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意識報系列產品



這些是我們在台大校慶園遊會賣剩的東西。明信片本來是各期刊物的封面,是蔣孟芸畫的。筆記本則是黃瀚嶢設計的。

親愛的意識蟲們,

有鑑於財務吃緊,販賣出版品雖緩不濟急,但不無小補,聖誕節快到了,明信片只要加個美麗的信封,就是獨特的聖誕卡了!一方面可以救急財務缺口,一方面可以把意識報推廣給你的朋友,一舉二得,請大家多多響應!

所有物品,送禮自用兩相宜,筆記本還剩很多,不愁聖誕節沒東西送啦。




1、便條紙 18本 一本35元




2、筆記本 57本 一本55元


3、明信片 14套 一套85元 (五張) 有特別的包裝喔!!

4、明信片 散裝 一張20元(以封面區分)

第1期 6張(綠色意識蟲)
第2期 7張(紅色大樹)
第7期 6張(粉色有樹)
第8期 8張(垃圾刨冰)
14期 6張(藍色底)

5、整組一起買175元!!


以上,請大家告訴大家,欲購從速,以免向隅。訂購請洽cpaperqa@gmail.com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意識報014刊 目錄 (11/11/2008)


發刊日期:11/7
點選文章標題就可以閱讀!
第一版(校園議題)
台大的錢從哪裡來 專題報導系列(三) 五年五百億
五年五百億怎麼花?—更名的政治學與盲目符合標準 ◎呂其正
想像的國際化—量化評鑑與國際標準 ◎許躍儒
隨堂測驗:哪些是五年五百億 ◎陳也禎、許躍儒
舊體完工了,然後呢? ◎施力麒


第二版(論壇)
對誰說生日快樂 ◎孫有蓉
傅斯年校長之台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演講詞
超脫與介入 ◎許躍儒

第三版(副刊藝文)
K的小故事 ◎人類五林翰  
信仰──給即將遠行的人 ◎中文四蔣闊宇
敗德詩 ◎崔爨爨    
五月的花 ◎化工二楊皓任

第四版(意識廣場)
臺大,你今年幾歲? ◎台大濁水溪社 李東彥
重點不在「性」嗎? ◎社會四 林逼街


意識廣場 長期徵稿

從校內到校外,種種議題需要我們一起來思考、討論、碰撞。在你所看見的視界中,有哪些行動值得大家一起來努力?意識報是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不論你對我們刊登的文章有意見想要回應,或是自己有文章想要發表,都歡迎一起共襄盛舉。

稿件請寄至cpapercontribution@gmail.com個人文章限1500字以內,如果有團體(如社團)希望特別發表長篇的專題,或是系列文章,歡迎跟我們聯絡、討論。

道歉啟事:意識報的「菲律賓人在台灣」系列報導由於採訪日程的關係,將延後到下一期繼續刊登。僅此向讀者致歉。


五年五百億怎麼花?—更名的政治學與盲目符合標準

◎呂其正

打開電視,臺灣大學再度成為五年五百億最大贏家的跑馬燈不斷在螢幕下方捲動,無論在報紙、雜誌,你不斷看見被譽為龍頭的臺大在教育成就上的偉大,大把的資金彷彿就要馬上帶領臺大衝進百大裡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看似愈發愈強大的統計資料下究竟代表著什麼?這些消息與你每天生活的校園又有什麼關係和帶來了哪些變化?

何謂五年五百億?

「五年五百億」是「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俗稱。(該計畫原名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由教育部在五年期間(2005年開始)共撥款五百億給重點大學發展教育以及研究相關事宜的這個計畫,其中,臺灣大學可以獲得每年30億元的補助,而該補助金額的使用是必須接受教育部的檢核的,換言之,臺大必須制定好相關的規劃來使用補助金額以符合教育部定期的評鑑。這些規劃依照臺大自己的分類,分成了七大項目來做為發展的目標,分別是「教學卓越」、「研究創新」、「校園文化」、「國際交流」、「基礎建設、」「行政精進」、「學院發展」。由於這些分類十分地繁雜,因此我們將特別著重在「基礎建設」以及「研究創新」、「教學卓越」這三大項目來瞭解。

盲目地符合標準

沒有國外學者的特聘講座
臺大為了在教學研究方面增進「國際化」的程度,特別制定「特聘講座」此一計畫,試圖延攬國內外學術上頂尖成就的學者到臺大來研究或講學。制度的設置背景如此寫著:「…延攬國外學術成就卓著之學者來校服務,以提升本校學術水準增強師資陣容,針對特定條件知名之學者,簡化聘任程序…」實際地檢視臺大依此規章延聘而來的學者之時,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邀請來的對象都是本國籍的知名學者,但計畫中原想延攬的國外學者卻寥寥可數。在此表面的提昇上,實際上隱含著目前缺失國外頂尖學者來臺大的真相。

更名的政治學

換了名稱的機構
早在五年五百億計畫實施的前三年,即民國91年時,教育部曾實施「推動研究行大學整合計畫」,該計畫讓東亞文明之研究這一領域得以成立校級的研究中心,即「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該中心並且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整合為其目標之一。然而,此一校級的研究中心持續的時間並沒有很久,在94年的10月,即因為臺大欲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故,被進一步地整合成「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此一名稱上看似變革級大的整合」,若我們細加後者目前的研究計畫,會發現新的各項計畫仍持續地以東亞文明為關注焦點和研究內容,與它的前身機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並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那麼,從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到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中間的更名目的究竟為何?我們不要忘記了教育部在評鑑五年五百億的標準當中具有人文社會發展的指標,而在這樣的更名的動作下,臺大似乎更能夠符合評鑑的要求。然而相較起來,真正程度上對於教學發展上的改變似乎是有限的。

淪為團體作業的讀書小組計畫

為了促進鼓勵讀書及討論的風氣,學校鼓勵同學組成讀書小組,經申請後可獲得補助或獎勵。然而就我們目前的瞭解,有部份讀書小組實際上是以某課堂上老師所要求的閱讀及討論做為研讀資料,並將課堂所累積的報告作為讀書小組學習成果給予審查。就這樣的狀況來說,雖然看似在「學習及輔導面」的評鑑方面有其進展,但就實際來看,在促進學習方面的成效上仍有待改進的空間。

沒有底線的基礎建設

近來,生活在校園中的你,必然會發現臺大四處都在大興土木。從老舊建築如屋齡數十年的各大宿舍整修,到下水道、空調設備、電力系統等公共基礎建設的更新,我們的的確確發現生活周遭的環境改變了。

事實上,若將五年五百億所給予臺大的每年30億補助暫置不理,所有臺大的基礎建設原本就是校方所要積極經營的一環,但卻因為過往政府給予的補助,趕不及臺大自身的快速擴張而沒有經費可供使用。(詳見意識報第12期)因此,當臺大獲得了每年30億的補助後,自然會希望經費能優先處理臺大基礎建設的千瘡百孔,那麼,當這一計畫結束後,臺大日後的公共基礎建設維護經費從何而來呢?再者,當臺大拿補助經費去補齊公共基礎建設的坑洞時,若我們詳加檢視這些坑洞,會發現部份項目的確與教學研究發展有密切相關,例如儀器和圖書設備的增添。但另一方面來說,卻又有些並無直接與教學研究發展有關者,例如各館舍加裝監視系統和出入認證機制。這些措施固然是好事,但這一措施是否一定要由主旨在教學研究提昇進而「邁向頂尖大學」的計畫來提供經費?


