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與神同行——擺暝文化祭

 
李秉純、張至慶、張嘉芸 

  紅黃相間的燈籠串滿一整排街道,冬季本該冷清的北竿街頭[1]卻湧現人群,於宮廟間忙碌進出。夜晚時分,通常早早就熄燈的聚落此刻燈火通明。這是馬祖最盛大的慶典活動——於每年元宵節時舉辦的「擺暝」。


擺暝的由來

  現今的馬祖人多來自福州長樂鄉,對於移民社會而言,信仰是凝聚社群的力量,因此延續著福州的傳統,擺暝在馬祖落地並發展出獨特的形式與意義。擺暝來自於福州話,音近「ㄅㄝˇㄇㄤˋ」,「擺」具擺放陳列之意、「暝」代表夜晚,擺暝即是源自於福州一帶,於夜晚擺設祭品供奉神明、遶境迎神的活動;這也是各境神明出巡以護佑居民、神明間互相交流的場合。這是馬祖一年規模最大的盛會,於元宵節時舉行,歷經數天,且於北竿發展出最為多樣的模式,每間廟宇都有自己舉辦祭祀的日子與特色。而本文將帶領讀者了解擺暝的儀式與意義,以及透過生動的寫作重現筆者們所參與的坂里十三暝。


儀式流程

  依據其字面上的意思,就不難得知「擺暝」文化祭具有在夜晚擺放祭品的意義。整個活動依據著虔誠獨特的順序進行,為馬祖帶來一場人與神共同的饗宴。(圖一)

  整個文化祭的第一步,就是擺放祭品準備祭神。由於馬祖的宮廟與神明數量十分密集,通常是村落裡的社員會各自在自己的宮廟準備祭祀神明的祭品,其祭品內容十分豐盛,不只擺筵擺燭,祭品內容還會包含一整隻生豬公。

  在準備祭品之後,則是神明互相的拜年。在正式遶境之前,各宮廟年輕力壯的「轎將」,就會請出神明、抬著乩轎去彼此的宮廟拜年,不但具有喜慶、探求神明旨意的意義,更是一種讓村內各宮廟的人們聯繫感情的機會。拜年過程中,除了以鞭炮為乩轎開路之外,乩轎還會以特殊的「搖擺」之姿,作為神明降駕的方式。乩轎之間會「尬乩」,透過兩、三個的乩轎互相倚靠、以一種組合動作接續著原本的搖擺與旋轉,象徵著神明彼此之間的友好(圖二)。拜年完,各個宮廟的轎將會集結,為了接下來的遶境做準備。因此拜年的時間點通常會隨著遶境而訂定,落在擺放祭品與遶境之間。

  文化祭的第三步,就是熱鬧的迎神遶境。祭品擺放後的隔夜,各宮廟的轎將,扛著乩轎、伴隨村內孩童敲擊著源自福建的樂器「鼓板」,熱熱鬧鬧地進入遶境的隊伍之中。由於福建原鄉鼓板的保存不及馬祖,它已可說是一種馬祖獨特的音樂文化。除此之外,一路上還會有大量煙火與鞭炮齊放的熱鬧場景伴隨著遶境的隊伍前進。

  除了乩轎與鼓板,遊行隊伍內還會有許多傳統遶境隊伍中的重要角色,如七爺八爺或舞獅(圖三)。由於各宮廟所祭拜的主神不同,遶境隊伍或是遶境的地點也會有各自的特色。塘岐村的鎮海王在繞境時,會由村民打扮成水部尚書、引著狀元船出巡;楊公八使宮則會在遶境過程中去拜訪楊公老祖墓;坂里的白馬尊王廟則會透過「燒馬糧」的方式來祭祀白馬尊王的坐騎白馬。

  在各具特色的遶境之後,就來到文化祭的第四步:送喜。遶境結束後,隊伍會帶著神轎與鑼鼓板到村裡今年新婚的家中。如同遶境,各宮廟的送喜儀式也自有特色,以坂里村的白馬尊王廟為例,新郎要從家裡帶一對新的喜燈到老宅內,跟白馬尊王稟報今年家裡有喜,「當頭」(台灣則稱之「爐主」)就會捧著香爐,跟著捧著燈的新郎倌到其家中,在新人的床鋪上「安斗燈」,還會為新人唱「添花詩」。

  送喜過後,擺暝的儀式也就進入了尾聲,迎來了文化祭的第五步——讓信徒將福氣帶回家的「食福」。在這個環節,宮廟會宴請信徒,讓大家能一起喝點小酒、聊聊天,也讓信徒能有機會與神明「一起吃頓飯」,最後再將擺暝供奉的豬公分送給信徒們,稱之為「吃福肉」,讓信徒們可以將節慶的福氣帶回家中。

