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黃媽媽的故事

◎黃聖竣(人類一)

黃媽媽是我們所訪問的第一人,也是在此徒手建立自己家園的第一人。這天我們來到了力行路11巷32號,也就是黃媽媽一家的房屋外頭;夾在廚房與起居屋室之間是個靜謐的小空地,我們坐在一張老舊卻堅固的長椅上聽黃媽媽說著他的故事,旁邊架著晾有衣服與棉被的竹竿。我們所坐的木質長椅在這裡已二三十年了,那時醫院中一位醫師過世,黃媽媽便把醫院捨棄的長椅搬來這裡,供社區中外出買菜的人歇腳,也使居民有個聚集抬槓的地方。這裡的每件事物--從這張木質長椅到旁邊的竹竿,當然還有砌成房屋的一磚一瓦--都是蘊含著長年記憶的,黃媽媽這麼說道。

黃媽媽是嘉義人,二十二歲時經由朋友介紹嫁來此地。她的先生在後方的軍營中擔任士官長,沒有再被派駐到其他地方過。嘉義與新店之間的往返路途遙遙,晚上六、七點搭火車出發總要隔天天明時分到達目的地。先生十八歲便開始當兵,隨著國民黨撤退來台,與黃媽媽結婚已是三十二歲,一直到五十五歲才退伍。黃媽媽原是「下港人」,來到台北生活自是不易,她在房屋旁的空地種些地瓜葉、空心菜再拿去菜市場賣,晚上大夜班工作之餘,回到家也會做些手工藝品並幫人洗衣以貼補家用。這樣的日子下來,他們的家慢慢築起,期間駐營的士兵們也會在週末一同堆石子、運木材來幫忙造屋。幾十年過去,旁邊的屋子也一一搭起,以黃媽媽家為中心、沿著瑠公圳往外蓋出去。瑠公圳那時仍是滾滾水流,居民們合力在在岸上築起築小竹牆,就怕小孩掉進圳裡。而過去這裡也更為熱鬧,那時,就在我們進行訪談的小空地上,黃媽媽便會燒起柴,以士兵、家眷為主的居民們也都會來此燒水、聊天,過年時便一同圍爐。「現在這裡比較安靜,想搬、能搬的也都搬出去了;偶爾他們也會回來看看大家,但也有不少老兵就在外面過世了。」黃媽媽說。

本來,軍中沒有人會想到要在這裡度過一生,反攻大陸、回到老家不僅是給他們帶來慰藉的信念,也是合理可預見的結果;會暫時落腳於此,乃因不是所有軍官都能配給住處。隨著希望漸滅,在這排軍方默許下暫時築起的房舍,也漸漸成為老兵們與家眷落地生根的寄託,而初始由茅草、木竹搭起的房屋也幾經翻修:舖地板、造磚牆,一直到近幾年,居民仍不斷翻修並投入大半金錢與精力於此,盼能有個頤養晚年之處。黃媽媽說:「幾十年來都沒說要拆,一說要拆就是幾個月後了;早知會如此我們何必還要翻修呢?」沒有土地權狀的居民,並非沒有過危機意識。據說,蔣經國屢次視察走訪此地,皆口頭承諾讓老兵們與家眷永久住於此地,「他那時說:『沒關係,你們慢慢蓋,小心別累壞身子。』」民國八十九年,軍備局似乎也有意處理這邊的土地所有問題,但後來也沒了下落。從第一代居民至今,一切來去的人們與瑠公圳的改變,黃媽媽全看在眼裡,而在此堆積的無數日常生活片段的總和,也就是黃媽媽的生命故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