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農村的最後希望
──新房子、新景點,能否從凋零邊緣拯救南富村?
◎余孟璇、許躍儒
張裕煙望向文武宮兩側的田地,正值八月,田裡插滿了整片的秧苗,一片綠油油的景色,水圳中有著魚兒嬉戲。這整片將近10公頃的土地,是大南埔水稻主要產地之一。張裕煙每天清晨起來,去田裡拔草、整地,已經70多歲的身子做得有些吃力。身為南富村的最大地主,他的兒女卻並不願意回來繼續耕作,他仍然每天親自耕作這些土地。
但是再過3年之後,張裕煙就不必這麼辛苦了。這塊土地已經被政府土地重劃,要從田地改為建地。以後將蓋起一幢幢的別墅,周圍的土地將被規劃作為生態園區。政府希望可以藉此吸引遊客,以及都市的退休人士前來居住。「希望到時能賣個好價錢」,張裕煙如此祈禱著。
就跟其他正在凋零的農村一樣,南富村(舊稱大南埔)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化。南富村是整個南庄鄉的大穀倉,水稻種植面積達110公頃,但是絕大部分的耕作人口都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的下一代大多早已搬到外地去工作,少數居住在此地,但每天通勤去外地上班。「種田太辛苦了,年輕人不願意做。」已經退休的茶行老師傅說,他在山丘上的茶園,早已廢耕多年。
由於種田的人力逐漸老化,加上種田的收益逐漸降低,休耕的比例越來越高(已達耕種總面積1/6),政府有意重新打造這塊土地的新風貌。一方面與客委會配合,發展大南埔的觀光,意圖將此地淳樸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促銷出去;內政部亦在此地推動的土地重劃案,除了將一部份的土地改為建地之外,這些新的建築物還需要經過統一規劃,希望能夠呈現齊一的「鄉村風味」。
從農地改為建地,大利多
在台灣「農地農用」的政策之下,農地上並不能輕易蓋房子。政府的規定是:必須要一次購買2分半的土地(約1/4公頃),等待兩年後才能夠興建一棟農舍,而且不能超過其面積的1/10(南富村的後山就蓋滿了這種美崙美奐的「農舍」,作為都市有錢人假日休憩用)。位於重劃區的土地都已切割的十分零碎,根本無法興建這種農舍。
但只要從農地改成建地,就不用理會上述的繁瑣規定:買多少地,就能蓋多少房子。加上政府釋出的大利多:減徵40%的土地增值稅,讓賣出地的農民肯定能大賺一筆。一般來說,從農地改為建地之後,價格至少能翻三倍以上。如果位於黃金地段,能賺的更不僅如此。
10%自負額 居民卻步
憑藉著對於未來的美好願景,土地重劃案一開始得到地方上大多居民的支持,但在徵集地主們的同意書時,卻屢屢受挫。
十公頃的重劃區中,政府規劃有四公頃將用於興建公共設施,包含活動中心、衛生所、產銷中心及停車場等,供新社區居民及原有村中住戶使用,而不是作為建地。這意味著,農民們必須平白捐出自己40%的土地。這樣的損失與預期的受益權衡之下,值得與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引起最大反彈的,則是10%的自負額。土地重劃案需要數億元的龐大資金,政府希望能將其中10%交由大南埔的居民們共同負擔(約一千萬),無論有地無地。這筆龐大的金額遠超過居民們的負擔能力。有地者皆明白,要倚靠重劃後的建地達到損益兩平都有一定的風險,更枉論沒有農地的居民們,重劃後新移民或遊客所帶來的商業與觀光收入,絕不足以填補10%自負額的空缺。
原先推展順利的土地重劃案,在此遇上了極大的瓶頸,停滯了近兩年,直到今年七月十五日,政府宣布取消土地重劃案的10%居民自負額,改為全由政府負擔,簽署的同意書的居民方由兩成迅速攀升至超過半數門檻的六成。土地重劃案順利通過後,政府預計將於明年年初開始動工,屆時,現今山腳下十公頃的田地,都將轉為怪手挖掘、喧雜的場所。
是否會有人居住 居民擔憂
土地重劃案執行與否,已塵埃落定。在即將開始施工、建設的同時,屏除了先前捐出40%土地與自負額等明顯的爭執,大南埔的居民們,面對的是整個土地重劃案最單純、最原始的核心問題:「土地重劃後真的能吸引外來的居民嗎?真的能使我們的家鄉再次活絡起來嗎?」
對此,有人抱持著樂觀的想法,覺得此地的天然環境極佳,即使精美的「農舍」建造不易,仍有大批的有錢人進駐山區。若在方便建設的平地營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配合民宿與商家的經營,想必能夠引來的新的居民與遊客;不僅是土地重劃的人能夠高價賣出土地,直接受益,居民們也能夠重拾過往的繁榮,藉由觀光的收入,間接受惠,也能留住不斷外移的青壯年人口。
但是此地交通不易,離大鄉鎮很遠,缺乏足夠的就業機會與優良教育環境,按照政府的規劃興建成「優良社區」,想必是難以使外地人有來此地定居的意願。南富村內現已有許多的人搬出,留下許多空屋,焉知土地重劃案是否只會留下一幢幢的空屋,同時又奪走了農民們原賴以維生的土地?
居民們背負著這些隱慮,也只能期盼,一切都如想像中的順利──土地重劃案並不會成為破壞了他們生計與環境的可怕怪獸,而是能有良好行銷與配套措施,再次使凋零的南富村重回往日繁榮光景的靈丹妙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