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尋找寧靜校園裡的聲音

尋找寧靜校園裡的聲音

張道琪(師大人文學社)

  漫步在大學校園裡,可以看到年輕的大學生充滿活力的穿梭在校園裡,情侶們手牽著手,散發幸福的光輝;每個人都忙著去上課、忙著去打工、忙著交新朋友,忙著所有該忙的事情。各類社團各據角落,擺攤位、大聲喊叫,希望路過的同學們能在自己的攤位佇足;公佈欄的海報總是貼得滿滿的,有參加不完的活動、聽不完的演講,太多太多的新奇事物。大學,就像個巨大的寶箱,永遠探索不盡。
  ──但是,在這樣的校園裡其實還有很多事正在發生。
  理想中大學生因為接受高等教育,同時具有知識份子的理想性與學生身分的純潔,在過去或者其他國家中,對大學生總是抱持著「社會良心」之類的理想期待。在大學校園中,除了學術理想的追尋之外,對於社會現況的關懷和人文素養的養成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過去五十幾年的台灣社會中,雖然經歷過國民黨政府高壓統治的特殊環境,但是大學生在校園中形成的公共論述與行動對台灣社會的變動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現在的大學和以往二三十年不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些轉變呢?民國七十五年時全台大學生總數尚不足四萬人,民國八十五年時已逾七萬人,而現在全台大學生人數已經超過二十萬人,幾乎所有擁有高中學歷的人只要想要便可以進入大學就讀。因為學生人數的量變所引發的質變已經徹徹底底的改變了大學教育的內涵,大學教育的性質已經不能全部算是菁英教育,但是我們社會上、甚至大學生自己還是認為自己披帶著菁英的光環;無視於現在大學生的多樣性,也無視於每所大學的差異。
  從大學生組織或個人的層次來看,相較於十數年前必須以紙本或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播理念,還必須面對白色恐怖的威脅,現在只需要使用網路、手機等高科技就可以彼此溝通。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真正以行動關懷所謂「公共事務」的人變少了,小至校園裡發生的各種與學生權益有關的事情,大至社會問題、國家問題,當這些問題威脅到個人的時候才會有人看見,而通常選擇面對這些問題的方式是很個人的,只要把威脅到個人的狀況解決了之後,就不會在關心這些問題了。相較於這種狀況,我們認為真正有力去改變那些問題的並不只是在網路上「看見問題、打打嘴砲」,也不是官方經常以為的「尋找大多數人意見所歸」。

  因此,本期「意識」的主題便放在尋找當前大學校園裡面公共意識不彰的原因,並且以實體的活動,希望召集更多的人,把想法傳遞出去,去改變各種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