結語:經費應花在刀鋒上
綜觀我們目前所檢討到的臺大有關五年五百億的使用,一方面,為了符合標準而更動既有單位的名稱,例如過去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讀書小組的變化、以及將舊有新有的研究成果改在SSCI發表的現象;另一方面也不乏新制的創立,如特聘講座制度、專利的申請制度(詳見意識報第13期)等,但這些嘗試卻因為實施成效不如預期,而只留有帳面數字上的好看,在名義上的指標達成以及真正的制度落實之間仍有一段努力的距離等待完成。更有甚者,將補助資金用於補救過去財政缺口的現象也有可議之處,例如包山包海的基礎建設更新。

事實上,在此五年五百億計畫中,臺大可說是得天獨厚的享有充分資源。每年對全重點學校一百億的資金中,便有足足地三成屬於臺大!對於臺大如此的象徵地位,我想我們不僅僅要將錢花在刀口上之外,更該進一步地自持自重,將錢精確地花在刀鋒上。畢竟,我們並不能夠因為資金的充裕,就失去了對於資金運用所應具備的謹慎度,不是嗎?

隨堂測驗:哪些是五年五百億?

◎陳也禎 許躍儒

微風徐徐,手中拿著一本厚厚的教科書,神采風揚地走在台大校園,不時看見各種不同的工程建設,走到新體的路上、坐在普通教室上課、宅在剛整修完的宿舍裡,每每注意到這些改變,就不免會猜測:「喔!這就是台大五年五百億吧!」,很自然地聯想這些建設的經費來源是五年五百億的計畫。可是,真的是如此嗎?你認為你夠了解五年五百億的計畫嗎?現在試著做下面幾個問題,用直覺或是原有的知識,來判斷這些建設的經費是否來自台大五年五百億吧!

1. 傳說中改建得美輪美奐的大一女宿舍
2. 路邊施工、「坑坑洞洞」的污水下水道系統
3. 普通教室、新生大樓、共同大樓酷炫的e化設備
4. 門口掛著「前進百大」的舊體整修
5. 買個早餐就可以遇到的外籍學生
6. 通識帶討論很high的課程助教(TA)
7. 多到放不下的圖書館新進藏書


就讓我們一題題來解說吧。

1.X。宿舍整修的費用,完全由舍胞負擔。台大2006年開始整修老舊宿舍,預計花7~8年的時間將所有宿舍翻修一次。每棟宿舍的整修費費被除以12,分攤在現在與未來的每位舍胞身上。

2.O。台大長期以來並沒有污水下水道系統,實驗室的廢水或生活廢水只能一同排放至水溝,甚至還因此造成醉月湖水質渾濁。早在1993年台大就提出興建污水下水道的計畫,但一直礙於經費問題而無法實行。目前台大從五年五百億中耗資3億,預計二年的時間,完成校園裡各地區主要污廢水幹管的佈設。並接通到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系統中。

3.O。隨著多媒體設備的進步,老師也越來越常用到投影機、筆電等設備。過去這些設備都是置放在系辦或大樓管理室中,有需要用到時再來借用。每每為了組裝耗時許久,機器損壞率也較高。現在台大除了整修教室設備之外,也大筆添購E化教學設備。每間教室裝設投影機和電腦,並透過講桌上的按鈕調整投影幕、窗簾、冷氣、麥克風等。

4.X。由於舊體裡場地和設備老舊,為了維護學生的權益,讓大家有更完善的活動空間,因此在今年暑假進行整修。不過五年五百億的計畫不支援體育設施,因此舊體的經費來自於總務處從學校裡的「房屋建築修繕會」特別撥款。

5.O。學校為了促進國際化,從五年五百億計畫開始,增加了交換學生的機會還有簽訂更多的姊妹校(2005的182所到2007的237所,成長了30%),也提供更多的獎助學金還有課程計畫,吸引了許多的外籍學生來到台大交流,從計畫時到現在,已經成長了61%。

6.O。過去台大的通識課程大班授課,每班數百人,老師一人的心力無法顧及,常常淪為放牛吃草的現象。為提昇教學品質,台大推動「大班教學、小班討論」之授課方式,由在學研究生擔任教學助理,負責分組討論、分組實驗、或批改作業。這筆經費除了給予薪水之外,也用來辦理各種教學助理的研習營。96學年度上學期通識課配置 250 位助理,其餘課程亦配置 140 名教學助理協助教學。

7.O。從2005到2007,圖書的館藏成長了百分之九,相較於以前的書籍,這次的進書更大幅度增加了電子刊物、台灣文化等之類的文獻。可是,這些書籍似乎多到壓縮了學生使用書桌的空間,不但連桌椅都被撤走,就連一些較為冷僻的書籍,也只能被收納於水源校區,直到有人需要用到時,才有重返總區的一天。
  
這些資料,老實說,很重要嗎?五年五百億計畫,與我們又有何干?我們對它的理解有多少?我們曾注意到校園的改變嗎?還是只有當我們在面對電腦化設備時發出驚呼,才意識到五年五百億的存在?在這個施用於我們身上的計畫中,我們學生的角色又是什麼?冷漠?事不關己?還是……

想像的國際化——量化評鑑與國際標準

◎許躍儒

「八十台大,前進百大」的旗幟,在椰林大道兩旁飄揚;「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在行政大樓中迴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國際會議屢屢舉辦、大筆經費購買儀器,教授努力投稿國際知名期刊,整座校園因為五年五百億而振動了起來。但在這生氣勃勃、充滿野心的背後,我們可曾停下來思考,我們該前往何方?

攪動了高教死水

在還沒有五年五百億之前,台灣的大學就如同一匹匹衰老的大象,笨重而緩慢的行走著。沒有生產論文的壓力,也不需要急於申請國科會計畫,象群寧靜的隔絕於世俗之外。
然而在1995年高教擴張之後,台灣的大學在十年內擴張了四倍!高教資源被日益稀釋,政府給與每校的經費也日益緊縮。以台大為例,宿舍遲不整修、教室日益破舊,都只能兩手一攤說:「沒錢」!

在台灣的高教資源被稀釋時,鄰近的香港、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新加坡卻正投入了大筆經費到大學中:1998年大陸啟動「九八五工程」、2002日本展開「二十一世紀COE(Center of Excellence)核心研究據點計劃」、2004韓國提出「大學重建計劃」……。這一波高教改革的風潮中,他們的資金比台灣更龐大、更集中。在台灣還沒有五年五百億前,韓國首爾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早就擠進了「百大」!

教育部的官員也因此慌張了起來,趕忙打造了一個「頂尖大學計畫」,希望台灣的高教能夠搭上這波浪潮。政策的目標是:「短期內打造幾所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除此之外,還有「教學卓越計畫」「優勢領域拔尖計畫」「教師評鑑制度」等計畫,希望能給台灣的高教注入一源活水!

圈內人評鑑的學閥糾紛

這筆經費提出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也隨之產生:「要怎麼決定這筆錢花的是否值得?」解決方式之一,當然是學術自評。因為學術有其專業性,其他領域的人不容易瞭解。讓學術界的人決定怎樣才叫值得,似乎是個好方法。於是2005召開的頂尖大學諮詢小組,除了少數的外國校長與企業家之外,幾乎清一色的都是中研院的院士。之後的審查小組委員,也以學者專家居多。

問題在於,台灣的學術環境太小。以社會學為例,全台灣社會學家不過200多個,分散在幾十個小領域當中,每個小領域不過3、4個人。在美國,一個教授升等可以請到20幾個同領域專業人士評斷。但在台灣狹小的學術環境中,不容易藉由交互引用和討論分出彼此的優劣性。在缺乏「累積聲望」的條件下,讓學者們只能以累積「學術權利」為目標。

因此五年五百億的專業互評,常被詬病充滿「學閥壟斷」的色彩。譬如五年五百億審查委員多為台大出身,被清交成批評偏袒;社會科學建立的TSSCI資料庫,只以「專業」選擇少數期刊而失去了引用的價值。姑且不論他們是否刻意壟斷或因此偏袒,但是在狹小的學術環境下,自然給予了其他人詬病的理由。

強調量化指標

既然主觀的、專業的學術互評會被人詬病,那麼不妨就以「客觀的」「非人為介入」的量化指標作為評斷標準吧。於是近年來引發學術界風暴的SSCI、SCI,成為各大學競相追逐的目標。該指標起先被批評:「難道寫了一篇好論文抵不過5篇爛論文嗎?」於是又增加了引用數作為參考;也曾被批評:「SSCI沒有涵蓋一些重要期刊」,於是又增加了「國際期刊也可計點」這一條。但無論怎麼修改,國際期刊的發表數與引用數,仍是評鑑的焦點。

事實上,SSCI和SCI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想像的來的高,絕不是「評鑑項目之一」那麼簡單。台灣高教評鑑中心自創了一個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全部仰賴論文的引用數和發表數;台大寫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書」,對於SSCI和SCI排名大篇幅強調;教授進行學術升等時,有沒有發表SSCI或SCI文章是重要參考。所謂的前進百大計畫,其實就是一場瘋狂追逐SSCI和SCI的競賽!

