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十五年目睹之怪現狀:杜鵑花節的緣起與現況

◎法律三 吳俊志



杜鵑花節之沿革

  還是春寒料峭的時節,學生們還在為新學期暖身,據滿椰林的杜鵑卻迫不及待迎風開放,而順著這勢頭,台大每年三月中以杜鵑花為名,舉辦一年一度的盛會。在新體育館裡,各學系搖旗吶喊期待攤位前能多些駐足的目光;館外,各個社團攤位亦不遑多讓,而今年校方還添了不少藝文表演,時值假日不少人扶老攜幼而來,儼然成為一個觀光景點。

  事實上,杜鵑花節起源於1997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歷史。杜鵑花節是全國第一個由大學主辦的招生博覽會,雖然名為招生博覽會,其最初的目的,還是在為高中生提供大學科系的相關資訊。

  在聯考的制度下,大學與高中之間出現了知識體系的裂痕。學生在高中接觸的學術內容與大學有極大的落差,在批判思考能力還尚未養成的情況下,高中生對於大學的觀念仍多停留在分數、排名、志願的層面上,對於「校系所學為何」、「究竟符不符合我的興趣」等問題並沒有太多的想法。因此,雖然當時把這個活動定位在校系博覽會,主要的目的應該還是藉由活動的溝通與對話,避免這種資訊上的落差造成學生用高中學科的思維來挑選科系,進來之後卻騎虎難下。

  校史稿中用了這樣的一段話來描述杜鵑花節:「非靜態性的、非由行政人員主導的教育展,而為在校學生自行主持的、具有儀式(ceremony)性質的系所博覽會。透過寓教於樂的活潑活動介紹各系所的發展特色與教學內涵,非但能吸引優秀高中學生,亦能促進參與學生對本系的了解。」 由此段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杜鵑花節的另一個目的,是藉由學生的自主運作,圖破官方視點的僵化。如今,儀式的活潑是足夠了,但是否真有在思維上突破傳統的窠臼?

  就我們觀察,在十幾年來的發展之後的今天,大學仍未成功引導高中生的選擇,反而被主流價值觀牽著鼻子走。杜鵑花節彷彿只是一個大賣場,顧客想要發亮的蘋果,我們就把蘋果塗的光鮮亮麗;然而,這只能稱得上是推銷而不是介紹,我們不過只是努力配合市場建構學系的形象,希望自己提供的學系,如商品一般,可以獲得更多青睞,至於當初傳遞完整系所資訊的初衷,早就不知不覺的被遺忘了。


現狀與質疑一:失去方向的問題

  如前所述,即便現在的杜鵑花節本來就是以博覽會的名義出現,但畢竟介紹上還是打著「為參訪者提供臺大各學系最直接的資訊」的標語。而我們所見所聞的卻是搖曳生姿的學系市場,至於資訊是否真實是否直接,願意細究的人也不多了。不能否認,大多數的學系都傾盡全力在籌劃這次活動,在創意上、在事前準備上每年都有進步,讓高中生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活動,也能感受到大學的朝氣與熱情。然而各系所固然用心,其用心的方向是否與活動的初衷有所偏移,又能如何去反省呢?

  正因為高中生缺乏資訊,對大學不了解,系所博覽會才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以博覽會為形式的杜鵑花節,對於千里迢迢來參加的高中生,究竟提供了什麼資訊?據法律系負責介紹的同學表示,來參訪的高中生有興趣的問題不外乎兩個:其一,怎麼進?學測指考分數要多少,面試的標準如何?其二,出來能幹嘛?工作好不好找,薪水又有多少?至於大學課程讀些什麼學些什麼,不少高中生不是無從問起,就是根本興趣缺缺。社工系的陳同學也表示,來探詢的重點多聚焦在將來的出路如何,系所課程內容相對乏人問津。系所博覽會的目的應該是對大學的學術內容作介紹,而不該如就業博覽會般的全然功利導向。如果高中生感興趣的是出路而非課程,那要未出社會的大學生提供資訊豈不謬哉?

  杜鵑花節反映了一種社會現狀:高中生不知不問,求學的下一個階段對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對此他們缺乏充分的想像力,因此問題只能圍繞畢業出路等問題打轉。這些高中生與其說尋找一個方向,不如說要求一個心靈的寄託。彷彿走過這趟就像去廟裡拜過一圈,可以更執著在自己的選擇上罷了。


現狀與質疑二:尋找方向的大學生

  既然身為消費者的高中生是這樣的態度,那擁有更多資訊的生產者,即大學生們,難道也只是如廟堂的神明一樣,對此現象不聞不問?理想上,向高中生傳遞系所相關知識的,應該是要對系所有一定了解一定反思的學生,但實際操作的結果,卻變成大一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舞台。當然,高年級的學生未必對系所有更多的了解,如果這些大一新生本來就對自己的科系認識更充分,我們當然不反對,但事實上這些學系介紹的人才又是以對系所的了解程度來甄選的嗎?踏進校門一個學期,還在摸索新生活的新鮮人們,突然要他們以過來人的姿態說明這個科系,憑藉的是什麼?是系學會苦心孤詣擠出的說詞稿?還是簡便的升學資訊?如果系所能介紹的東西都預先決定好了,那我們安排學生在攤位上有何用意,直接發傳單不就好了嗎?

  自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就我們觀察的結果,大多數的系所都非常用心投入時間精力來經營這次的活動,我們疑惑的是這樣準備的方向,是否有值得檢討之處?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任何學系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各自的侷限與困境,我們不能期待高中生有發現這些侷限的問題意識,但也甚少系所攤位真的對此開誠布公的。如果介紹者無法察覺這些侷限,那所給予的資料是否完整就值得討論了,而如果這些對介紹者來說是說不出口的真相,那這就不是介紹而只是推銷了。

  在這次的杜鵑花節,各系無不竭盡所能,為了迎合高中生市場,準備了一切他們有興趣的就業資訊,即使這些資訊離我們都是那般遙遠;許多學系(院)還穿起了白襯衫,把自己塑造成高中生心目中的專業期待,可惜他們認同的似乎只是職業,而不是學系的知識內容。

  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只是現狀如何,更該思考的是甚麼樣的活動設計造成如今這般情景,而我們是否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杜鵑花節被定位為一個招生博覽會,理想上,它的本質在於給高中生一個獲取資訊的平台,避免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隨著分數或是社會期待選擇了自己沒有興趣的領域。杜鵑花節不該是各系所爭奪高中生好感的角力場,沒有市場壓力的大學生,應該思考的是用什麼方法讓高中生得到更完整的資訊,在更清晰的平台上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