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部落工作者圖像──拓展部落多元的面向

◎戴劭芸


  1970年代開始,台灣政府發展十大建設,建築營造業與木工業對勞力有著大量的需求,吸引部落青壯年人口到外地打拼賺錢,其中有許多居住於汐止地區,甚而出現「港口旅北」的稱呼特指這群人。自此開始,部落人口外流的狀況越趨顯著,至今習慣部落以外生活的族人已大約來到第三個世代,使得不論部落內外,在語言及文化傳承方面皆面臨到許多困境,而在部落裡,許多部落工作者正以不同角度與方式努力著,讓部落在語言、文化與教育到觀光、藝術與農漁業都能有更多元的想像。
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在港口部落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擔任總幹事的Lafay Puton從事文化保存工作已經12年,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第一任理事長即為Lafay的父親,他為了記錄部落的文化成立協會,近年來隨著部落耆老的凋零使文化保存的工作更顯重要。部落文化的實質內涵包括阿美族各式傳統祭典之歌謠與舞蹈,祭典除了現存的海祭與豐年祭,還有受到西方宗教傳入影響,已經消失近20年的祈雨祭、祈晴祭及與祖靈相關的祭典等;在歌謠方面,旋律較為緩慢的曲目因沒有舞台而逐漸消失,在祭典中的領唱者技巧也因老人家的逝去而失傳,這些資料目前都由吉浦巒文化發展協會使用錄音及影像的方式保存,並且透過藝術展演的樂舞表演重新得到詮釋。

  在從事文化保存工作時,需要考慮各層次的問題,上至部落的決策權力,下至記錄資料的形式。如記錄文化時,必須參考部落裡各方意見,在做出代表部落或者影響部落整體的決策時,必須跟主導公眾事務的男性年齡階層有充分的溝通。完成文化的記錄後,需要思考應如何重新展演,使其既能夠不失原始的樣貌,又不為時代所淘汰,也得規劃在握有這些文化資產的條件下,如何以此帶動部落整體的發展。

  對Lafay來說,「文化保存」的工作,不僅僅讓港口部落的文化可以傳承並歷久彌新,也讓自己對部落的族人、歷史、傳說、地理位置、傳統祭儀與歌謠舞蹈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並因此與部落產生更深刻連結的使命感。


以藝術再現文化

  港口部落豐沛的藝術能量一直享有盛名,從90年代開始,部分部落青年逐漸返鄉回部落學習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並開始以漂流木做為藝術創作的素材,雕刻出富含部落文化意涵的作品,從Rahic Talif到Iyo Kacaw與海浪咖啡的老闆Lekal Diway,皆是以木雕創作的方式將部落文化向外展示甚至推向國際。

  在影像、音樂方面,今年九月上映的劇情片《太陽的孩子》,是港口部落導演Lekal Sumi與鄭有傑導演,以其母親Sumi Dongi復育海稻米的故事作為題材所拍攝,過去Lekal也曾經以此主題拍攝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也因為這部作品開啟影像創作之路。Anu Kaliting Sadiponga則以母語進行音樂創作,希望以此傳承部落文化並推廣母語,且在第25屆金曲獎獲頒最佳原住民歌手獎。

  除了部落的族人,也有許多受到港口部落樸實風貌吸引的外來藝術家,使部落的藝術創作增添不同可能。台灣藝術大學畢業的黃海蒂以繪畫、插圖的方式細膩地呈現故事。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的王力之以策展的專長與部落藝術家共同設計展覽,另外她也擅長社群藝術,使用藝術的方式設計議題,讓民眾共同參與,結合私我的創作與公眾之事,使部落被家戶外牆上由孩子們一齊創作的海洋繪畫所繽紛。

  為了匯集部落裡多元的藝術形式,今年九月港口部落由Nakaw Putun籌辦了「藝術pakongko(說故事)」的藝術展覽,16位藝術家共同創作出15個作品,散佈在整個港口部落裡及稍北至石梯坪地區。開幕式當天部落的活動中心外聚集了人群,部落裡的老中青三代與部落外來想一窺藝術之美的遊客,一起跟隨著藝術家們的腳步,看見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部落文化,彷彿閉上眼睛就能回到過往以互助共同築構出的部落社會,在那個美好的年代裡,族人們一同上山打獵、下海捕魚,過著最原始而豐足的生活。



從教育看見部落

  港口部落裡擔任母語老師的Rara Dongi同時在港口國小和全母語幼兒園教授族語,當初因為父親過世所以回到部落生活,剛回來時除了顧家裡的雜貨店,也時常聽部落裡的耆老說故事,對部落的文化以及族語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認識,她傳承了男性耆老藤編的傳統技藝,同時也在與耆老相處的過程中進行文化保存的翻譯工作。

  部落藝術家王力之在港口國小擔任代課老師時,與Rara Dongi共同合作,以藝術教育結合港口部落重要的海洋文化出版繪本,讓部落孩子跟耆老有更多互動,也讓孩子以繪圖創作的方式,在故事裡更認識自身部落的文化。她也提到在跨資源整合的領域裡,港口國小曾與東華大學合作舉辦部落文化營,產出了許多訪談的資料以及書面呈現,而後港口國小、部落大學與東華大學也共同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希望以發展港口教育為目的,於日後推展相關的計畫。




多元交織的部落工作

  部落的樣貌千姿百態,隨著不同工作的交織融合,展現出更新穎多元的形式。藝術作品與文化的相輔相成,使得作品因將文化完整的保存,更顯渾厚、有力量,文化也得以透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傳承到下個世代,同時傳遞到部落之外,甚至經過他人的解讀後加以再現,得到新的生命。

  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必須突破既有體制內的框架,融合部落特色如母語、海洋文化等元素,使沒有生活於部落經驗的新生代能夠一窺故事中的世界。而教育也因藝術的介入,發展出更自由、天然的學習方式。


  事實上,影響部落的工作者還有經營餐廳的廚師、擁有漁船的船長、帶大家認識海洋的潛水教練等,族人各自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又透過不同工作之並進,帶領著部落的方向。雖然現今各工作者所譜出的部落文化樣貌,已與過去不盡相同,但他們也在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發展出屬於他們現今世代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