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三 黃得城
校園一隅,社區一角
清晨,霧氣尚濃,在邊臨新生南路的操場上,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運動,有瘦骨嶙峋的老者、拍手漫步的歐吉桑歐巴桑、充滿幹勁的年輕人,時間稍晚,或許可以看到活潑好動的孩子四處奔跑、嬉戲遊玩。重新檢視整個運動場,顯而易見,其使用者並非只有台大學生,而是有著形形色色不同的群體;同時,在籃球場,除了正在比賽的場地,一個半場往往擠了六七個人投籃,其中不全然是台大學生,有更多的人是來自於附近社區。
在這個日漸開放的時代,校園與社區的界線正逐漸消弭,校園內的運動場也不僅僅是學生的運動場,更是社區居民生活場域的一個重要的部份,對於許多非校內人士而言,台大的運動場可以說是免費而方便,甚至是附近極為少數的運動空間。事實上,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是小學、中學抑或大學,校園提供台灣都市生活一項十分重要的功能,那便是運動場地。台灣都市寸土寸金,特別是人口眾多的台北市,為數不多的社區球場供不應求,雖然校園開放議題直到最近才受到討論,然而運動場的開放早已不是新鮮事,在此同時,對於開放校園是否會影響學生權益的討論卻也未曾消失,而究竟開放與保障兩者間如何達成平衡,更需要細細思量。
偌大校園,誰的運動場?
台灣都市所提供具運動功能的公共場域,可以說並不是十分的充裕,而這些場所經常也是年久失修或缺乏保養,在這樣的情形下,校園便成為另一個廣大人口尋求的舒壓空間;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習於使用校園內的運動設施儼然成為台灣的一種文化。在這樣的氛圍下,無論是學校成員,或者是校外人士,對於校園做為運動場所的提供者,似乎毫無疑慮;然而,對於一座人員多達三萬人的學校而言,其所提供的場地似乎稱不上充足,另外,台大校內擁有為數極大的系隊,例行性的登記場地往往演變成網路上的卡位競爭。在這樣的情形下,對於校內人士而言,校內場地的公共性似乎成為了一種對空間使用上的壓力;而校外人士或自行前來運動的學生,亦受到課程或系隊借場的影響而缺少空間。在這樣的情形下,如何保持校園的公共性,同時又能夠保障同學權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雖然多數人都能夠很清楚的指出:現有硬體不足與使用人數過多是導致設備過度擁擠的主因,即便如此,問題依然窒礙難解。多少的硬體才堪稱足夠?土地與經費從何而來?學生太多已經是結構上的問題,其所牽動的議題不僅僅是運動空間的使用。倘若將問題指向校外人士的進入,則又是一種不甚治本的發問,學校運動場的公共性是一般教室所無法比擬的,除了背負台灣社區大多缺乏體育場所的原罪外,校園開放在現今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是既成事實外,同時亦是社區學校的理想形。在這樣的影響下,校園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一環,學校難以也不應當對居民進行排除,甚至在硬體計量與空間設計上更需要顧及社區居民的需求。
社區居民哪裡去?
社區人士進入校園內運動行之有年,事實上,台灣運動空間的缺乏在在顯示了台灣政府與社會對於運動空間的忽略,社區球場傾頹者多有,夜間照明設備的缺乏限制了使用時間,也使得大眾的運動時間難以分散,而聚集在特定時段也使得運動場人滿為患。然而,這樣的情形並不易進行改變,運動場的整建需要長期的經費挹注與人員管理,期間需要政府長期支持與社區人士的關心,相較之下,學校顯得資源豐富許多。也更有條件為社區提供一個休閒場所。在現今社會脈絡下,校園與社區的關係早已密不可分,因此校園裡應儘早開啟與社區間的對話,在空間規劃上納入社區居民,以利校園與社區之間的交流。
校園開放不僅僅只是一個理想,事實上,現今已可以說是一種既成事實,現有的運動場所時時可見校外人士前來運動,唯其往往未考慮校外人士,在空間上缺乏休息角落或者廁所與標示也可見對於空間上的安排並不充足。如何將空間設計的更為友善是一項十分艱困、需要時間與心力討論的事,未來如何規劃尚須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