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資產詮釋小組 馬思捷
在這樣一個自由的時代,校園開放是一個人們不得不面對的議題。校園被人們親切的比擬為公園,同時作為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部份,自然難以與社區做切割,因此,對於校園開放應當抱持何種態度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對此議題有更深的討論之前,不妨稍微檢視一下,究竟什麼才是校園開放呢?
傳統上,校園的定義是由學校建築物、校園環境、運動場地等所組成的「大庭院」;然而在事實上,除了目標建築以外的物質環境,制度文化、發展理念等更加豐富的元素,其實都是校園的一部份,這些非硬體上的成分與一所學校息息相關。因此,所謂校園開放就不僅僅只是打開校門那樣一個單純的動作,它的開放還代表著一種理念,是打開人們心中那個無形的校門,拆掉那面無形的圍牆,是讓學校透過校園開放這一種做法和活動得以和社會融為一體,發揮其教育的實質功能。
大學校園與城市發展之間有著緊密的互動關係。大學校園的地區會帶動並改變周圍的環境,包括人口、文化、居住問題、校園綠地及文教功能的改變。它的設立不僅會和當地人口、社會文化等產生聯繫,也會對當地的交通道路和社區發展等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它還會帶來社區結構和周邊產業結構的改變。
推行校園開放,使得校園社區化,社區校園化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大學本應擔負著社會教育的責任;它相對於中小學而言有著更加完善的軟硬體基礎設備,因此肩負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職責。學生們的生活不應該只是局限於校園裏面,他們需要走出校園和社會互動;與此同時,校外人士也有融入校園參與校園生活的權利,因為公民為政府納稅會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用於學校的公共建設,所以學校資源(包含開放空間、體育設施、教學資源和資訊資源)的共用也是有必要的。由此可見,校園的開放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開放,也並非採取放任式的發展;校園開放是一種積極地教育理念,基於「對話」、「共同治理」等理念,成為社會發展程度的一把標尺。
在這樣的共生結構的背景下,校園開放似乎成了難以迴避的命題,而開放的趨勢對於都市大學而言勢所難免。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總會伴隨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校園內生態保護、場地的對外使用和租借等等。然而,面對各式各樣的矛盾,更應該積極的尋求解決的方式和改變方法,這也是校園開放議題需要審慎思辯、積極處理的原因,因為僅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友善的校園、真正打開人們心中的那道校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