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人文大樓:大家來開講

◎公衛四 張佳婷  人類三 林必修 外文一 謝宇婷


外文系 張小虹老師

  小虹老師認為,文院學生流離失所的處境,源自於校園空間分配上長期的不公平。對這點老師覺得學生其實是最大受害者,因而希望能夠從根本改變。

  就老師手頭上的諸多會議紀錄顯示,當初陳維昭任校長時便有款項進入,預計要蓋新大樓;而李嗣涔校長上台時亦承諾要為文院蓋兩棟樓,一為人文一館(原舊地理系館,今博雅教學大樓),一為人文二館(原洞洞館)。多年前,文院黃啟方院長帶學生綁白布條向學校爭取到今進修推廣部的空間,但後來校方以舊總圖來換,後又以舊地理系館換舊總圖,是以文院原先是擁有今博雅教學館那塊基地的。然而,捐贈單位觀樹基金會卻希望人文大樓蓋在校門,校方便把兩個量體都放在已拆除兩棟的洞洞館基地,也就是人文大樓預定地,並將舊地理系館收回蓋博雅教學館。小虹老師表示,這樣的結果造成即便蓋了人文大樓,也只能解決不到七成文院的空間需求,且大樓裏頭並沒有學生活動的空間。文院最對不起的其實是學生。

  而日前台大環評的八個案子再度遭到退件,其中環評委員認為「台大並未解決校內爭議」,並未考量環評要件之一的「環境景觀」,希望台大校方能夠補件再審。而本次已是台大面臨的第三次退件。小虹老師認為,現在的問題是捐款綁設計而非蓋與不蓋,文院最需要的是內部整合一致對外,儘速進行二期規劃,移出一半量體一半興建經費另覓他地,讓洞洞館基地危機解除;並早日興建,讓迫切需要空間的人類系、哲學系、日文系等早日遷入。大家應該一起向外面對學校而非內部衝突,共同謀求合理的空間配置,而不是如目前陷入「建築師好大文學院好怕」的僵局。


哲學四 洪崇晏同學

  崇晏直呼,哲學系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窩」。當初位於總區洞洞館──建築為展覽用途,光線通風都不好;但在搬入水源之後,除了交通、安全顧慮之外,此處空間亦無法提供良好教學環境,並且使得行政教學分開、學生活動空間受限。是以就崇晏之觀察,哲學系迫切希望能夠回到總區,而他個人並不反對其他形式的建築例如蓋兩棟小樓。他認為,校園內的討論實在不夠充分,任何建案對環境的影響都相當大,貿然搬遷或建樓後續都會出現許多問題,如過去的霖澤館與博雅教學大樓都在落成之後發現軟硬體設備有所缺漏。崇晏並指出,即便建造人文大樓,學生活動空間卻是被安排在農陳館;而農陳館的出清能不能如期完成卻仍是問題。

  崇晏表示,台大校院現在的狀態可以說是「春秋五霸,尊王室」,高樓棟棟起各據一方,但擁有多座系館的系所還是對空間多有抱怨,這其實指向台大空間分配上確實是出了點問題,需要更多討論。他並指出當初建造總圖時,建築師其實做出相當多妥協,讓大量體的圖書館建築與校園地景相容,雖然遮蔽了椰林大道上的日出,但也因多方協商滿足多方期待,反而成為了台大的新地標。


中文五雙社會 佘耕任同學

  耕任以中文系為例說明文學院空間不足的現況,中文系的活動空間集中在閱覽室,可開會、自習、放雜物,是一個綜合性的使用空間,但他很希望可以有圖書室讓同學自習。耕任擔任系學會副會長時,有感於系上人數不多,但缺乏凝聚力,所以希望透過舉辦活動促進情感。但是缺乏空間卻構成很大的阻礙,他因此體認到空間配置對凝聚感情的重要性。


外文四 陳品秀同學



「系館」在品秀的大學生活中是始終缺席的。因為外文系不在文學院上課,院內也沒有學生交誼空間,只有在找老師、去系辦還有系櫃放東西時會去。不過沒有系館讓品秀更會規畫時間,時常往總圖、新體、咖啡館跑,運用學校其他資源,同時她也積極開拓系外的人脈。


人類所碩四 謝竹雯、人類所碩畢 劉亭攸、
人類所碩畢 盧柔君

  竹雯表示人類系現在的境地是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況:「學校承諾說三年會讓我們回去,可是我們顯然還有好長一段時間要留在這裡;但是學校又沒有打算把水源經營成另一個像社科院那樣的校區(一個新校區會需要分圖、福利社等配置)。」而問題就出在這棟「系館」對學生來說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現在這個「縫縫館」在去年發生了天花板掉落屑塊,廁所、樓梯的牆面剝落等情形,於是暑假時總務處安排工人們來整修,沒想到開學後許多老師、研究生都發生東西遭竊的情形,不僅如此,系館的櫃子殘留了不少垃圾、地板也出現檳榔汁的痕跡。在追究責任的過程中學校的態度卻選擇息事寧人,這些摩擦都讓竹雯、亭攸覺得學校並沒有在後續保障學生使用系館的權益上盡力。


  而關於反對現案人文大樓興建的聲音,竹雯和亭攸認為天際線是主觀上對美感的評價,這樣的理由卻可能會剝奪了學弟妹在總區創造回憶的機會。反對方雖然想要為文院學生發聲,其實並不瞭解人類系學生的意見,然而這些想要對話的學生總有一天會離開學校,而人文大樓終究只能懸宕在半空中。

