。
能夠自在吸菸的戶外環境
在德國,餐廳裡面基本上不准抽菸,但他們都很喜歡坐在戶外,不管是咖啡廳、餐廳或是小酒吧,他們都會坐在戶外抽菸。在校園,建築物內不准抽菸,但外面都可以,下課時間同學們都出去抽菸。
希望台大零星設置吸菸區
如果有吸菸區我覺得不錯,但我希望在隱密一點的地方,因為我不喜歡被人家側目,而且我不喜歡被朋友看見,會覺得蠻尷尬的。如果要設吸菸區,我覺得最好是零星式的,台大校園那麼大,可以零星設在各個地方;頂樓也許是個好選擇,因為一般人比較不會上去,再加上比較不會影響到別人,而且又通風。
非吸菸者C,法研所刑法組研究所一年級學生。從反菸到了解吸菸
我父親是工作以後才開始抽菸,他以前菸癮比較重,後來就稍微調整。其實我小時候還滿討厭菸味,也是因為自己不抽菸,對菸味本來就會比較排斥。但是上了大學,可能跟學法律有關,就會認為抽菸就只是個人的選擇,沒有什麼好非難。
我的幾個比較親近的朋友也會抽菸,他們多數是大二到大三之間開始抽。不過他們都兩三天抽一次,菸癮不算重;和他們聚在一起時,也都選在通風的場合,不會在封閉的空間。但如果有人真的很愛抽菸,又整天在我旁邊抽,我可能還是會受不了。
《菸害防制法》之惡
我大一時(2009年)新的《菸害防制法》施行,改成室內和公共場合都禁菸,法令一下子就變得蠻嚴格的。那個時候就發現吸菸者變得很不方便,他們可以抽菸的區域大幅地被限縮。但後來我跟會抽菸的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不會特別在意他們會抽菸,因為他們開始抽菸剛好是《菸害防制法》修正以後。而且雖然《菸害防制法》中規定全面禁菸,但並沒有完全落實,像是熱炒店基本上還是很多人在抽菸;所以我覺得倒還沒有因為《菸害防制法》的修正有太大的轉變。
記得在民國98年修法的時候,有人提到修訂後的《菸害防制法》,並不會讓吸菸者完全沒有地方吸菸,只是在很多地方不能吸。吸菸這個行為不應該是只要讓人能吸到菸,就代表允許吸菸,應該是吸菸成本的範圍內,包含時間、勞力,可以達到吸菸這個動作,這樣才是允許吸菸。所以吸菸區至少不能設在必須要讓大家花很多時間走過去的地點,不然就失去設置的意義了。
校園吸菸區的想像
以台大來說,如果只有一個吸菸區,實際上就跟沒有差不多。比方說設一個吸菸區在普通教室,我們法律系的人根本就不會走去那裡,畢竟我自己的生活很少離開這個系館;所以理想上一個系館應該有一個吸菸區。如果有些系人太少,設一個沒有那麼大的實益,那可能就好比文學院設一個,讓他們用同一個空間。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又不會造成吸菸者太大的成本的情況下,去設置一些點;讓吸菸者可以去排解他們的菸癮,又可以讓非吸菸者不會覺得太難受,應該比較理想。
另外,如果系館的某一個房間被當作吸菸區,有人可能會抱怨明明每個人都交一樣的學費,好像吸菸者因為他們吸菸,就多了一間教室可以使用;雖然我作為一個不抽菸的人,但我不反對這種做法,因為空間分配本來就不可能達到公平,而且考慮到吸菸者的人數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少,因此以空間分配不公平來說,我倒覺得設吸菸區沒有那麼嚴重。蓋一間吸菸區並不單純只是讓抽菸者方便,它反而可以讓你不要一直聞到菸味。老實說,大家受到二手菸的影響還比不上在外面聞廢氣,那為什麼在吸菸這件事上,非吸菸者就會要求完全不要聞到菸味?畢竟人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圈子裡,本來就要互相忍受。
心中的吸菸區「典範」
如果是室內吸菸區,就要保持整潔,需要人力定期清理,如果學校沒有成本去維護它,我就覺得開放空間比較好。但如果是開放式的吸菸區,又會有人抱怨天天在吸菸區旁邊的教室上課,這就要進一步協調,到底哪個空間真的適合大家去抽菸。
吸菸區之必要
我個人會傾向大學校園不要全面開放吸菸,而是設置吸菸區。畢竟公園我不會天天去,去了也不會待超過一個小時,但學校或研究室可能就是我每天會待超過八小時、九小時的地方;因此我作為一個非吸菸者,對這個空間有長期使用的需求,吸菸區跟非吸菸區就應該要有適度的區隔,才不會太嚴重地影響到非吸菸者的使用權利或者使用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