  同樣地,食福也會因各宮廟而有不同的執行方式,有的宮廟會在餐廳主辦、有的還會辦全村一起享用的聯合食福。不管如何,擺暝文化祭這虔誠的祭儀就在此劃下了美好的句點。
圖一:擺暝
圖二:尬乩

圖三:擺暝隊伍


2020坂里十三暝活動

  今年的坂里十三暝,我們很幸運地能夠躬逢其盛。

  2月6號下午,我們在橋仔聚落的五靈公廟旁見到一隊一隊的乩將扛著三太子、平水尊王的神轎到來,由當地居民老少組成的鼓板隊,敲響了今晚坂里十三暝一連串活動的第一聲鑼。在五靈公廟取香、尬乩後,不同境、廟的乩將們簡單地互相問候,便扛著神轎往此次遶境的起點前進。由於中沃口的白馬尊王廟腹地狹小,所以擺暝的祭祀總是在幾家大戶間輪流,直到1919年,坂里大宅的主人家誕下金孫,為了答謝白馬尊王,便固定在坂里大宅進行擺暝。到了傍晚,來自芹壁、橋仔聚落的諸神明的神轎都來到坂里大宅前:五福大帝、林女帥、天后宮、白馬尊王……,在震天價響的鞭炮聲中,穿著各自制服的乩將們肩負神轎,倆倆尬乩,甚至有三、四座神轎緊緊地靠在一起,進行激烈而熱絡的交流。鑼鼓、鞭炮齊響,待各路神明的神轎都抵達坂里大宅後,以踏著醉步的保長公為首,遶境的隊伍便迎著濕冷的毛毛雨出發,沿北竿大道,經玉皇廟、天后宮、白馬尊王廟,前往白沙的平水尊王廟。

  由七爺八爺、神轎、神輦、乩將、各境信眾組成了長長的遶境隊伍,鑼鼓與鞭炮聲不絕於耳。隨著隊伍行進,煙火一次次於夜空綻放炫麗的花火,路燈昏黃的光將人與神的影子斜斜地打在灰濛濛的海面,光影錯落交疊。到了平水尊王廟,諸神明的神轎又再次熱絡地互相尬乩,六座神轎並列尬乩的場面壯麗而磅礡。在平水尊王廟前的空地,以紅磚搭好的火爐已備上草料,由幾位耆老點燃,將之獻給白馬尊王的坐騎,是為燒馬糧。(圖四)
圖四:燒馬糧

  遶境的隊伍回到坂里,此時坂里的家家戶戶門前都搭起了迷你的火爐,燃燒乾草,每戶的居民手捧一束線香,在神轎行經時拜了幾拜,將一支香奉上神轎上的小香爐。如此,每一座神轎都會得到每一戶的線香,同時也給予家戶趨吉避凶的保庇。后沃境楊公八使宮的大哥說,由於馬祖人現在多居住台灣,那些在擺暝時沒有回到馬祖的人家門前便不會有迎接眾神轎的火爐。回到坂里大宅前,我們和居民一起享用溫熱的桂圓湯圓,等待隊伍完成遶境。今年的擺暝特別增加了讓遊客一同點燃「馬糧」的體驗活動。諸神轎抵達坂里大宅前規模最大的火爐,便由眾人一同舉起火把,點燃馬糧,與稍早寒冷的溫度相反,橘紅的火光映照著人們的臉龐,驅走了寒氣,為擺暝遶境畫上句點,也帶來對新的一年的祝福期盼。(圖五)
圖五:群眾體驗點火


擺暝於現今馬祖的意義

  意識報到訪馬祖時,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襲捲期間,小三通減班、台灣遊客也稀少,此刻的馬祖是淡季中的淡季。然而,在北竿的每個聚落,身穿印有宮廟名稱夾克的村民仍忙碌地穿梭其中,為其所屬廟宇的擺暝活動做準備;擺暝活動期間,往返南北竿的交通船也特別加開免費班次,以載運參與慶典的人潮。四散各地的馬祖人都因擺暝而返鄉,受訪的旅館經營者、村長都為了各自的廟宇而忙碌;有特地從台北趕回來的爺爺,甚至有基督徒也為了從小參與的儀式而出力費心;同時,連當地的軍人都會參與協助慶典進行,不啻是種軍民生活緊密嵌合的體現之一。在這個遊子回鄉的熱鬧日子,擺暝不僅只是儀式,也是凝聚馬祖社群、建構文化認同的重要基底。

  在2019年8月,擺暝被文化部登錄為國家級「重要民俗」,今年的坂里十三暝也特地為遊客安排吃平安粥、火舞、燒馬糧體驗。擺暝以民俗慶典的身分逐漸被推向國內觀光的舞台,在這個馬祖人回家的節日,在地發展的另一種可能也油然而生。


———————————————————————————————————————————————

[1]見本刊〈馬祖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文,說明北竿的冬天是旅遊淡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