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不繫乾坤繫流年─瑠公圳與附近居民的那些故事

◎外文二 范捷茵


從過去至今天,瑠公圳依舊潺潺,然而河道兩旁世事更替,景物殊異。

如果你回到七十年前的「頂內埔」,也就是現在台大管院及二活附近,你可以看到遍布的稻田和錯落有致的埤塘,瑠公圳引著清澈的水流經,豐沃著此塊土地。差不多現在二活這位置,一間氣勢恢弘的大厝巍然矗立你眼前,午後燦爛的陽光灑落,兩端朝天空翹起的燕尾屋脊、屋頂上的脊飾、和雕刻彩繪繁複的門戶閃爍一片亮晃。這是林家古厝,林氏家族在這裡傳承了好幾代,與現在基隆路上芳蘭古厝的陳家莊、舟山路的廖姓、陳姓等早期外來移民彼此互相熟識。

就像其他傳統大宅一樣,林家大厝守著前敞背實的原則,前面水塘、背靠山丘,屋後這小丘是龜山,坐落在現在學生第二活動中心處,但在二活的興建工程中被剷平;古厝前有一個大院埕,也是收割完稻子後曬榖的公共空間;主屋分成前廳、中廳、後廳,左右兩邊都是住家,有四通八達的廊道貫穿家戶。

大厝大門傍晚四點多閉上,但信步走在屋內互通的廊道上,你會與廊道上互相追逐嬉戲的小孩不斷擦身而過。走道甚至通往屋後綠意蔥籠的龜山,龜山山腳下是林家的福德宮,燭火搖曳、香煙裊裊,你瞥見了幾個低頭祝禱虔誠的背影。
往現在管院附近走去,有一片台大專門研究改良品種和技術研發的實驗果園,配合早期農業社會需求,附近還有農業試驗所及蠶業改良場。你不時見到幾個小孩穿過鐵絲網偷摘園內的香蕉、鳳梨等水果。

跟著這群嬉戲的孩子,你跟著他們結伴沿著寬大的羅斯福石子路,往景美瑠公圳上游奔去,再紛紛跳進清澈寬大的渠道裡順流游回公館。你還目睹了少年組的警察追捕幾個「頭髮過長、違反風紀」的少年,見到情急之下少年撲通跳進圳道中奮力泅水逃亡,也看見那些警察不急不徐地開著吉普車,往瑠公圳下游引水閘門抓人的情景。

現在的舟山路那時被稱作基隆路,一條瑠公圳的支線便從其中切穿,徐徐流過台大校區,灌入今日的醉月湖,當時是作為水位調節之用。當時的基隆路是通往現在敦化南路大安國小附近的主要幹道,單線道這麼寬的石子路,兩旁有水溝和一些方便行走的無名小徑。整條路沒什麼房屋建築遮風避雨,下雨天你拿著一頂大斗笠,手足無措的遮擋雨水,倒是兩旁很多種著茄子、茭白筍、地瓜葉的菜園在微雨中恬然自適,下過雨後水珠在葉緣上閃著光澤,一片平和從容。

在那個農業發展為主的社會中,瑠公圳與居民之間關係緊密。灌溉水田、果園、菜園的河水汩汩流進農地,也流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接下來的民國五六十年代,美軍駐防台灣,一道長長紅磚圍牆築了起來,把現在台大附設幼稚園、管院、雅頌坊、停車場那一帶圍了起來。你會常常聽見直升機槳葉的聲音,也能看到直升機頻繁地在這裡起落。帶著空軍帽子的美軍偶爾與當地人一起抽抽洋煙,或給小孩幾個銅幣玩耍。假日時士兵們上小教堂禱告,有的人甚至帶著眷屬、女人在林家古厝的廂房裡租屋休憩。

然而,隨著這時候台北都會快速發展,新基隆路段的開闢,使得公館地區瑠公圳的水源頓時截斷,再加上台大不再有灌溉農作的需求,原本可以抓魚戲水的河流成為排水溝,後來慢慢地下化或加蓋成為道路及停車場。河道兩旁的居民不再以灌溉農作維生,轉而投入經營店面,此時的公館商圈(包括現在二活和尊賢會館)、舟山路兩旁商業蓬勃,各式五金百貨、服飾店、小吃店、雜貨店林立,四處人聲雜沓。原本的水田移作建地用途,瑠公圳灌溉功能因此荒廢,水圳在地表上的痕跡遂隨著地下化逐漸被抹去,並從住民生活中淡出,成為地方耆老之間的零碎兒時記憶。

民國八零年代,隨著台大向外展開校地徵收、擴建校舍的行動,舟山路原居民紛紛搬遷,二活附近林家古厝和民宅也遭拆遷,原本熱鬧的小吃店、雜貨店、各式百貨店家被迫遷移。合抱的老榕樹砍倒了,古厝拆了,池塘填了,龜山也剷平了,只在二活與尊賢館中間小徑旁邊,留下當時卡車載不走的三顆大石頭。連林家福德宮逃不了拆建的命運,改建後成為現在尊賢會館旁邊規模大不如前的伯公亭。

民國九十年代,隨著生態復育意識抬頭,校方展開瑠公圳復育計畫,舟山路上規劃了生態池,重現了過去農村水田景觀,同時也營造多樣化的自然環境。

人親水而居,而水圳使用的方式反映出在地人文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模式,瑠公圳複雜的溝渠水道承載了許多的歷史痕跡。物換星移,瑠公圳或許從三公尺的寬度變成普通溝渠,又或許已經水泥加蓋、隱身地下,但它依舊潺潺地流著,記錄著沿岸一段段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