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意識報公共領域系列活動回顧

意識報公共領域系列活動回顧

文/孫有蓉

  這一系列的活動,從星期一與意識報的小聚到星期五相約大紅的高談闊論,話題都環繞著同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大學生很冷漠?」。為什麼我們一再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好似公共領域這詞是多麼崇高的名牌,戴上它將顯得殊榮尊貴。

「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任何的時間壓力、作業壓力…等等,我們會想去了解學校正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嗎?我們會想去了解學生會現在正在做些什麼嗎?」

「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在我進大學的這段日子中,要不是我認識了大陸社的朋友和意識報,我根本就不會知道這麼多學校的事情。了解學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似乎不是我想了解就輕輕鬆鬆地了解了,我想了解一件事時,我發現我要不是完全不要去了解,不然就是投身下去做一大堆的研究、參加一大堆的公聽會、分析一大堆的資料,把自己搞的累得要死。為什麼在我們的校園中完全找不到一個空間可以把這些資料做個簡單的整理,讓學生們隨時都可以藉由這些資料做一些了解呢?雖然說bbs上很多版都有這些資料和討論,卻因為太過雜亂而非常的難整理,讓人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都了解一件事。」

  當我們這群穿梭於異議性社團、學生會、學代會,將校園公共事務的知曉視為理所當然的人自我沉浸在小世界中,不解於學生們對於校園事務的不關注與不了解,這樣的發問與疑惑如當頭棒喝般地敲醒我們。為什麼校園中沒有一個長廊、一個走道、一個空間,在這空間中沒有亂七八糟的宣傳海報,有著學生會所整理近期學校所發生的事與學生會的行動、有著學生們對於學校相關事務的分析事實報導?讓所有的學生有這個機會簡單地知道校園內什麼事正進行著,而學生會又在學生們的監督與要求下負責將學生會所經手的校園議題整理給大眾知曉,公共領域從何做起?不就要從一個沒有阻礙的資訊空間做起嗎?

  在通紅色的餐館裡,傾盆的大雨是預料中的,但魚貫而入直到滿座的觀眾們是出乎意料的。

  在一個網路化的世界,校園不同於三五十年前充滿了學生報紙,學校的資訊被硬塞進學生的生活中,躲也躲不了。隨著資訊網路化,校園不再有報紙廣為流傳,而便利的網路使進入討論的資格降低了、即時性也增加了;但也因為網路的便利,使資訊太過於龐雜、議題零碎化,更使整體在議題上的討論變得膚淺。
--BY 林國明教授

  每個時代學校與社會的互動都不太一樣,在二、三十年前,因為整體的封閉與不自由,所以校園遠遠地落後於社會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園中的學生極力地將社會中的議題、特性、運動能量帶進校園,所以產生了當時盛極一時的學生運動,還有對於校園、社會議題的狂熱。這個時代校園已和社會同步並行,所以我們不再刻意地模仿社會,但每個時代都應有我們可以一起奮鬥的對象,那我們這個時代所群起奮鬥的對象為何?
--BY楊偉中

  若公共領域這個詞是我們在這裡一起大喊「我們要公共領域」就可以填充他的內容,那我們應該早就擁有公共領域了。一個公共領域的存在一定要是我們共同所意識到:我們這裡的一群人正在構成一個公共領域,而我們運用這個公共領域解決問題,才算是公共領域嗎?事實上我們是可以在沒有意識到公共領域實體存在的時候,達到公共領域的結果的;只是幾個不同生活圈的朋友聊聊,或是找一群人來針對某個主題談談也許就已經產生了一個公共領域了。
--BY黃中睿

  從前到現在,我認為公共領域可以被分成兩種類型:理想型與運動型的公共領域。這兩種類型的差別在於,運動型的公共領域針對某個有立即性的議題進行組織、籌劃、決策、行動,一個團體是由一個明確的目標所形成的共同體來集體行動,但理想型的公共領域卻是希望建構一個能夠包含各種思想與聲音的場域,將我們的生活民主化,以一個論述的方式使團體朝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BY林竣達

  就像中睿所說的,不是我們今天這樣講講公共領域,而公共領域就會就此產生。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中,人們找到了他們不同的興趣,但重點是這些關心不同事物的人群、這些不同興趣的人群能不能有所對話與連結?如果我們開始與不同的團體間對話、交流,交換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熱情,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了那所謂的公共領域,從此過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這次的活動,意識報接收到了許多很珍貴的聲音,也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不同的團體。希望我們往後能更走入人群中,聽聽大家的聲音、與大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