學術環境的傷害

如今各校都祭出了各種獎勵與懲罰辦法,希望能增加SSCI或SCI的數量。台大制定了「學術研究成果獎勵辦法」,給予登上優秀國際期刊的文章給予1~6萬不等的獎金;3年內不發表相關論文將不通過教師評鑑。這些辦法還真的有用,這三年來,台大SSCI和SCI論文數成長了11%。被引用數也毫不遜色,遙遙領先內其他國內大學。

但是羅馬不可能一日造成,撰寫學術論文需要一定的時間。在SSCI和SCI論文數大增背後,就是中文論文數的萎縮。這對於學術環境有相當大的衝擊。以社會學為例,發表越多SSCI的學者,其中文作品被引用的機率越低。而社會學在SSCI引用數前十名的領域,也無一與台灣有關。換言之,這些發表在SSCI、SCI的作者,其學術著作跟其他社會學者的對話,相當有限。

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語言隔閡之外,也跟討論氛圍有關。這些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著作,大多討論西方學者有興趣的議題,台灣本地有關的議題,自然難以吸引評審的青睞。再加上閱讀、討論的社群變大,分工也更細了,能處理的問題也相對而言縮小了。

一個好的學術環境,應該是相互對話、相互引用,知識也才能夠因此累積。但是鼓勵SSCI、SCI的潛藏後果,就是我們讓學者們彼此對話的可能性降低,妨害學術積累。

另一方面,學生能閱讀的中文著作也因此降低。台灣的碩博士論文,引用中文著作的比例遠超過英文,更大量引用其他碩博士論文的著作。平心而論,這些碩士論文有許多是未成熟的學術著作,為何被大量引用。理由很簡單:快速閱讀英文仍是障礙,只能閱讀中文便宜行事。缺少優秀的中文著作,不僅碩博士的學術論文只能引用更次等的中文作品,學生教科書也更少中文作品可閱讀。

代結語:思考自己的方向


其實所謂的「前進百大」,就是一個以外國標準來衡量自身的作法。甚至我們可以說,這個外國就是以美國為主的學術霸權。這股評鑑的風潮不僅延燒到東亞的新興國家,歐洲的傳統的大學們也被迫面臨轉型。過去政府深深介入的歐洲大學,也開始強調評鑑、論文發表、甚至增收學費。

我並非要抵擋這樣的趨勢,但我們必須提醒的是:身為一個學術上半邊陲的國家,加上語言的隔閡,我們真的有必要不斷追求:「舉辦國際論文發表會」、「邀請外國學者短暫來訪」、「讓論文登上外國期刊嗎」?這些舉動對於台大的學術環境有多大的助益,我是相當懷疑的。譬如國際大師演講,能夠與之對話者有多少?或是國際論文發表會,邀請的學者又有多少重要性?當我們追求表面上的國際化,就是忽略甚至傷害了本土議題與學術環境的深耕!譬如翻譯更多外國的著作,以免英文著作的詮釋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或是鼓勵大家投中文期刊,都是可行的方向。

當我們表面上歡騰著台大80校慶,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將前往何方嗎?如何培養更熱絡、更友善的學術討論氛圍,是我們必須沉心思索的課題。


附錄:
各世界大學評鑑指標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偏重論文排名,包括近11年來的論文數、當年論文數、近11年論文被引次數、近2年論文被引次數與近11年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等
台大2007:185

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中心
偏重諾貝爾等獎,包含校友諾貝爾和菲爾資獎數(10%)、職員諾貝爾和菲爾茲獎數(20%)、高引用論文數(20%)、Nature 或Science發表論文數(10%)、SSCI 和SCI發表論文數(10%)、職員數(10%)
台大2007:172

英國《泰晤士報》
偏重主觀評價,包含同儕評價、雇主評價、職員/學生比、獲獎/職員比、國際職員數、國際學生數
台大2007:108

舊體完工了!然後呢?

◎施力麒

故事的開始

今年夏天,學校透過公開招標於暑假期間請廠商整修舊體。原預定可在8/21也就是開學前完工,卻因為發現天花板有腐蝕傾向而被迫延期三周,勉強趕及9/17號的開學。豈料9/15預定完工日,卻因包商監工不力、資金周轉有問題而無法取得需以現金購買的材料,再次延長工期。一周後,預定完工,但再次跳票。 之後的10/3、10/9、10/13、10/16都因施工品質的各種大小問題一延再延,而直到10/26才重新開放。

最低標v.s.最有利標

得標廠商本身的品質不良是這次舊體事件「進度延宕」、「施工品質低落」的主因之一。這次的廠商是透過「最低價標」的方法得標,即是出最低價者得標,而我方於開標後即使知道得標者素行不良也無法更動廠商。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舊體育館的重修是否能採「最有利標」的方式來挑選優良廠商?即便不能,校方的危機處理能力是不是也出了問題?

縱使舊體問題令人詬病,但是台大過去倒也完成了許多令人滿意的公共建設,「活大開放空間與圖書館綠地動線整合」即是一例,不過那是透過「最有利標」的方式達成的。據校方表示,舊體不是不能以最有利標招標,只是其中的風險無人願意承擔。所謂的風險指的是作為評鑑人員的學校老師,在招標過程中所承受的廠商人情壓力與背後可能引發的金錢糾葛。目前台大總務處身上纏了好幾件官司,最有利標的落選廠商佔了很大一部份。所以除非是涉及有創意的、有特色的工程,學校都按照「政府採購法」以最低標招標。但也因此常常挑選到素行不良的廠商:去年的活大禮堂整修、視小的電梯、今年的教師宿舍……等,即搶下最低標的廠商工期未竟落跑或擺爛。所以營繕組長才說:「我們大概就擔任踩地雷的角色,那個不好的廠商慢慢自然會被市場機制淘汰,如果真的不幸碰到啊!就是倒楣啊!」

危機處理速度不足

那麼即便學校沒有人願意為學生承擔如此高的風險,學校於整起事件中的反應也太過緩慢。於開標到開工這段期間,學校應該是可以詳細去調查得標廠的素行紀錄,並研擬出一套危機處理機制與溝通策略,但卻未見有這方面的舉動。而於施工期間,學校雖然嗅到拖工的端倪,仍未緊急終止合約,而讓該廠商反覆延宕兩個月之久。直到九月初,營繕組才按照三餐去盯舊體的進度。畢竟這不過營繕組暑假「數十個大工程中的其中之一」罷了!

