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校園意語:台灣民主價值在參與


◎中文一 劉均

   汪煦(匿名),西北生長、香港求學,喜歡四處遊蕩興趣雜亂無章機緣巧合在台灣已生活半年多,曾為許多兩岸三地刊物執筆。

問:你覺得台大學生怎麼看待陸生?
答: 我接觸的人大部分是濁水溪社和大學新聞社,還有社會系與政治系的學生,所以其他人怎麼想我不太了解。不過我覺得社會系學生比其他學生中肯一些,他們都很想了解陸生,而且不會抱著一些偏見或挑釁。

問:你在台大遭遇過學生的挑釁嗎?
答:也不算挑釁啦,可能只是開玩笑。上學期的一門課中,同學介紹我給另一個外系的學生認識,說我是從大陸來的,聽完後那男生就說:「唉呦,你們泱泱大國怎麼會跑到我們東南小島上面?」然後他就開始說你們大陸那邊都怎樣都怎樣。我就回他說沒有「都」這回事,在台灣大學裡面都有這麼多元的觀點和人物,為什麼大陸那麼大的地方就會歸結成「都」怎樣呢?很多台灣人對大陸的印象都停留在七八零年代,認為大陸是很窮很落後、治安不好、吃東西會死人的地方。其實香港人看大陸也是這樣的,我有個同學已經大四了,他跟我說他長這麼大從來沒有跨過深圳河去大陸,我建議說可以去那邊自助旅行啊,他說,那邊好恐怖,覺得那邊的食物有各種添加劑有三聚氰胺之類的,好危險。香港人對大陸不喜歡的印象和方面其實跟台灣人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香港人知道大陸人有錢了,這是唯一的差別。

問:學校會教關於台灣的事情嗎?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甚麼對台灣的印象?
答:對台灣介紹的其實不是很多,首先教科書要強調的當然就是——台灣是我國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後就開始從歷史上的三國開始講起,說有個地方叫夷州,夷州就是今天的台灣,琉球也是今天的台灣,明朝、清朝一路講過來,通過各種史料,證明台灣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後地理課會講台灣物產豐富,是個寶島,台灣有中央山脈,然後東海岸比較多少數民族,西海岸比較平坦,也就這些東西,沒有很多內容。而其他的印象,其實不是很了解,就只是知道台灣的立法院,或如中央電視台有個節目叫海峽兩岸,會介紹台灣小吃、老兵回大陸尋親的故事,不過主要還是從國共的觀點去看。

問:來台灣後對台灣印象有什麼改變嗎?
答:來台灣後看了一部紀錄片叫《牽阮的手》。看之前不會從情感色彩上感覺到那種要台獨的人其實是為了理想奉獻他的一生,上大學之前,我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認為台獨是個違憲的行為,因為我們有反國家分裂法,大陸對台獨的觀感就很像六、七零年代,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對於兩岸分裂批判的觀點是一樣的
  在我看來,民主和自由的爭取,究竟如何和台獨聯繫在一起,是台灣社會非常特殊的一個脈絡。我也經常跟其他人開玩笑,如果沒有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台灣人還會不會台獨;其實這是一個假問題,因為歷史不可能重新來一次,所以應該正視台灣人追求民主和自由,就是和推翻國民黨政權、要求獨立聯繫在一起的,這是已成的事實,所以要接受它和面對它。同樣的,很多大陸人的觀念就像未解嚴前的台灣,認為台獨是違法的,因為從小的教育、媒體較不開放等等,這也是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台灣人要去面對的。

問:有參加過台灣的公共議題嗎?怎麼看待這些公共議題裡的年輕人呢?
答:不太算是參加,不過有去看過,像是同志大遊行、移工大遊行、土地正義、反美麗灣等等,參加回來都覺得台灣年輕人還是比大陸的人對事物懷抱著熱情;但或許大陸的學生不是比較冷感,只是沒有自由的管道。這些年在香港也有很多這種活動,比如說反高鐵、反菜園村等。
  如果是在大一大二時,我會覺得有些抗議不理性,以為那些搞社運的學生都是憑一時衝動才去的,但到了台大卻發現不是,比如像是紹興南街,我覺得參加這些運動的年輕人都是對生活很有熱情的人,他們其實是用心去深耕一個議題,而且很多人都是非常溫和與理性,並不是一時衝動才跑到校慶場合舉旗子,而是為了透過這樣的策略獲得媒體的關注。所謂的激進、所謂的衝撞,只是他們的一種策略。

問:台灣的民主價值在哪?
答:這東西太大了,是個很意識形態的東西。其實我覺得台灣最好的一點就是——對於自己周圍最細小的事物非常關心,學生關注自己在學校的權益、關注自己學校周圍的居民、關注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價值。大陸人其實也會認同台灣的民主價值,像是今年很多各地的報章雜誌都很關注台灣的大選,甚至很多用頭條新聞來報導,而且切入角度比台灣媒體更中立;當然我沒在大陸念過大學,而且在台大接觸的比較多的都是在搞社運的學生,所以也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否則也不會像現在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紹興社區在幹甚麼。對你自己和周圍人的公平正義去奮鬥,我覺得台灣民主價值就在這些參與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