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音、沈函儀
(一)歷史的脈動
踏出公館捷運站四號出口,熟悉的車水馬龍迎面襲來,往左手邊拐個彎,就進入了羅斯福路的小巷弄。穿過曲曲折折的巷子,眼前再度出現熱鬧的街景,這裡是汀州路三段。站立於汀州路的柏油路面上,你可曾好奇過腳下這片土地的過去?溯時光之流而上,我們將帶你走過臺北公館的前世今生。
清乾隆時期,大約兩百多年前,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此地,墾戶首領於此築公館作為收取田租、處理公共事務的處所,「公館」地名因此而來。到了日治時期(西元1921年),私鐵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萬華至新店的鐵道,並於公館地區設立水源站及公館站。前者位於今台灣大學,昔日為臺北帝國大學通勤的主要車站;後者為位處蟾蜍山,亦稱寶藏巖的舊公館。
戰後台灣鐵路管理局買收了日治時期的萬新鐵路,成立台鐵新店線。1965年,台鐵廢止新店線鐵路,原萬新鐵路所經自萬華車站至新店車站的大部分路基被改建為公路,包括現今的汀州路、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及北新路。
1999年,臺北捷運新店線正式啟用,站名和路線大致同於當年萬新鐵路,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捷運行駛於地下。民國九零年代開始,捷運的開通正一點一滴改變公館的面貌——除了帶來大量的人潮外,也影響了當地的商家生態。原先的川菜館和書店逐漸被服飾、眼鏡,及飲料店等取代;連鎖企業諸如星巴克、麥當勞等的入駐更限縮了許多公館老店的生存空間。光陰荏苒,公館承載著數個世代的記憶,終於來到西元二零一四年的現在。今天的公館依舊熱鬧非凡:洶湧的人潮、嘈雜的汽車,以及琳琅滿目的商家構成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圖畫。
(二)公館徒步區的誕生
公館商圈與徒步區(製圖/陳亭瑄) |
政府的發想
公館商圈處於台北市數條幹道——羅斯福路、新生南路及基隆路的交會處,是臺大總校區及水源校區的所在。加上捷運公館站的通行,往北通向臺北城區,往東北可至信義區、松山區,往西就是中和及永和,因此成為交通運輸量龐大的重要轉運點。
今年八月二號,為期三個月的公館徒步區試辦上路,究竟是什麼動力驅使了徒步區的誕生?公館徒步區又會對當地帶來什麼影響?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綜合規劃科的李昆振科長說:「公館徒步區的成形與其地緣位置有著極大的關聯。」除了身為商業及文教的密集地,公館附近還有許多景點,例如:寶藏巖、自來水園區,以及河濱公園的景福自行車道。基於以上,政府注意到了公館商圈的「特殊性」。
臺北市政府近年來以「人本永續」為政策方針之一,「綠運輸」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所謂綠運輸,包含公車、捷運、自行車及人。徒步區的設立便是為提供行人一個舒適的走路空間,使其不必再與車爭道,能夠安心自在的行走於馬路上,藉此達到人本永續的發展目標。此外,身為全台綠運輸量最高的城市,臺北市政府亦負有時時檢討綠運輸成效的責任。
徒步區主要由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統籌,並由其下綜合規劃科負責規劃執行。政府於上半年度開始構想徒步區藍圖,那時政策的施行大致已定,並計劃在下半年舉行為期三個月的試辦,自今年八月二日開始到十一月二日結束。於每週六、日午十二點至晚上十點實施徒步區,期間禁止汽機車通行,僅開放行人及自行車使用,管制範圍包括主要的公館商圈(如附圖)。
圖中可見羅斯福路三段316巷、羅斯福路四段24巷是台北市往西通向新北市永和區的要道,因此徒步區的設立勢必對行駛這兩條道路的車輛有所影響。為因應此一衝擊,市政府交通局規劃了幾條替代路線,將交通量引導至辛亥路接新生南路,以及福和橋接汀州路,再經公館圓環至羅斯福路四段(如圖所示)。除此之外,徒步區設有三十分鐘臨停區,若欲在商圈停留較久,可使用附近的臺大水源校區停車場、臺大新生南路地下停車場,以及公館水岸新世界機車臨時停車場。李科長並指出:「由試辦期間的觀察,車流確實有按照我們規劃的路線行駛,雖然有點繞道,但只要駕駛習慣改變,就能為行人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空間。」
