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成〈化學一〉
去年十二月初,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多位師生藉校慶運動會之際,發起連署推動「國北教大和台大整併案」,進而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的聲浪皆此起彼落。實際上,早在十五年前,兩校校方已開始協商合併一事,只是在種種因素之下,至今仍未實行。
為了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採訪了此合併案的最初構想者既發起人──國北教大藝術系的袁汝儀教授。袁教授於1990年參與一項國科會計畫,遠訪荷蘭研究師範學院。當時,荷蘭正在進行高等教育的重整以及大學、師範學院的整併。於荷蘭的所見所聞使袁教授開始為國北教大﹝當時名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的前途擔憂。那時的國北教大類似國營企業,受到政府、教育部的保障,缺乏應對外在世界的靈敏度,進而在營運政策、教學內容等方面逐漸封閉。袁教授所擔憂的是產業開放、國營事業民營化之後,面對外在市場的需求,市場規模不好的國北教大將喪失競爭力。因此,她於返國之後便開始積極推動兩校的整併案。
袁教授認為真正驅使兩校整併的並非兩校的利益考量,而是國家整體的教育政策。師範體系當今已屬過時的觀念──面對全球化快速的變遷,新一代的教師需要與「教育」結合的專業及綜合的知識,才能培育出更優秀的下一代。師範體系的優勢在於將新知識轉換、散播至教育之中的專業教學經驗;然而,在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之中,許多「新知識」早已過期淪為「舊知識」。袁教授期待在合併之後,國北教大和台大能夠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國北教大提供專業的師資培訓過程,台大則能提供將來的教師更多元的資訊,進而讓知識快速地藉由教師傳達到下一代。
就現實方面來講,袁教授認為有助於合併的條件兩校大多已經具備。第一是國北教大與台大的大小懸殊,一方非常小、一方非常大,小的併到大的之中是可行的。第二是地理位置相近。等國北教大新建的游泳池蓋好後,南邊隔著一條辛亥路外就是台大,天橋或是地下道都是可供選擇的連結管道。第三個則是功能互補,國北提供教育、藝術等的師資陣容,進而併為台大的教育學院、藝術學院,而台大方面則可提供多種專業的課程,造成雙贏局面。
然而,國北教大跟台大從1995年開始談到現在,協商已經進行了十五年之久。一方面,教育部對兩校的合併案表示「樂觀其成」,卻只肯束手旁觀;另一方面,少數重覆的系所、畢業文憑、資源分配、行政體系等等的問題時常模糊焦點。袁教授表示,在談判的過程之中台大始終沒有落後,剛開始行動的是國北教大的校方。而在面對宏觀的問題之際,個人的遭遇、福祉均不該是最先考量的對象;袁教授提到,國家的未來在於下一代的教育,合併案將有利於教育體制的更新。但她亦坦承,上述的種種問題雖屬「細節」,雙方還是需要好好的討論,如同「行百里半九十」所指出的最後十里路那般,同樣必須審慎對待才能穩當的走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