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祺(醫學二)
台大醫學院1992年出現改革聲浪,質疑當時課程是否真能提供學生系統性的教學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聲浪背後的舵手即為前台大醫學院院長謝博生。1992 年,謝教授任為教務分處主任,進行一連串課程和制度的改革。而後,1995年到2001年,謝博生教授接任醫學院院長,並於2008年退休。
醫療環境的變遷與醫學教育改革的理念
「我還是學生時,科技沒有那麼進步,新的科技到1960年代才引進台灣!」謝教授回憶起當時的情境,說道。當時的醫生只能靠著眼睛看病人、手碰病人、培養尿液血液等方式判斷病情。然而,1960到1990年代,新的醫療技術、器材、藥品持續引入。「醫師只靠科技,醫療,不僅使醫療變得複雜且片段,醫療型態也有所改變,病人的風險也增大了。」謝教授憂心地說:「醫師成為科技的俘虜、讓廠商引導、配合醫院的經營者壓榨病患,反而不以病人利益為優先。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人文關懷,醫生容易隨波逐流,迷失在裡面!」謝教授認為人文教育才能因應環境的改變以及誘惑,希望讓學生瞭解人的價值,回歸到人性,改變科技、產業、管理、制度上的缺陷。
改革的契機與實施方式
1986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因應科技的進步以及醫療體系的變化,開始一系列課程及制度方面的改革:醫病關係、基礎學科與臨床知識整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學[1]。1992年,謝教授接任醫學院教務分處主任,並負責改革醫學教育。「1992年,台大醫學院開始進行課程與制度面向的改革,但是美國和台灣情況以及資源有相異點,在此我們必須做調整。」當時課程改革包括:減少學生一、二年級基礎科學學科,增加人文、社會學科,並增加PBL小組討論等課程,企圖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以及培養人文素養。高年級課程則統合基礎學科與臨床實習,讓知識與實際面結合。然而,當時並沒有教學部門能夠負責這一系列改革。1993年公共衛生學院成立,原先負責教授公共衛生的公共衛生學科隔年改名為社會醫學科,負責醫學人文相關領域的教學計畫。
醫學人文館與體驗學習(Experience learning)
現今,座落在醫學院大門旁的醫學人文館,早先原是醫學院辦公場所以及學生上課的地點,原名二號館。經日治時期、光復、解嚴七十餘載使用後,因基礎醫學大樓啟用,二號館封館於1985年。隨後因無人使用加上年久失修,二號館建築逐漸殘破不堪。1992年,甫成為教務分處主任的謝教授提議將二號館加以修復,做為醫學文物史料展示及人文教育的場所,並改其名為醫學人文館。「我希望在醫學人文館成為學生體驗學習的實際場所,體驗學習才能內化知識,成為發自內心對人的關懷。」謝教授輕輕放下茶杯,緩緩說著。體驗學習是由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ay)提出:強調學習者經由實際的主觀經驗,透過反思整理進而架構到學習者的認知體系中,並與過去的經驗相連結,成為可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考試制度終究有其限制,對人性的關懷無法用考試制度訓練及撿選。二號館是歷史與人文精神的象徵,明年初二號館完全修復完畢後,我們可以在醫學人文館實踐醫學人文教育的理念。」最後,謝教授對我們如是說。
1992年,謝教授接任教務分處主任並著手進行改革。十八年後的今天,新課程「醫學與人文」、「醫學與社會」首次在醫學院真正開啟醫學與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的對話。此外,醫學人文館及體驗學習也將於2010年初首次進行。現今,醫學教育改革的成果還難以見效,但改革理念不僅使方向明朗,也為醫學教育帶來一絲生機與希望。
[1] 面對醫學知識爆炸的時代,課程教授無法全面的知識。哈佛希望藉由PBL培養學生主動面對問題、搜尋資料的能力,並能經分析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