橫向溝通有待改善

學校各平行單位間的聯繫能力不佳則是學生在舊體事件中權益受損的另一主因。

由於負責場地出借的是體育組,而掌控施工進度的是營繕組,兩個單位間的溝通落差導致社團借了場地,到了活動當天卻發現場地不堪使用。學校行政組織在業務分工上層層分明,責任歸屬清楚,這樣的行政設計固然有它的效率,然而在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中,我們期待的是學校的行政人員能在未來研擬出一套溝通機制,改善這樣上下分明,平行對壘的結構,提供學生更高品質的校園生活。

這類的問題不僅層出不窮,更是根源已久,盤根錯節地紥在整個校園文化裡。台大很大,加上各單位間的壁壘分明,使行走其間的我們更感窒礙難行、處處碰壁。這是制度上的根本設計問題,科層化體制儘管有其效率,同時也造成某種程度的僵化。所幸人是活的,轉念而為,便山轉路轉。「TAIDA」標語高高掛在每個處室中,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期待,更是對每個校園參與者的高度期許,行政人員參與其中,絕對不只是處理業務而已,更是在創造台大。「台大要更好」,究竟是少數人的囈語還是全體的共識,而這樣的氣氛學校高層又該如何感染組織的每一角落,進而創造更積極創新的校園文化?

結束與再開始

如果「台大要更好」是個共識,讓整座校園動彈不得的,卻是台大必須遵守「公務機關」的各種法令。這次的舊體事件只是積弊的冰山一角,同時也是具體而微的縮影。舊體招、開標的法令執行屬於一般公務機關的層級,但考慮到一所大學的知識性功能與本質,許多關於工程的法規勢必要再經過一番的彈性修定。無法採取最有利標、無法修改招標契約增加罰金、解約之後的繁瑣程序讓學校不敢動手,這些都是學校眾多工程延宕的最核心所在。雖然舊體已經完工,但若問題不以更完整的方式被了解,而後根除,一切都還不會結束。

對誰說生日快樂

◎孫有蓉

看著倒數著日子的計時器企盼著台灣大學生日的到來,我想對這所大學說聲「生日快樂」。走過校門,走過椰林大道,走過傅鐘,學生們魚貫地從我身邊匆匆走過。我該對誰說生日快樂?對著廣闊的校園吶喊?對著傅鐘或傅園低語?向校長道賀,請他幫我轉告台灣大學?或者我一位位地和每位台灣大學的學生、教職員、行政人員說聲「生日快樂」?台灣大學在哪裡?難道在活動中心的大郵筒中?

我們都知道,翻遍校園找著「台灣大學」太傻。「台灣大學」並非僅僅一個代表這個族群的符號,單純的符號沒有內在意義或者性質,但當我們想對「台灣大學」傾吐,這個對象含著兩種面向,社會對於台灣大學形象所形成的共識,與所有台大過去現在成員所形塑的共同意識。



消失的先天共識

當我們的互動方式愈來愈近似交換或某種交易,我們就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讓我們以為集體並不需要存在,是我們一個個的個人和其他個人在交往、在交換資源、在交易。我們不再意識到,是「社會」作為集體讓我們以如此形式交往,是我們自己想要交換任何文憑證照,是我們自己來此交換社會資源。對於大學教育,又未嘗不是愈發以交易的姿態出現?前兩刊我們討論了「知識商品化」與「大學職業訓練所化」的現象,這不再是一種對於功利心態的批評,而是當大的知識環境改變後所產生的現象。我們進入大學,其中有多少是懷著幾十年前那種以真理為標的的情懷遊走校園?其中有多少打算著換取一張社會憑證?其中又有多少還在摸索人生?

然而,就算懷著交換態度,認為我們努力、付錢到了這所學校,這所學校應該用知識、技能、憑證作為交換,但這樣的交換卻是完全不對等的。我們所繳交的學費過於低廉,而所享有的資源卻太過龐大,如此誇張的比例已經不再是教育政策,政府希望打造低廉高等教育的結果。而是社會因停留在過去對大學,對台灣大學既定印象,而賦予這所大學大量的社會資源,但除了訓練更多「專業」人才回報企業,以現在社會對於大學鬆散的共識,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都無法賦予大學,或者大學生更多社會責任。

這絕對不是在批評我們大學生現在完全不以社會責任為自我責任,而是討論「規範」在社會中形成、運作、崩毀。這些規範並不是指那些我們所意識到強加於我們的強制力,而是那些根植於個人,我們視怎樣的價值、什麼身分的人有什麼責任為理所當然的規範。

社會所形塑對於大學的共識,已經因為環境的轉變而無法形成規範,無法在我們的腦中形成一個大學的既定形象,所以我們對大學的想像不再被社會框架,同時也不再擁有共識。每當有人發表言論表示:大學生就應該如此如此,必然引起大學生一陣譁然;誰有權力給我們扣上一頂怎麼樣的帽子?

在此,我把社會所給予所有成員對於大學的既定印象稱作先天共識,因為對於尚未進入這個群體的成員就能夠擁有的共識,而非進入群體後在群體內所形成的共識。


歷史的斷裂

生日,一直都是回顧一生的好日子。同樣地,也讓我們稍稍地回顧一下台大這所學校的生命故事,也許這些歷史可以告訴我們一切都並非如此理所當然,一切都並非如此輕而易舉。

原諒我簡單地將台大歷史化約為幾個小事件,這些事件的挑選過於主觀而無法呈現完整的歷史發展架構。

當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初,整個台灣被緊張與低迷籠罩,中央政府為了在動盪的情勢中穩定社會,採取了對個人、國家所有機構、學校最嚴密的控制。在這樣的氛圍中,政府對台大嚴重的干預讓台大在民國38年的之後兩年中換了不少校長,直到這位台大所有學生都記得的校長—傅斯年校長。

為什麼傅斯年校長如此受整體學生尊敬,我們忘記了歷任的所有校長,但就算完全不知道台大歷史,我們還是知道傅斯年。這不是因為傅鐘天天敲著,而傅園是個大一新生的服務掃除區,而是因為傅斯年校長是用著他的生命在經營這所學校。傅校長將白色恐怖抵擋在校園外,拚了命保留從北京大學就被保障的自由精神,最後在校長任內逝世,校長一職屆時不滿一年。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是至今已被多數人遺忘的歷史。民國38年三月二十日,一位台大法律系同學與一位師大博物系同學單車雙載在大安橋下被員警以違反交通規則攔下,雙方發生衝突後,兩名學生被毒打一頓送入警局拘押。之後兩校學生包圍警局,並要求局長道歉、懲處失職警官並保證不會再發生如此事件。翌日,台師大兩校學生包圍警局並高唱大陸學運歌曲,引起當局高度關切,當時派任台灣的陳誠決定鎮壓學生。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六日,軍隊團團包圍台大與師大宿舍,台大方面,傅斯年校長強硬要求軍隊退出校園,不可波及無辜學生,但還是有二十一位學生遭警方帶走。師大方面,軍隊進入校園與學生發生嚴重衝突,共兩百多名學生被帶回警局偵訊。根據後世對於判決書的調查,四六事件總共有十名學生遭槍斃,刑期十年以上者二十三名,五年以下及管訓者二十一人。(此中不乏真正的共產黨員)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周慎源當日被捕跳車逃亡,三年後被捕槍斃。

傅斯年校長雖然無法將白色恐怖完全阻隔在台大校園之外,但台大校園在白色恐怖時期已是整個社會中最安全的港灣。直到民國六十年保釣事件所引發之台大哲學系事件,又發政府對言論控制一例。

保釣事件至台大哲學系事件

民國五十九年,釣魚台的領土爭議開始醞釀,由海外留學生首先引爆保釣運動,傳回台灣引發一連串保釣運動。「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的字樣寫在白布上高高從今天的哲學系館屋頂垂掛下來,引發台大校園一連串愛國運動。緊接著愛國運動之後,學生在當時的大學論壇(刊物名)上引發一連串的筆戰,1972年12月4日,臺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當時的哲學系助理教授陳鼓應公開反對政府對於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哲學系研究所學生馮滬祥當場反駁,遭斥責為職業學生。這場風波最後整個延燒到台大哲學系內部,最後當局對台大哲學系進行整肅行動,總共解聘了包括王曉波老師(今台大哲學系教授)、陳鼓應教授(前台大哲學系教授)等十三名哲學系教職員。被稱作台大哲學系事件。

