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陸生元年之後呢?──兩年過去之困境與檢討



◎ 歷史四 李盈佳


  2011年的新學年,我國政府正式開放中國留學生來臺。時間往前推進,種種問題浮現。他們問:為什麼我們的處境如此艱難?為什麼我們的所受到的待遇和其他學生差那麼多?

  還記得嗎?兩年前的夏季,在歷經長期的政策研擬之後,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來自中國的多位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我國各大學與高等教育相關單位正緊鑼密鼓的籌畫著、運作著。這兩年來,臺灣社會發生了許多事情,卻也倏忽即過。

  且讓我們回到中國學生正式來臺的那個學期初。就制度面來看,我國各級機關的態度並不一致:2011年所訂出的「三限六不」政策,處處限制著來自中國各地的學子們,明確將他們視為不同於外籍生、也不同於僑生的一個族群;也因此,千里迢迢來到異地求學的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明顯的差別待遇。

  而如果我們將視野拉近,看看就在我們身邊的臺大,將發現:因應中國學生來臺就讀政策的推動,校方也在2011年將隸屬於學生事務處的僑生輔導組(NTU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dvising Section)更名為僑生與陸生輔導組(Overseas Students Advising Division,簡稱僑陸組),並委請陸僑組負責辦理中國學生來臺就讀之相關事務;與此同時,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仍與國際事務處(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保持密切關聯。



  從學務處轄下單位名稱的更易,我們看見臺大校方的態度:來自中國的學生,和外籍生身分不同、與僑生亦為相異群體。在這樣的態度下,同樣時刻來到同樣的校園求學,來自中國者與來自其他國家者既與不同的對口單位接洽,校園生活經驗實有所差異;那麼,是什麼樣的差異呢?根據我們的訪查,可以說是如人飲水、也可以說是因人而異。

  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在學務處所實施的更名生效後,乍到的中國新生,與已有多年「傳統」的僑生,一起成為僑陸組的業務對象。隨著新學期的展開,來自各方的新生與舊生們漸漸熟稔;然而,在校園中的各個角落,尤其在遭遇主種種制度與規範時,中國學生除了明顯感受到與外籍生的不同外,亦不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僑生受到相同的凝視。

  倘若從現實面來談,經濟狀況較為許可的學生,與經濟狀況較為艱難的學生,在同樣的政策下所受的困擾程度並不相同;而在工作機會與獎學金請領等方面,來自中國也好、來自其他所在也罷,學子就是學子,所渴求與希冀的並無二致。我們確實看見中國學生在政策下的特殊處境。這樣的特殊性,也許有點微妙、也許並無大礙、也或許令人難堪;究其根源,眾聲紛紜。

  有人認為臺灣人害怕難與中國相抗衡,也有人揣度著民族情感的參與;有人點頭稱是,有人搖首斥責。相對於覓得「最佳」應對之道,猜想與評斷總是容易的;而在檢視「三限六不」政策的形成始末之後,我們發現種種預設與想像決定著政策的走向;兩岸政府之各持己見、我國內部國族認同之歧異,亦為留學政策之所以奇詭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在當前中國與臺灣的關係之下,中國學生是難以和外籍生或僑生站在同樣位置上的;一切不平等與尷尬處境也因此幾乎無解。換句話說,中國學生的權益,將不斷受到損傷;而回到最基本的層面來談,作為同窗,學習權益的損傷並不為我們所樂見。

  兩年過去了。無論在2011年以前還是2013年的今天,從中國來到臺灣念書者,在身分定位上始終存在著特殊性;在意識到這樣的特殊性以後,也許我們可以問:對一個學生、同時也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而言,什麼樣的校園生活是理想的?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是值得企盼的?什麼是大學生、研究生的體悟與成長?更重要的,面對我們所感知到的不平等、不合理,應該如何行動?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想想的。

1 則留言:

  1. 在馬政府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之下,"陸生"當然不等於"僑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