  最後竹雯希望未來系上的老師能針對人文大樓有所討論,有了共識之後擬出一份聲明稿,讓大家更明白系上的想望。這樣外界可以知道有不一樣的聲音,另一方面也能夠產生對話的可能。



人類二 葉宇桐

  宇桐自己除了上課以外的時間不太會來系館,除了距離遠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交通危險,羅斯福路大門往水源方向的路口在上下課時間總是充滿了人潮,腳踏車和行人要互相搶馬路。除此之外,在水源派出所的路口同樣險象環生,從快速公路下來的大量汽機車和汀洲路上的車流量都很大,學校也沒有規劃安全的腳踏車道等相關配套措施。另外,前門一帶的餐廳價位普遍來說比後門的118巷貴,其實機能上沒有很方便,可是後門對宇桐來說又太遠了。

  宇桐認為學校不是博物館,學生需求應該放在美感這種抽象考量之上。況且現在這棟系館的空間也有一些不便之處,比如說水源105教室在以前似乎是設計成會議室,不太適合做為教室使用。不曉得學校是否可以安排一些課程在總區上,一來比較方便,二來總區的教室有設計過會比較適合講課。



人類四 廖明中同學

  明中當年入學時,人類系還在總區洞洞館裏頭,他回憶道,以前教授辦公室跟教室混雜在一塊,大家感情比較好。而搬遷之前,人類系大部分的人都不大願意,但因為沒有積極向外爭取,最終他們還是搬到了水源「縫縫館」裏頭。明中看來,現在人類系對於人文大樓的需求相當的大,因為水源校區不僅交通不便,建築的安全度也頗有疑慮。然而他並不認為蓋人文大樓是解決文院空間問題的唯一解方,因為即便樓開始蓋也要經過三五年才能真正使用,水源校區校舍及交通問題在短期內其實更迫切需要被解決,兩件事情應該分開討論。基於此,人類系同學、教授應是相當希望人文大樓能夠盡速動工,並對反對聲音相當感冒。但明中亦嘆道,如果洞洞館還沒拆,對於設計案的討論可以更加細緻,不會因為迫切需求而引起巨大反彈。他並指出,現在過去洞洞館那塊基地仍是荒煙蔓草,為什麼不是討論完備一切就緒以後才拆洞洞館呢?


中文所碩四 李威寰、中文系畢 江昺崙

  昺崙覺得如果要對現況反省的話,還是不免要回到當初倉促拆掉洞洞館的決定,當時文院院方希望人文大樓能盡速動工,導致文院內部的意見在還沒經過協商討論之前就讓人哲兩系搬至水源校區。「為了達到意見統一而統一意見」,而後來的會議也都陷入不滿意見發出,建築師改圖,不滿意見又再度出現的輪迴中。

  而如今為了解決問題,應該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癥結上,用民主的方式彙整使用者的意見,讓文院的學生發聲,利基於此之上的空間規劃才會讓大家喜歡。



人類系 陳伯楨老師

  人文大樓糾葛這麼久的最大原因就在於當初行政單位便宜行事,希望有效率地在短時間內完成,擔心過程中有雜音於是在資訊不公開不透明的狀況下就匆忙下決策。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解決衝突,後果就是衝突被壓到最後爆發,於是人文大樓的頭過了,可是身不過,一直卡在中間。另外一點讓伯楨老師不解的地方是,院方和學校從來沒有解釋為何舊地理系館的土地後來為博雅教室所用,老師們甚至是到博雅動工了才知道文學院沒有那塊地的使用權了。


  而現況艱難的原因則是人類系和哲學系這兩個最大的受害者「沒有敵人」,一方面即使不滿學校粗糙做法,卻受制於需要新系館不能跳出來說反對興建;另一方面也沒有完全贊同反對方的聲音,可是站在反對方的對立面也對事情沒有正向幫助,甚至會承擔罵名。伯楨老師表示,不論站在哪一方都為難,因為唯一的籌碼──洞洞館──不在了,不管如何人哲兩系已經受了損失,唯一能等待的是學校蓋人文大樓讓兩系回總區。

可是這段時間以來,反對方的做法會使得每一案的改變讓文院的空間更小,使得最後就算人文大樓落成,卻無法解決文院空間不足的問題。舉例而言,第十案之前,每個系能夠擁有比較完整的空間;第十案的版本則將各系空間打散,如研究生室全都擺到地下室,和老師的研究室相隔數層樓。此外,第十案中教師的研究室至少就人類系而言,也比現在的研究室還要小。而當初校方允諾人類系能夠有獨棟系館,如今也煙飛雲散。老實說,伯楨老師曾跟建築師表達過希望將人類系空間的管線尺寸放大,因為考古學課程有洗陶片的需求,管線加粗能夠減少淤積的頻率,而現在這些有必要的特殊設計也都被迫捨棄。

  系館在水源的影響與改變也是顯而易見的,伯楨老師現在幾乎與學校資訊脫節。他的研究領域是歷史考古學,過往常常會到歷史系上找其他老師串門子,現在則完全沒有這些機會。在圖書資料的使用上,即便後來人類系和學校圖書館爭取代借服務以及還書箱的設置,然而以老師的習慣,他還是需要跑一趟總圖把架上周圍的書都掃過一遍,確認沒有遺漏,因此這樣的服務改善的程度有限。與學生和同事的互動上亦有明顯不同,過去在洞洞館只有一個通道,每天一定會遇到其他老師和學生,如今水源系館加上電梯有三個通道,伯楨老師現在一學期中只有在開會的時候會遇到其中一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