自由之愛

從民國七十一年開始,校內爭取代聯會主席普選、打破特別權力關係的呼聲就不斷出現。民國七十五年,在學校對於學生刊物尚有嚴格的審核制度下,大學新聞社因某期刊物不符合校方規定,被校方施以停社一年為懲處。大學新聞社隨後馬上連署社團負責人給了當時的孫震校長一封公開信。經過大學新聞社幾個社團、大陸社、大論社、三研社的努力,最後在學生會議中,廢除了當時的刊物審核制度,更進一步推展大學法改革運動。(請參見第五期意識報)

對於我們來說,野百合學運是學運的尾聲,也是較多人知道台大有參與的學運。但對於不斷被翻攪的野百合,那時的學運精神不但無法感動今天的學生們,反而開始讓學生對於不斷翻攪的歷史感到厭惡。導致那時所凝聚對於大學的共識,對於台大自己的共同意識也開始土崩瓦解。因為歷史的斷裂,前人在這所校園內所形成的共同意識也隨風消逝了,我們雖然不斷地舉辦著新生典禮、慶祝著校慶、舉辦著杜鵑花節、畢業典禮…等儀式,但在這些儀式中,我們並沒有因為集體的歡騰而感到我們是個整體。但這個群體並非沒有共同意識,只是今天的共同意識潛藏在衝突中,只有面對衝突才會展現團結。就像學校開拓舟山路時、學校改變選課制度時、社會要求大學生負起社會責任時,我們都還是可以清楚地看見團結。這些並非因為單純私人利益遭受侵犯所以自然而然地反擊,社會要求大學生或者台大學生多負擔社會責任與私人利益又有何糾葛,但當集體受到衝突影響,每個成員還是展現出了集體中個體的特性。

雖然,我們之間的團結、連結或者情感很薄弱,但在一連串的尋找中,我還是找到了台灣大學作為一個有內涵集體的象徵。我們不急於填充或尋找這個集體意識的內涵,也許在我們輕聲對學校說「生日快樂」的同時,我們就充實了些許。

台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演講詞

◎傅斯年
(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今天是國立台灣大學第四次校慶,我因為到校還不滿十個月,最初也不知道校慶的日子是如何定的,後來才打聽到這是民國三十四年接收前日本臺北帝國大學的那一天。我當時就想:拿這個日子當做校慶,對嗎?經過一番考慮,我的結論是︰這個日子應該作為我們的校慶。

誠然,我們現在這個大學的建設,絕大部分是在日本時代成就的,而且在日本時代這個大學也有些學術的成就,偏偏不幸的很,這四年來我們這個大學的進步不能算快,所以我們今天拿接收的日子作校慶,心中不無慚愧!但仔細想起來,日本時代這個大學的辦法,有他的特殊目的,就是和其殖民政策配合,且成為南進政策的工具。我們接收以後,是純粹的辦大學--為辦大學而辦大學。如果問為什麼辦大學?我要說:辦大學為的是學術,是青年,是中國和世界的文化。這中間是專求真理,不包括工具主義,亦不包括利用大學作為人擠人的工具。所以大學才有他的自尊性,由日本的台北帝大變成中國的國立台大,雖然物質上進步很少,但精神的改變,意義重大。台灣大學應以尋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以擴充知識、利用天然、增厚民生為工作的目標。所以本校在物質上雖是二十多年了,在精神上卻只有四年,自然應該拿今天作為我們的校慶。

國家在這一年中,非常辛苦,而且可以說是非常悲慘,我們也就在這個悲慘中渡過一年。但將來是大有希望的,真理必戰勝魔術,愛國必定戰敗賣國者,中國民族五千年文化,必定不會泯滅,我們的大學一定要在這個中間盡他應盡的責任。

諸位教職員先生,你們又在生活困苦中過了一年,但隨時教導這些勤學上進的青年,諸位必然感覺著安慰的,我借這個機會向諸位敬致最高之敬意!

各位同學,我們全校沒有一個共同集合的場所,我同你們共同談話的機會很少,所以今天藉此機會貢獻四點意見,分別是:敦品、力學、愛國、愛人,也可說這是我對大家的一點期許。

各位應該做到的第一件事,是敦品。敦品又可說為「敦厚品行」。一個社會裡品行好的人多,社會自然健全。青年是領導下一代的,他們的品行在下一個時代的影響必然很大。人與人相處,許多事情,毋寧責備自己:責備自己的第一件事情,是自己守不守信。這是個邪說橫流的時代,各種宣傳往往以騙人為目的,宣傳者想用宣傳達到他的目的,但若一個人養成說謊的習慣,可就不得了。人與人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因為說謊不能放心,社會如果敗壞了,社會就不上軌道。在我們大學裡,這個觀念尤其重要,因為不能立信,絕不能求真理。外國有一句俗語,叫做:「Intellectual honesty」,可以翻譯作「知識的誠實」,就是說,一旦覺得我們做錯了,就要承認;比如我們作實驗有毛病,自己不能欺騙自己說很完美,如果沒有這個精神,學問是不能進步的。所以立信是作人做學問的根本,也是組織社會國家一切的根本。我今年雖是五十多歲的人,但豈能無過,大過且有,何況小過,所以希望跟諸位共同努力,假如我有說話靠不住的地方,開空頭支票的地方,務盼諸位向我說明,如果中間出于誤會,我當解釋明白,如果我有失信的地方,我必立即改正。

第二件希望諸位的是力學,諸位要想一想,在這個苦難的時候能有這樣一個環境,已經算是很有福氣了!這個遭遇,這個環境,是萬萬不可辜負的。在我這樣年齡,一年就是一年,在諸位這樣年齡,一年有十年之用,將來一輩子靠著在大學的這幾年,這是萬萬不可把他放鬆過的。這些年來,大學裡最壞的風氣,是把拿到大學證書當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實在大學裡得到學問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證書乃是很次要的事。假如一班三十個人畢業,三十年後,各人情況不同,這是靠他的證書嗎?雖然說,社會的情形複雜,然而成功或失敗,終究有不少地方靠他的學業。諸位現在或許不感覺到現在在大學的時光如何寶貴,離了大學,在社會上作了幾年事,便會覺得,也許到那時候覺得晚了。現在在我們學校的同學有三千一百多人,國家為你們花的錢實在不能算少,這是不可以辜負的,諸位先生教書指導的辛苦,又是不可以辜負的。諸位將來的前途,更是不可以忽略的。諸位由學術的培養達到人格的培養,尤其是不可以忽略的。須知人格不是一個空的名詞,乃是一個積累的東西,積累人格,需要學問和思想的成分很多。

第三件我希望諸位的是愛國。這一點本不必說,大家的本能如此。但到了重要關頭,更應該看得清楚,我們這民族在世界上有一個特殊現象,現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沒有一個文化像我們這樣久遠而中間不斷的,埃及比我們的文明古,但現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並不是一個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時發達,但印度經過很多民族的和文化的變化,現在世界上一脈相承的文學古國,只有中國了。我們不可以辜負我們這個文明先覺者的地位。還有一件,現在世界上的文明和政權,實在可以說操在白種人手裡。在亞洲,印度人雖然黑面孔,但他在語言上、種族上,仍然是白種人,所以中國現在實在是非白種人的文化擔負者。我們這一百年來,受盡各種帝國主義的折磨,小的不必說,大的如英國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帝俄和蘇聯的帝國主義,折磨到現在,越來越兇,更是危險,前兩個已無力量,後一個卻正在厲害動作中。我們現在要看清我們的面孔,想到我們的祖先,懷念我們的文化,在今天是決不能屈伏的。

