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烽火時代的公民講座




◎台大意識報

  據中國時報四月二十九日報導,日前曾為臺大校長候選人之一的朱敬一先生,為教育部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才培育計畫講授公民講座時表示,「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不是壞事,但應先了解議題,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立場(原文指擁核或反核)都沒關係,但要尊重公平、正義、平等。」理解之後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理解、投入都是獨立的一個行動指令而已嗎?

  首先,資訊交流的運作,遠比單純的分析、理解來得更為複雜而長遠。資訊本身並非客觀中立、而是與社會互相指涉的,因此一方面我們很難奢求對於議題能有完全透徹、且不帶立場的理解,另一方面若將理解視為一種參與手段,它也不應只是最受重視的一種。單就核電而言,原能會和台電許多離譜的廣告、和多次被揭露的作假報告,顯示了這些組織掌握了行政權力或是科學霸權,進而操控了許多資訊並傳播予民眾;同時民眾雖受限於社會位置的慣習(如核工系的學生、台電的員工)而接收訊息,但也有其自主性來挑選資訊,進而形塑對於世界的認知。如果沒有意識到資訊和社會之間糾纏的關係,而單純就某種社會關係下的特定觀點作為理解的依據,就已然是「被人牽著鼻子走」;綜觀近代各國許多盲目的發展作為,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於透過跨國組織、國際媒體等各種媒介,而導致的論述宰制,台灣遍地孳生的蚊子科學園區便是一例,反觀朱先生曾說「被剁成肉醬也不停止中科二林園區開發案」,只覺得格外諷刺。

  其次,投入與理解並不是分離、或有前後關係,而是一連串動態與滲透的過程。在投入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的對於議題有更多的理解,無論是與運動夥伴的討論、或是和政府與專業者的協商,都是促進更多不同資訊交流的機會;相對地,理解社會議題也有助於實際投入社會運動時的策略和論述能力。社會運動是對於不合理體制的衝撞,但也是運動者對於世界認知的重組,投入和理解作為這些目的的重要手段,本來便是一體兩面的。

  最後,公平、正義、平等本來就是一種立場,怎麼可能只是一種討論的原則?如果我們要站在公平和正義的立場上,就常會與理性個體的私利、和完全自由放任的立場相互矛盾;絕大多數的社會議題,本身便是群眾的公共利益與特定對象的私人利益相互對抗,社會運動的目的之一,即是激勵大眾對於公共社會有更多的想像。這些立場如果只是討論時的教條、卻在實際對於議題進行判斷時變得不重要,這些溝通也將只成為象牙塔中的空談。

  近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在此邀請各位一同參與,將公平與正義真正的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