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森林系 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IFSA國際交流

◎李問(人類三)

今年二月底到三月初,森林系系學會舉辦了「國際森林學生組織IFSA(International Forestry Student’s Association)」的第一次的「亞洲地區會議ARM(Asian Regional Meeting)」。在為期六天的活動中中,來自日本、南韓、印 尼、土耳其等國的森林系學生來到台灣,彼此交流不同國家森林的特色,也讓外國同學認識台灣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態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活動地點包括陽明山、棲蘭山、太魯閣、合歡山、溪頭還有台大。除了戶外的參觀景 點,還有各代表對於自己國家自然保育或是生物多樣性的介紹,晚上並準備了工作坊活動,帶動亞洲青年在全球環境議題的討論。

主辦這次活動的主席吳枰蓮(森林四),是森林系系學會第一屆國際部的部長。她 在大一的時候透過碩班的學姊林思吟知道了IFSA這個國際組織,於是到南非參與IFSA在2007年的年會,對 於各國森林多元的面貌感到震撼。當時,台灣的學生只有少數研究生以個人身份參與IFSA的活動。吳枰蓮大二時,便在系學會新成立了 國際部,讓森林系系學會成為IFSA的正式會員,並且在系上舉辦討論國際議題的講座介紹國外的資源和訊息。

由於近幾年陸續有各國亞洲會員加入IFSA,所以在去 年暑假的年會上,吳枰蓮與臺灣學生代表們成功爭取到第一屆的IFSA亞洲地區會議由台大主辦。不論是在活動設計方面或是流程安排,都必須要思考如何展現台灣的特色。

「你必須要能夠用外國人的眼睛找出台灣的特色,並再三檢視這些特色是否真值得我 們呈現給外國人。」吳枰蓮說,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到底要介紹台灣的什麼東西,用什麼當作主軸。參觀的景點的安排,為凸顯台灣島近4000公尺的海拔差異,造 就了低海拔的熱帶季風森林與寒溫帶針葉林均分布於台灣的特性。另外,相較於有些國家(如土耳其)的地區會議實際參觀伐木的過程,或是 參觀造紙廠、家具工廠,吳枰蓮考量自己的所學還有台灣林業的特性,安排比較多自然景觀、自然保育、和環境資源管理方面的行程。

另外,在活動安排方面,也考量到亞洲學生比較慢熟,或許不習慣第一天晚上就喝酒 開趴,所以舉辦青年面對國際環境議題的工作坊,先讓大家有機會認識彼此。

籌辦的團隊主要是由七位森林系的同學擔任幹部,另外活動前一週也有徵召更多的同 學擔任地陪。活動從九月便徵詢森林系老師於行程的建議,並接著連絡林務局、臺大農學院等單位,請求贊助與支持。

吳枰蓮說道,這次的活動在文化交流上,或許跟一般的國際交流活動差不多,可 是同樣都是森林系學生的特性,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目標,也讓大家有機會認識森林在各國的特色,並且更清楚掌握林業的可能性或是侷限。背 景方面,大家有森林學的共通性,但是又有不同國家的多元背景。這樣國際間的交流和比較,一方面讓參與的同學打開視野,同時 也能回過頭來更瞭解台灣林業的發展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