第四件希望是愛人。愛國有時不夠,還須愛人。愛國有時失于空洞,雖然並不一定如此,至於愛人,則是步步著實,天天可行的。在青年人培植愛人的觀念是很容易的,在大街上看到受苦的人我們要助他,在學校裡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要幫他。從這一種行為作起,便可以把愛人的觀念擴大到極度。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愛人的觀念本是從這個心理基礎上起的。每天都有我們實行愛人的例子,每件事都有我們實行我們愛的原則的機會。克服自私心,克服自己的利害心,便可走上愛人的大路,只要立志走上這個人格的大道,無論一個人的資質怎麼樣,每人都有作到釋迦牟尼或耶穌基督或林肯或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機會,至少分別他們的精神。

以上所說的四件事,敦品、力學、愛國、愛人,或許有人覺得不過是老生常談,但老生常談有何不好?只看你能做到幾分。

在此要向大家說明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辦好一個大學,不是單靠校長的決心,便可以辦好;必須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辦得好。所謂的大家,包括全體教職員與學生,甚至工友在內。各位同學勤學好善,先生們感覺到鼓勵,自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各位同學也得到啟發,大家一起邁向學術進步之路,自然成為第一流的大學;相反的,大家若是馬馬虎虎的過日子,這個學校是絕對沒有希望。我們全校要有一個意志,就是--「使學校進步」。基於這共同意志我希望學校團結合作、凝聚共識,學校當局可以做到的一定會去做,做不到的或不應該做的也理應向各位說明白。各位對學校決策有任何意見,或是各位在學校生活中有什麼難處,都可以隨時找我,心理上我們是一家人,應是無話不談、沒有隔閡的。唯有我們的學校一天比一天進步,而各位在學校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有意義,這樣才可以使得我們的大學成為宇宙間的一個有意義的分子。

最後借用斯賓諾莎的一句格言:我們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超脫與介入—台大第四次校慶演說

◎許躍儒

台灣大學應以尋求真理為目的,以人類尊嚴為人格,以擴充知識、利用自然、增厚民生為工作的目標。
傅斯年,校慶第四次演說

傅斯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耳熟又陌生的名字。傅園、傅鐘,這所學校有太多紀念他的東西,不斷地提醒我們這位校長的重要性。但是他到底做了什麼,他的重要性在哪,我們卻都一無所知。

為風雨飄搖的台大奠基
正如在校慶講詞提到的:「國家在這一年中,非常辛苦,而且可以說是非常悲慘。」時值民國38年1月,傅斯年來到台大隔天,蔣中正宣佈下台,不久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海峽的對岸正在虎視眈眈,臺灣島內,也正瀰漫著一股急要反攻也可能隨時被摧毀的氣氛…。
當時,台灣大學已經換了3任校長了。有的做不到一年,有的做不到半年,像是跑馬燈似的換。當時帝大才剛改制為台大,優秀的日本教授與研究員走了大半,而校內被大批的大陸流亡學生充滿,學生數是以前帝大的3倍。教室塞到連站著聽課都無法,研究設備也根本不夠。學生也沒地方住,只能睡在教室、走廊、甚至廁所裡。
傅校長來到台大,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省政府拿了150億經費(舊台幣),擴充教室、增加研究設備;也力排眾議蓋了學生宿舍,理由是:「要讓學生安心唸書」。他也增設了清寒獎學金、清寒學生病床。他說:「我不會讓學生因為經濟問題被排除在校門口之外。」

「不許把大學作為任何學術外的目的工具」
對傅校長來說,大學和中學教育是不同的。中學教育就是職業教育,但這並非要學生盡到工廠中實習,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在未來工作場所中應用其知識,所以他寫到:「將中小學科目減至最低限度,僅僅保留國文、英文、算術、物理、化學、自然知識、史地知識、體育等,而把一切無關痛癢的人文教育都取消」。
然而大學可就不同了,大學「培養一人入於學術的法門」「培植學生於專科學術的空氣中」。因為大學的目的是為了學術,自然要將學生當作為未來的研究人員,當作「預備參與者」加以訓練。也因為大學為的是學術,不作為工具主義,他才有他的自尊性。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切為反攻、一切為復國」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是傅校長並沒有說這所大學的目的是為了作為反攻的基地,是培養青年才俊以利將來祖國建設。相反地,在那民生物資凋敝、學生連睡覺空間都沒有的地方,傅校長依然堅持認為:「辦大學為的是學術」「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之精神」,是多麼令人動容。

愛國與愛人
致力於學術之中,並不代表大學作為一個封閉象牙塔。就如傅校長所說:「大學教育是社會現象的一種」,大學並無法隔絕於這個世界之外。我們並非哀傷地接受這個結論,相反地我們要積極的涉世:「愛國」「愛人」。傅校長所提到的國並不是指中華民國,而是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中國。因此他說:「我們現在要看清我們的臉孔,想到我們的祖先,懷念我們的文化,在今天是絕不能屈服的」。
在這座島嶼上,他的文化或許並非完全來自那個傳統的中國。但是他依然揉雜了另外一些要素,交匯出一股旺盛、蓬勃的精神與價值。身為一個台大學生,我們要去了解、去保護這樣的精神。然而這樣的精神或許過於抽象,所以又提了「愛人」。不僅愛護了股精神,也愛護些交匯出精神的人。

作為一所大學,他追求的是真理,因此他必然與社會保持一點的距離,不受外界的社會所干擾。但是這並不代表大學作為一個封閉的象牙塔,因為我們終究要與這世界有所牽扯。我們為了追求真理而超脫於社會,但又關懷所在的社會、文明與人們,我想這是傅校長所提醒我們的。

K的小故事

◎人類五 林翰 作者部落格

K是一個左派,但他小時候是想成為一個資本家的。在一個資本家被眾多左派圍剿與攻訐的現實社會中,資本家很少,左派很多,但最多的不是左派,而是那些夢想成為資本家卻當不了資本家的普通人,K至少還隸屬那個不多也不少、夾在中間的左派。但K是如何成為一個左派的?是發生了什麼事,以致於K放棄了那個夢想?也許就像他頂上髮流的分布,右半側茂密整齊,就像柏拉圖的理型界;左半側較為稀疏雜亂,是柏拉圖講的那永遠仿效不了的經驗界。當然這個秘密只有K自己知道,因為他仍正值青年。

在童年時期時,K並沒發現這件事。到了青少年時期,K開始注意自己的儀表,就是所謂的「追流行」。對K來說,女性倒不是他蛻變的原因,同儕的影響更為深厚。那時最壞最帥的男生留的都是中分頭,但害羞的K總是頂著童年的西瓜皮遺跡,因為他不曉得何時是換髮型的適當時機。K總是趁洗澡時拿起媽媽的梳子,在浴室顧盼自憐的欣賞只有自己看的到的中分頭,這個因緣際會使K初次發現自己髮流的不對稱,完美的右半側與怎麼都弄不好的左半側,這讓K無法擁有最壞最帥的中分頭,從此他發現了左邊的缺陷,那就是K成為左派的濫觴。

青少年是人類塑模成型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發生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常常會影響人的一生,對K來說也是如此。在青少年時,K很自然的對手淫上了癮,那時 K每晚都刻意早睡,為的是在半夜起床收看深夜成人節目,這件事對當時的K來說是再重要不過了。既然是偷偷摸摸,自然要小心翼翼,因此K 雖然用著右手緊握陽具、忘情猛力套弄,但左手也不忘緊握遙控器,左手食指只能乖乖的放在power鈕上隨時待命。從K一出生,左手就對右手既羨慕又忌妒,因為右手幫助K完成了大部分的事,寫作業、打架、擦屁股……,如今又加上了手淫,左手就這樣每天默默觀察右手對K陽具的剝削,就算有時它已經無法繼續生產,右手仍任性地我行我素。K也逐漸開始意識到社會的不公。

