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彗岑、孫有蓉 採訪/蕭彗岑
在訪問穀東俱樂部負責人賴青松之後,我們隨後訪問了台大附近的有機商品店家,還有一些購買有機商品的主婦。希望透過瞭解對「有機」不同的想像來發掘生產者—商店—消費者之間的問題。這篇文章中,首先呈現商家、消費者以及學者對於有機農產商品的認知與想法,最後,以生產者的角度闡述有機產品的現象與問題。
商店─台大里仁
「我們這邊的米,都是百分之百有機的,在稻米生長過程中,完全沒有施用過農藥。」里仁的銷售人員自豪地說著。里仁有機店裡的稻米,經過最嚴格的把關,種植稻米的土地必須要連續數年沒有施用過化學肥料或是農藥;在有機農地周邊一定範圍之內也不可以有化學物質的汙染。有些農民為了要盡量減低出售的農作物受汙染的可能性,還會保留自己田地較外圍的作物,僅出售種植在內圈的作物。
檢驗人員到農地抽檢時,會巡視周遭是否有農藥施用的殘留痕跡,農民也必須出示耕作日誌,檢驗人員也可以從日誌上作物的生長情形判斷農民是否使用農藥;再者,檢驗人員也可以到農藥行中詢問農藥銷售流向。如果查出有違規情形,就必須要離開認證機構,並且在誠信上也會受影響。就像銷售人員說的「沒有農民會去違規,一旦被發現,就要幾年之後才可以再回來,就沒有誠信了,很難讓人家相信…」。
消費者─簡媽媽
簡媽媽是一位重視身體健康的消費者,前幾年,因為同事生病,開始反省平時的飲食習慣,也因此接觸有機產品。對她來說,重點是當買到的東西是否對人體無害,至於生產過程,倒是不太可能做到完全零汙染。「汙染物會經由空氣傳播,很難做到完全沒有汙染…我不會這麼嚴格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到完全不用農藥…」。一方面,嚴格的有機認證不一定適合消費者。另一方面,如此嚴格的有機認證也不適合台灣的自然環境。
學者─植病系 洪挺軒教授
由於台灣的氣候濕熱,加上耕地狹小,故多採集約的方式耕作,在這些條件下,病蟲害很容易傳播,要完全捨棄農藥對抗病蟲害的方法太過困難。植病系的洪教授認為,農藥減量的趨勢是正確的,但應該要農藥與天然方法搭配使用,不宜激進。
洪教授的經驗中,有機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品牌」,以及隨之而來的利益,像花蓮的「無毒農業」,現在也是一個品牌,標榜不使用農藥,但其他的規定並沒有像有機認證嚴格。當農民加入某一個品牌後,作物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目前雖然有各式各樣的認證標準來支持「無毒農業」或是「有機農業」,目前政府卻缺乏公權力監督這些認證機構;政府也沒有專業人員可以擔任監督的職務。
稻米生產者─賴青松
當有機認證從都市走到鄉下,從親手耕作的青松口中說出時,有機認證就變成一個以消費者權益為主的制度。他認為,對農民來說,「有機」這個概念太快地引進、實施並且制度化,大部分的農民根本不知道有機是什麼,只知道通過認證後,產品的價格可以翻上兩倍。「有機認證」就像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高牆上的不規則小窗口,重點不在於產品是否有機,而是能夠精準地投過那個不規則小窗。這種制度以極高的獎品與極高的風險來引誘農民,得到認證有好價格,但一旦出差錯就要賠掉上百萬。很多時候僵固的制度完全不考慮任何條件與狀況,極高的風險讓這個制度挑戰「人性」而不只有「誠信」。
青松認為,真正的有機認證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溝通。「所以我不走認證,只要和消費者溝通,真正遇到天氣變化、特殊狀況,消費者就會同意適度安全地用殺蟲或殺菌藥。」
有機、有機、有機…
回覆刪除我是世代務農的老農民,從養豬製堆肥、挑大肥、……起家,從來不知什麼是有機。
現在向人說這菜不施化肥、不噴化學農藥,就被人冠上"有機"。 聽說沒有認証過的不能稱為"有機"。我搞胡塗了。
認真來講,人類是全球最不有機的動物,卻高標準的要求"有機"??有理嗎?
吃有機的食物真的就能永保健康嗎?我絕不相信。因為身體毒素的來原,除了部份是來自食物外,絕大部份是來自身的消化系統"大腸",只要力保排便沒有異味、食物在二十四小時能由口到達馬桶,就沒有異味的產生,也就沒有毒素的產生,身體個種怪病就會減到最低。
試想居住在河邊的人,食物來源是河裏,那麼河流被污染了,還能健康嗎?
那麼身體的幾十億個細胞嗎?不也生活在紅色的河流邊嗎?而河流的原頭不也包括大小腸的吸收物嗎?那麼大腸內所產生的異味、毒素、因不及排出,也會參進河流供應全身細胞嗎?不病也難。
纖維,包含可溶、不可溶,是腸道、血管的清道夫。多攝取,對健康有絕對的加分作用。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廣告詞,讓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