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毓婷、張禎晏
今年一月底,時值教育部舉辦2016全國大專院校校長會議,「新世紀高教藍圖」首度亮相,「五年千億」的政策構想正式公開且廣為媒體報導。「新世代高教藍圖」作為接續今年到期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之後的「大一統」計畫,表面上雖然提高了計畫的補助總額,但同時也將更多學校納入計畫補助對象。對於原先受邁頂計畫補助甚多的台大而言,財政上將受到不小的壓力。
處於政黨輪替、新政府尚未就任、高等教育政策局勢快速變化的關鍵時機點,臺大校長楊泮池在接受意識報專訪時,特別對於高等教育經費的分配做出分析:臺灣有著缺乏自然資源的先天劣勢,因此需要加強人才的培育,尤其在國際激烈競爭的現況下,國家針對優秀人才的栽培和投資更顯重要,高等教育經費分配除了需兼顧每位人民的受教權,更有適性分流並集中資源進行精英教育的必要性,方能讓台灣在國際中占有一席之地。
疏密不均的資源分配
對於高等教育經費分配的討論中,不乏輿論批評對於精英教育「提升頂尖」,一味追求競爭力的迷思,卻忽略了教育本身亦承載著促進社會流動的公共福利特性,非但無視了家庭經濟資本差異造成的學習成就落差,更造成公、私立大學,還有不同學術領域間的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將加速社會群體間的不平等現象。
邁頂計畫雖特別保障人文社會領域的補助,但教育部和臺大校方仍然以量化指標做為計畫績效的考核標準,幾乎都以總論文數或者高引用論文比例為主,然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多是針對經驗現象的分析,難有新的發現,且平均研究時間較長,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在這樣的量化標準下相對處於劣勢。除了校內各學術領域資源分配不均,楊泮池校長也指出:台大不同於清大、交大等校,屬於科系組成相對廣泛的綜合型大學,因此台大在校與校之間也處於相對不利的狀態,社會大眾乃至立法委員常以為台大享有優渥經費而大砍預算,卻忽略了學生規模、學術領域差異等需考慮的因素。
依稀飄渺的藍圖虛像
在「新世代高教藍圖」中,教育部為鼓勵各大學定位,分為「國際卓越特色大學」、「科技創新」、「學習創新」、「專業聚焦」、「區域創新整合」等五大類型計畫供大專院校申請,喊出「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希望」的口號,將龐大的補助經費做為誘因,引導各大學自我定位並朝向多元發展,試圖突破現況下各大學皆以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發展,造成功能重疊和資源浪費的問題。
然而,此種短期的競爭型計畫,究竟能否貫徹高教藍圖的理念?自邁頂計畫實施之始,教育部經費分配分針相對國外顯得搖擺不定,更缺乏長遠規劃。對於教育與研究現場的執行者而言,為了避免財政危機,只能汲汲營營競逐下一年份的經費,卻無法貫徹辦學理念、全心投入於教學或學術領域;學生在整場高教經費爭奪戰中被噤聲,無感卻也無法看清全貌。
邁頂十年沉暮之際,在少子化、教育商品化與追求國際化的急流中,邁頂計畫使我們看清台灣高教結構眾弊病,我們又能否藉由這些啟示,在未來描繪出更值得期待的高教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