完美的右側,擁有著整齊的髮流與茂密的毛髮,令左半側就像一位禿頭的中年人,不論是看到「禿」還是「凸」都會想到自己;健壯的右手,擁有著靈巧的活動力與過剩的精力,令左手日益感到自卑,在K的陽具面臨每日欺凌,逐漸向左傾斜,左手也心有餘力不足,待到K發現到自己左傾的陽具,他還以為是天生如此,因此也樂的當一個天生的左派,逐漸忘掉當初要成為資本家的童年夢想。

對現在的K來說,最重要的是站在左側,與工農階級站在一起,因為他是一個左派。不論是與朋友走路聊天,或者牽著女朋友的手,K都已經習慣於站在他們的左側了,因為這是K最堅守、也是最重要的左翼實踐。

信仰 ──給即將遠行的人

◎中文四 蔣闊宇

最後一次向你說對不起
過往的傷口,剩一束乾燥花
曾經太尖銳的話語
把你釘上十字架
從此,我就信你不移

天空中浮著純白的大蜘蛛
垂下一萬卷透明線絲
輕輕捕獲了,整整一年的信仰
你不是被黏住的人
卻一再將我撕開

我們的讚歌唱到這裡
該換韻的時候
教堂鐘聲敲響,玫瑰窗上的故事
有了微微的裂縫
因為拍打,有了小小的震蕩

這是儀式的最終了
為你戴上戒指
對著節節敗退的生活說
我願意。天使切斷尾巴
葡萄太成熟而掉落
我們之間,什麼也沒有
不曾抵達的地方
最令人鄉愁

敗德詩

◎崔爨爨

正午稍過
我在書架上撞見你
面容冷鬱
膚質舊而硬質
想是疏於行動
你的設計一如你本人
背德的詩
背棄詩的人
無以為之,無以言之
對你,這敗德的詩人

仍押著那麼淫佚的韻
展示鉛字,印刷你的壯年
恰恰是我見證了你的衰敗
輕浮、力不從心
太過腐壞的親暱
你早已失去才華,失去那些
你所信取的:
(形而上流亡)
你早已徹底遺忘:

什麼是凍寒
什麼讓心傷
太輕易的愛
別離比日子堂皇

五月的花──因風飛過薔薇

◎化工二 楊皓任

  獨立落花前,雨打起
  宋人含淚的詩句

花總如畫家畫底
開在江南的小橋之畔
五月的含情風有少女的影子
倩然嫣然,輕輕地
涉足過淺的河
粼粼攫住樹影深深
堅持過數月的黃昏猶未休

我是那癡訥的樹夜放千桃
當東風掠過
小丘無人,暮春雨
帶來瀟瀟的憂愁,淋灑於我
低首羨慕紫杉新木橋的臉
乃驚覺憂愁竟是冷的,顫抖
跌落了一地的桃,我將傷心的
傷心的往事都結在裡頭

等六月旆旆昂步,風
 追趕牛羊北去
 雨再不憂愁
 我望了三個月的薔薇也謝了

臺大,你今年幾歲?

◎臺大濁水溪社 李東諺
(台大歷史系畢 現為政大台史所碩士班學生)

原載於《濁流》第三期:這篇文章為濁水溪社社員李東諺於三年前台大校慶時節所寫,完稿於 2005 年 12月,原篇名為「你今年幾歲?」雖然已過三載,文中所提出的問題,仍然值得思考。濁水溪社的自我認定是本土的學術性社團,舉辦固定社課與不定期的活動;本社亦固定出版社刊「濁流」,若您想了解更多,也可以到我們的部落格查看更多內容。


十一月中旬的台大校園,飄揚的旗幟與醒目的氣墊門正慶祝著一年一度的校慶,在這慶祝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的日子裡,我們通常會問:台大今年是幾週年校慶呢?旗幟上似乎有答案,精美的美工廣告印刷字體寫著:台灣大學六十週年校慶,原來台大今年已經步入第六十個年頭了,但紀念品中心販售的T-Shirt,燙印著:NTU Since 1928,如果把年代簡單換算,1928到2005,已經過了七十五年了,為何旗幟上寫著六十年呢?

再看看正門口這個可以算是台大地標之一的地方,似乎有點譜了,拱型的充氣門寫著斗大標語:慶祝本校創校七十七週年暨改制六十週年紀念,原來,這才是最正式的校慶紀念名稱。圖書館內的校史室,擺放著從台北帝國大學時代以來,到戰後更名改制台大的許多照片文物,身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他的過去歷史,是否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呢?在此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台大的歷史。

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明治19年(1886年)為帝國大學令的緣故,東京大學改為東京帝國大學,明治30年京都帝國大學設校之後,於東北(在仙台)、九州(在福岡)、北海道(在札幌)、京城(首爾)、臺北、大阪、名古屋等地陸續設置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於昭和3年(1928年)年創校,首任總長為幣原坦。直到昭和19年,臺北帝國大學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1936年開設醫學部,1943年設工學部。此外有附屬農林專門學部(1925年)、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年)、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年)。1943年增設預科。同年設置南方人文研究及南方資源研究所,整合校內資源,致力於南方各地之政治、經濟、文化及天然資源的調查研究。1944年時有學生394人,其中117名為臺灣人。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為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更名改組為國立台灣大學。(資料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校史室)以上是台大「官方」對於本身校史的敘述,所以可說台灣大學是承繼日本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的基礎,加上經過戰後數十年的累積與努力,才有今日的學術地位的。如果說,校慶的意義是在於紀念學校本身的成立與從古至今的歷史經歷,那從何而起與之間的變化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如同人一般,人的生命是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開始,每年慶祝生日的歡樂也因有這一天與之後的生命歷程而存在。學校也是,誰規劃創建了學校主體規模,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如何運作成長,多少學子的年少歲月青春時光……等,是這個學校本身的價值與歷程,也是最珍貴之所在。台灣大學這麼個校名,的確是從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改制更名後才存在的,但誠如之前所說,假如名字意義優於學校本身存在價值的話,那恐怕校史室得重新佈置,每年的校慶佈置也需審慎規劃設計,因為,那1945之前的十多年,是台北帝國大學的校史,不是「台灣大學」的。

我們不妨也觀察一下其他學校的紀念校慶情形,在台灣我想眾人皆知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是從日本時代就存在的學校,這些學校通常也是現今的明星高中或國立的頂尖大學學府,如台灣師範大學,北一女中,建國中學……等,而這些學校在慶祝校慶時也會從建校的最初日子算起,也就是說日本時代的歷史也包含在內,不分是否為「同樣名字」,但往往會加上「改制」兩字,這點當然很容易理解,因為戰後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學校改名改制也是學校本身的歷史經歷過程之一,是件大事,如同人改名字一樣意義重大,需要交代許多事情,但如果改名後就等於不同的東西,那人改名後是否等於再出生一次呢?或是不同的人呢?至於校慶的日子,是哪一天呢?以台灣大學為例:台灣大學校慶日為每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大家應該會以為這是台大的建校之日,其實不然,這天是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派員接收台北帝國大學的日子,也正式更名改制為台灣大學,政治意義大於實際,那學校是否還是原來的學校呢?到底要從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建校的日子當作建校創校紀念日,還是一個戰爭後接收的日子呢?就留給台大人去煩惱吧!再看看其他外國大學的子:西方歐美各國的傳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府,在慶祝學校成立的標語上,通常會追溯到最早建立校園的時候,然後使用較為簡單明瞭的概「SinceXXXX」,就是「從」何時開始有這間學校的,如美國哈佛大學或英國劍橋大學等,在此會遇到一個問題,西方歐美的學校是否有面臨過殖民統治或不同政權更迭的經驗呢?如美國哈佛大學,1776年以前,他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下的大學,之後美國獨立,現今哈佛是美國的大學也無庸置疑,但是否哈佛大學會去強調這個時代的區分對於學校本身有何意義呢?需要更多資料才能下定論,更何況哈佛大學沒改過校名,但哈佛大學把1776年以前的歷史經歷也算進學校的一部分而不因為政治上的更迭而有選擇性排除,是眾所皆知的事,我們是否也能從中觀察到一些觀念呢?

