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二 徐苡庭
每次的行動和歷史事件,都是與大時代下的政經環境緊緊相連。翻開歷史課本,想像著當時的每個人,都是大環境下的棋子,奮力的掙扎、試圖要改變彼時的局勢。那些在被國民政府視為逆謀造反的台共份子,那些不管是在三灣務農的農夫或是在南庄教書的老師,面對的又是怎樣一個歷史空間?而這樣的歷史空間又是如何型塑而成?一頁頁泛黃的苗栗地方志、一個個從長者口中說出的故事,像畫筆一樣勾勒出鮮活的畫面,苗栗、內山、三灣、南庄不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母親,孕育出的地方、人、事、物交織出台灣一段重要的歷史。
苗栗舊稱「貓貍」,在原住民語中乃平原之意。西半部有著中港溪、後龍溪和大安溪三條河流孕育出地勢較為平坦的丘陵、平原地形,一般人會將這個地區較做前山,也就是現在靠海的頭份、後龍一帶;東半部依靠著綿延的雪山山脈,為嶂嶺重疊的高山地區,則被稱為後山,大致為現在的三灣、南庄地區。
明代以前,苗栗為平埔、泰雅和賽夏居住的地方,乾隆年間開始有漢人來此開墾,光緒年間設縣把貓貍改成苗栗。在前山大致上已經開發完成時,內山仍鮮有漢人蹤跡。內山的開發由北而南,基本上就是今天台三號公路經過的縱谷地區,包括三灣台地、獅潭縱谷、大湖河階台地,再加上更內山的南庄地區。一直到乾隆末年,在黃祈英家族的協助下,漢人開墾的足跡才到了三灣、南庄一帶。
始於樟腦,興於煤礦
大南埔地區就是行政區上的南富村,位於苗栗縣南庄鄉,西邊緊鄰三灣鄉,屬於環山谷地上的平原,是一個約有一千住民小型客家村落。
從清領時代後期開始,台灣由於富有全世界重要的原物料──樟腦,而被捲入世界貿易體系。樟腦用途廣泛,可以藥用、製造火藥與合成塑膠;事實上,樟腦的開採與當地的開發密不可分,砍伐完的樟樹林正好可以拿來開發耕地。因此,竹苗一帶,土地的開墾區域和各階段的製腦區域幾乎重疊,樟腦成為漢人開發的重要動力。再加上當時後黃祈英為賽夏族駙馬,讓漢人入山開墾時免於受到原住民攻擊,使位於苗栗內山的南庄得以開墾,大南埔順勢成為重要的貿易中繼站。到日治時期大南埔以及周邊煤礦的開採,而大南埔與附近的南庄幾乎是同時開採,由於當時要到南庄得先經過大南埔,使得許多礦工常常出入此地,許多礦工湧進大南埔,促進、活絡當地經濟發展。
大南埔不僅腹地廣大,也位於通往各地的要道,當時無論是要去三灣、南庄、獅頭山的人都會在大南埔做生意,在主要街道上最繁榮時曾有四家「商會」,商會其實就是大型百貨公司,從日常生活用品、南北貨,甚至生死貨都是商品之一。一家經營三代的雜貨店老闆娘談到:「以前大街上開了四家雜貨鋪,店裡面什麼都賣,從布料、建材到鍋碗瓢盆什麼都有。這裡以前真的非常熱鬧,人來人往,每家店都要顧四個以上專門拿東西的人。我的公公以前就是從學徒做起的…大家都用手推車推來賣 。」
除了樟腦之外,苗栗南庄的煤礦業也是過去帶動南庄發展的重要條件。煤礦的開採始於日治時代末期,1938年位於現在南富村四灣的南邦礦場正式開礦,接著田美礦場、南庄礦場也開挖,在1960至1970年(民國50至60年)達到顛峰。一位南邦礦場的老礦工阿福伯告訴我們,在全盛時期南庄有25個礦坑,村子有九成的人在礦坑工作,男女皆然。他與他的妻子就是在礦坑認識的,已經年過七旬的臉龐,仍可見一抹害羞的微笑,多年在礦坑的勞動與勤奮已養成習慣,到現在仍每天耕耘自家的菜園。礦業在當時也帶動了伐木業的發展,因為礦坑內需要相思木來做支撐,有許多人往返山林間伐木。阿福伯自己的生活也和山林緊相結合,除了砍取需要的木材外,不時會到深山捕抓野兔,到溪邊抓蝦子和魚。
阿福伯停頓了一下,又笑著談到,當時在工作時,每一個人多少都會私自運煤回家補貼家用,沒有煤則搬工作用木材,當時工人上班時會裝備工具袋,其內放置飯包、安全帽等,到了回家時則將其裝滿煤礦還會故意繞遠路,避免經過礦場事務所,以免被發現。時代的艱辛與客家人的克勤克儉,在阿福伯絮絮叨叨的語句中,營造出來的意象是多麼的鮮明。好景不常,到了1970年代後,因為煤坑導致人為意外頻傳,同時也因為年輕勞動力外流、政府逐漸減少補助,不敵國外便宜的煤和石油而逐漸沒落。1995年,南邦煤礦關閉,宣告著一個世代的終結。
好山好水,好農地
不只有煤礦的發展,日治時期大南埔更是南庄的大穀倉。大家口中的「伯公」林裕祥老先生,一位全台僅剩懂得製做土壟(早期去除米殼的器具)的師傅,以他四處走訪苗栗內山農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南埔為何能有穀倉美稱的原因。大南埔的水源不虞匱乏,主要是引流中港溪灌溉,發展出特別的農業技術「曬水法」,在插秧之後灌滿水到一定程度就停水,讓田水曬到某種程度,再灌水。因為配合日曬與水量控制,促使稻子的根系龐大且深入土中,稻子因此能獲取更多養分,每年收成硬是比別地區高出許多,一甲田可生產4000~5000臺斤的稻穀。在談笑之間,看得出來伯公對於這項成就的驕傲與得意。
小結
從南庄的開發、大南埔歷史發展來看,不難發現,住在內山一帶的客家人很大一部分是離不開山的。從清領開始,一直是崇山峻嶺、人煙較罕至的苗栗內山地區,大南埔一直是塊繁榮的綠洲,人潮熙來攘往,來採煤的、來做生意的,牽動著南庄、三灣一帶的發展。相較於重要糧食供給站的大南埔,南庄做為行政中心,以林業、商業為要,人們依個人需求往返於兩地,地理區位的相輔相成,成為重要重要內山的開發帶,也是客家人胼手胝足的印記。
------
小檔案:地方人物志
黃祈英─苗栗內山開發推手
根據《重修苗栗縣志》記載,黃祈英是客家人在開墾大南埔、三灣地區過程中 的重要人物。清朝嘉慶年間,客家人黃祈英來到台灣,與家人走失後被閩南家庭收留,後來在大南埔附近的斗換坪替閩南商家工作。黃祈英與當地閩南人鬧翻後,入贅到賽夏族家族,最後成為總頭目。黃祈英擔任頭目便開始在族內實行一些漢人制度,並且積極介紹客家人到附近開墾。
後來,黃祈英的家族控制了整個苗栗中港溪流域。由於黃家算是賽夏族的成員,因此想要到附近開墾的漢人都必須經過黃家的同意。道光年間,在黃家的保護下,客家人進入了南庄、三灣、大南埔等地。最後,黃祈英因為帶領賽夏族人涉入中港閩客械鬥,被處死。(
節錄自──意識報 大南埔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