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見證城市脈動的記憶之牆──專訪劉國滄


◎潘雅琪


  八月上旬,「藍晒圖」將於月底刷白的消息在各處傳開,許多曾造訪藍晒圖的遊客不禁感到惋惜,藍晒圖的粉絲專頁也展開倒數活動,以照片紀錄藍晒圖最後的身影,然而,不到一週的時間,又傳來藍晒圖將會保留的訊息[1];幾天後,我們訪問藍晒圖的設計者劉國滄,當時的他甚至還不知道這場風波出現了轉折。



「牆的記性」描繪並見證了海安路的變遷。(圖/李清遠)



  「人對歷史、對記憶的嚮往是天生的,並不是說只有我有這個天生需求,是所有人都有這個需求,因為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會知道我們要往哪裡去。」劉國滄如是說。被俗稱為「藍晒圖」的作品「牆的記性」,當初的發想是希望「畫出過去生活的景致」,和其他地區的藍晒圖同樣有「挖掘在地的故事」的創作理念;另一層涵義是「象徵了未來、希望將被實現的想法」,因此稱之為藍圖。

  在這項藝術造街的計畫中,策展人杜昭賢負責與屋主協調,經費來自每個展點約十萬元的補助,以及每名創作者八到十萬元的創作補助費;此外,藍晒圖的創作團隊「打開聯合工作室」也在創作之後維護作品,計畫結束後,主要由打開聯合工作室和藍晒圖老屋的酒吧藝術空間,義務性地進行維修和增加元素,再加上透過杜昭賢取得的政府資源支持。

  在台南駐點十二年多的打開聯合工作室,因地緣關係而與居民結緣,「走到海安路只用三分鐘」的距離,讓創作團隊產生「我們的鄰居就是居民」的壓力,不時被問及有沒有機會讓居民參與,畫得不好會被居民叨念。原先以為,年長者難以接受鮮豔的藍色創作,但劉國滄發現,有些居民上市場的途中經過藍晒圖,常常會駐足歇息一會兒再繼續走往市場,年長者對藍晒圖的喜愛讓劉國滄「超乎想像」。從這些有趣的互動中,足見藍晒圖與其創作團隊和當地居民的連結。

  問及屋主欲將藍晒圖收回的風波,劉國滄表示,他已將發言權交給屋主、政府和民眾,並沒有參與協商。他認為其中牽涉到四個權利關係:一是藍晒圖的創作牆面約一公尺寬的產權,而牆後的老屋也是一個產權,第三是創作所有權,第四是公部門對藍晒圖的管理和維護,有趣的是,還有一股力量運作其中──一般民眾對藍晒圖去留的意見。牆前的屋主較沒有意見,而牆後的屋主曾說要改建並將藍晒圖換地區,劉國滄則有兩個立場:第一,公開把作品捐給市政府,也請市政府保存它;第二,藍晒圖是因市政府的計畫而產生,若市政府覺得無法維持,而要拆掉將牆面還給地主,劉國滄也同意。他強調,藍晒圖「見證了這個地區的演變,從沒落、被遺棄,到現在成為全國矚目的地點」,並且「象徵了不放棄」。在這段過程中,屋主從否定到肯定老屋的價值,而想將老屋收回,劉國滄認為這是「創作的初衷,希望人認為那個地方有價值,所以願意回去、回到這個地方和城市」,但如果後來的發展是拆除老屋並改建、牆面沒被保留,就成了「很諷刺的結果」。

  劉國滄表示他「不霸佔這個作品」,對他而言,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藍晒圖是否存在,而在於「它是跟台南這個城市的脈動一起走了這一段」,藍晒圖也證實「城市發展在台灣是有可能的」,雖然他期待藍晒圖能夠保留,但他並不強求,而傾向觀察之後的發展,「因為在不強求的情況下,它的發展自然會反映了:這個時代,我們是如何對待城市、對待創作」。



                                        


[1]八月14日中華日報藍晒圖不拆了 地主同意繼續使用報導 http://www.cdns.com.tw/20130815/news/nxyzh/T9001600201308141903433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