到這裡需作一些澄清,此篇文章的用意並非針對台大等主辦校慶的單位作批評,因為作者認為針對旗面上的設計與其他文字的呈現,去揣測原先設計或主辦人的想法,是種武斷不公平的臆測,或許「六十週年」是因旗面本身設計容納不下如校門口的拱門上,那麼長的字串所作的方便設計。只是,誠如本篇第一段所說,既然存在著這幾種不同的年代與歷史劃分,有很多問題在現今的確需要我們去面對與思考。這些都與歷史分歧的認同有關,現今台灣社會的確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的歷史解釋與認同價值觀,影響層面與造成的問題,不僅僅是歷史學家所應關心的,而是全部台灣人,生活在這共同的歷史所造成的結果與價值體系制度下的人,都應該關心注意的。

台灣的歷史,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驗脈絡,觀念上也有很大的認同差異,最大的不同在於部份人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曾作為日本的一份子,甚至為日本犧牲生命,而部分人是在中國大陸面臨中日戰爭下的國仇家恨,而後國共內戰的時代動盪,輾轉來到台灣的,去國懷鄉的情懷我們要去理解面對,但在上一代漸漸凋零時,成長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多數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事件,而是從父執輩口中聽來的,產生了共同的歷史經驗與群體意識。為何這兩段歷史經驗與人們無法自然的融合與互動?這與官方的歷史解釋與價值觀有關,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政府官方政策,是壓抑其中一段歷史的,不僅壓抑,而是把其中的許多因果關係強接在另一段歷史解釋上,而現今的民進黨政府,在本土意識高漲的時代,也相對忽略另一段的歷史,向另一方過度的傾斜,對於兩方來說,這樣選擇性的歷史觀念,以及利用歷史都不是真實的還原與解釋,而是更多的誤會與衝突,當然更遑論何謂真實的歷史與解釋。然而,現今大家最能接受的歷史經驗,是在台灣這數十年來所發生的,而這當然也都承繼以上兩段不同的族群經驗、價值體系與歷史情感等等,也就是「多元」的結果呈現,更何況其中包括族群間的互動與交織出來的光輝;我們是否能先承認這兩個體系的歷史結果與現今的關係,再思考其中的平衡點與尋找屬於大家的共同價值呢?這是現在台灣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我們常常會問小孩子:「你今年幾歲啦?」也一天到晚遇到國慶、校慶、紀念……幾週年的日子場合,人們也常常為自己或其他人慶生,日期也許不那麼重要,但人因為有記憶而有情感與多采多姿的生活。我們在面對這些特別的日子的同時,是否也想想,能否有那麼大的胸襟,去包容所有的過去呢?這些過去的歲月,都是上一代所親身經歷的,不管好與壞,都是我們要去面對的,而非選擇性逃避或刻意的曲解。在一年又要結束的日子裡,僅以一些觀察後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重點不在「性」嗎? -也論潤滑液事件

◎林逼街(讀者投書,社會四)

  拜讀第13期意識報陳聖為同學的「重點不在性,而在制度—試論潤滑液事件」,我相當贊同陳同學所主張的「我們應徹底檢討制度」,但是,「性」(性/別)真的不是重點嗎?

輔導員的處理方式

  輔導員在座談會中,再三強調因為潤滑液過期而下令刪除文章,理由是他必須要保護同學的安全;並解釋:如果有「蘋果日報在10月8日刊載北醫副教授鄭丞傑說明:潤滑液過期三四個月不至於危害健康」這樣醫學專業的說明,他便可以放心讓潤滑液在男宿裡分享。

  但是座談會中沒有人對這一點提出質疑:這個理由充分顯示出輔導員言行不一。如果輔導員真的認為要避免過期物品出現在宿舍供人使用,那麼他一開始會做的應該是沒收或要求小柏同學撤除潤滑液,而非刪文、封鎖言論;文章消失了,但是在宿舍分享潤滑液這一事實仍然存在,輔導員的行為豈非掩耳盜鈴?更何況,在PTT裡沒有什麼封鎖得住的消息,越想防堵的事情越會被鄉民傳開來。

  很明顯地,這一事實證明了輔導員要求刪文時,想要針對的不是「分享潤滑液」這件事,而是分享資訊的那篇文章,他不想看到的並非潤滑液,而是文章;他害怕的不是潤滑液在宿舍裡分享,而是那篇期望大家重視身體情慾、關心妓權的文章。

輔導員要求刪文,但劣退文章的是網管

  下令刪文的輔導員林怡忠先生並無擔任版主之職,在座談會中也說明,他建議的是刪文,但他完全不知道有劣退這項處置,而且也非所有版主都劣退相關文章;也有版主不只劣退原分享文,還把其他同學質疑的文章都劣退了,甚至不准許任何人在版上討論,這並不是輔導員所要求的。

  由此可見,版主絕對不只如陳同學文中的「都照做、把輔導員的建議當成命令執行」,版主在劣退文章的同時還帶有個人的價值判斷,而且這樣的價值判斷是不一的:有版主只是刪文且私下寄信向小柏同學道歉並表示支持,也有版主劣退所有相關文章還禁止討論。

  這樣的差別對待,我想可以很清楚看到,問題不只在輔導員,當然更不可能只在制度。

其他同學們的討論

  座談會的網宣上寫著,「與其在電腦前你來我往筆戰不休,不如讓我們一起面對面好好聊聊彼此的想法吧」,我們可以看到,輔導員只是來賓之一,真正邀請的對象是在網路上討論的學生們,整件事情在網路上討論沸沸揚揚,同學們不只在男宿版唇槍舌戰,也延燒到NTU版、八卦版、PTT2的8A版,甚至上了媒體。檢視這些討論,大多數人都傾向輔導員認為沒資格刪文,網路上的筆戰幾乎都非針對制度,反而多為關於「宿舍與性/別」的討論,「03年還我宿舍打砲權事件」、「性與權力」、「宿舍的性別空間想像」、「宿舍設計預設了同性戀不存在校園」等等我們可以看到相當精采的論述,不都是因為「性」嗎?

「性」真的是重點

  為什麼輔導員會想刪掉那篇文章?為什麼有版主對文章的處理方式是「劣退」?為什麼有版主禁止討論此事件?為什麼討論文中會出現歧視同志的言論?為什麼要辦「性/別與宿舍空間座談會」而非「宿舍輔導員權限檢討座談會」?制度並非不用檢討、反省制度絕對很重要,但是我想,「性」或「性別」在整個潤滑液事件中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性絕對不是那麼狹隘地只與「打砲」、「同志」連結,「性」無所不在。性的污名化、對性議題的恐懼不只出現在輔導員的行為中,從網路上學生們的討論中也可看出,不少人仍對公共討論空間的性議題十分避諱,輔導員只是剛好有這樣的權力要求刪文;或許不刪文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討論,不過我們還是得承認,即便輔導員的想法發揮的作用大的多,同學們各種想法的重要性絕對大過輔導員一人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所表現出來-如同我前面所言-絕非陳同學所言的「重點不在性」,恰恰相反,「性」是重點,不論我們想談或不想談。

展望:我們來談「性」

  座談會中我們看到了,其實同學們對於制度的改革態度蠻一致的:輔導員權限需要被檢討與調整。但是關於「性」的論述仍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不論是無/跨性別的宿舍或廁所、宿舍可不可以打砲、學校要不要照顧學生性需求、小柏同學提出對宿舍的構想、學生會福利部的性別與校園空間專案等等,這些議題是相當值得我們繼續關注、思考並且繼續討論的。「性」不是那麼狹隘,「性」無所不在,請別忽略了「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