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除了吃,導師還能做什麼?







◎曾子家

  「開學不久,導師名單出爐後,我有寫信給導師先打聲招呼,但沒有收到任何回信orz」、「導師不但一律不請導生宴,導生費也不知何去何從……」在NTU版用「導生」、「導師」等關鍵字搜尋,可以讀到同學們對於導師的困惑,也會討論導生宴的地點。導生制度是校園中層層規範的枝微末節,雖是同學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導生聚餐」是目前導師與學生最普遍的互動方式(表二),佔了75%,但若對照各學院師生比則可發現(表三),一位導師通常帶11至20位的導生,而要在「一頓飯的時間」與每一位導生充分交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導生聚餐一直以來彷彿重點在「餐」而不在「聚」,對導師而言,是讓導師費有合理的去向,對同學而言,是場定期舉辦的饗宴,聚餐的意義不過如此而已。當問及「是否有在導生聚餐以外的時間找過導師?」,問卷上「沒事啊」、「不太熟」等類似的答案便頻繁地出現。當然,還是有導師會以email、提供導師時間或主動晤談的方式關心導生,但整體看來畢竟是少數。

表二、師生互動方式

表三、師生宴導生比

表四、學生找導師之目的

表五、導師對導生制度的意見

  園藝系四年級的黃尹提到,導師每年會請交換回國或是參與過研討會的學長姐與他的導生們經驗分享,不定期還會帶大家去植物工廠參訪。物理所的廖國鈞則分享,大學時有一位導師精通算命,導生們常會希望老師在開運顏色、異性緣等問題上指點迷津;甚至導生宴可偕同男女朋友出席,一同進行「團體諮商」。不可避免地,導師生互動中也有些不愉快的例子。農經系的H,三年沒吃過導生宴,與導師也幾乎沒有互動。不過他基本上還是認為導師制度存在有其必要,只是應該採取志願制而非輪替制,讓有意願的老師來擔任。

  究竟導生最常因何事而找導師?「問課業問題」占了大多數,有將近三成的同學。緊追在後則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沒有互動」,將近二成五。佔不到兩成的「聊學術議題」、「詢問生涯規劃」只排得上的第三、第四名(表四)。然而,這並不表示同學在學術或生涯上沒有疑惑,而是同學的諮詢對象決定於老師的領域以及是否聊得來,由系上指派的導師未必會是同學心目中的最佳人選。

  過去,台大由於學生人數太多、教室空間不夠、導生課時數壓縮選課彈性等因素,揚棄了教育部規範每周兩小時的導生課,改為設置導師費讓導師彈性運用。但當此一權限下放至各系所、甚至是個別導師,差異隨之被凸顯,導師生互動所衍生的問題便無法以齊一的方式解決。多數導師也認同,導生活動之安排應該還是要「尊重導師的規劃」(表五)。彈性是好事,但農經系的H可能並非個案,對導師制度不滿,向系主任申訴卻沒有下文、在PTT台大版上詢問也往往答非所問,求助無門。校方應建立一個適當的申訴機制,遠比進行導師生制度滿意度調查或優良導師更為重要而迫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