與居民的討論
不同於其他徒步區由居民自主推動,公館徒步區是由政府由上而下推動設立的。最大原因是公館龐大的運輸量,使得唯有透過公權力的行使才有可能使徒步區成形。
臺大公館商圈協會的鄭碩文理事長表示:「今年五月底左右,我們接到交通局舉辦『無車日』的通知,當時以為只是短暫的幾天活動,直到七月初才被告知八月要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徒步區試辦,確實覺得有些突然。雖然之前我們就有這個想法,但沒想到這麼快就要上路。」在舉行試辦之前,交通局曾邀請公館當地水源里及文盛里的里長、臺大公館商圈發展促進會及臺大公館商圈協會[1]的理事長,以及臺大總務處的人員參與會議討論。
(三)試辦過程
徒步區初試辦時,遭遇許多質疑和反對的聲浪。鄭理事長表示,以店家的觀點來看,「卸貨困難」與「生意下滑」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一般而言,店家多會於中午十二點交通開始管制之前,先將貨品運送至店內,此時店家多將其載貨之交通工具,直接停放在店門口,以方便進行卸貨。然而當十二點徒步區開始執行後,若有需要補貨的狀況,店家就必須自徒步區外以人力將貨品運送至店內,造成不少麻煩。
至於生意狀況,不同型態與地點的店家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餐廳受到的影響較小,因其消費方式本需消費者花上一段時間用餐,消費者自然較不會有短暫停車的需求。然而許多飲料店、攤販,或以外帶族群為主要消費者的店家,就會受到較大的衝擊,機車族無法暫時停在店家門口,導致其消費意願下降,店家生意也因此而下滑,且不只是徒步區內的店家,位於外圍汀洲路的店家也面臨同樣的情況。
面對這些狀況,綜合規劃科李科長表示,交通局也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針對卸貨問題於汀洲路一側之羅斯福路三段316巷口、羅斯福路三段24巷口、以及羅斯福路與24巷交叉口設置卸貨區,供店家運送貨品;此外針對機車族群則設置「臨停區」,提供每次半小時的暫停時間,期待能提高機車族消費的便利性。
然而並非所有店家都採反對的態度。像是一個靠近羅斯福路的店家,認為徒步區提供行人更舒適的環境,也讓行人更願意花時間走進徒步區內消費。至於針對原本就需大排長龍的店家,徒步區也使其消費者有更安全的等待空間。
(四)未來發展
鄭理事長表示樂見於徒步區的設置,並且希望未來能夠有長期的規劃。然而,若徒步區確實要開辦,如何提升環境,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例如:是否可讓行動咖啡車或攤販進駐,而又該如何管理?此外,若未來徒步區能更加擴大,該如何與周邊景點串聯?
以目前試辦的狀況而言,徒步區的活動規劃品質尚不佳,如街頭藝人雖然帶來表演,卻造成兩大人群圍觀,無法產生「邊走邊逛」的實質效益;而因宣傳的不足,也難以吸引人潮。
鄭理事長更認為,徒步區不僅能提供親子、學生更安全的環境,也是目前國際的趨勢。因此他期待徒步區不要僅「做一半」,而是能夠有更多規劃或串聯,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
另一方面,交通局對於公館徒步區的未來發展亦抱有高度期望。李科長表示,交通局設置徒步區最根本的目的在於提供行人一個舒適的走路空間;有了舒適的環境,公館商圈才能吸引人們長時間佇足於此,而人潮的存在更為公館週邊景點提供了與徒步區串聯的可能性。李科長強調:「政府做的只是拋磚引玉的動作,接下來的就是居民的事了。」一個成功的徒步區終須回歸當地居民的自主推動,這才是徒步區永續發展的關鍵。
────────────────────
[1]「臺大公館商圈發展促進會」以水源市場附近的攤販為主,「臺大公館商圈協會」以有統編、稅編的店家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