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台大異議性社團】台大台語文社

 
◎柯采元

        台大台灣語文研究社(以下簡稱台文社)創立於1990年,最初是由一群關心台灣社會、文化的台大學生,希望在當時國民黨勢力重掌台大學生會的情況下,透過社團的力量繼續推動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的保存,也因此早期的台文社具有很強的運動性。創社初期,台文社的關懷包含台語與客家話,後轉以台語為主,曾積極舉辦和本土語言或文化相關的課程、講座並參與倡議運動。而後台文社的學術性色彩漸增,社團活動開始以語言教學課程、讀書會等為主,關注的議題面向逐漸增廣,舉辦的活動也更加多元。然而,在2005年前後,台大的各異議性社團曾面臨嚴重蕭條,台文社也一度面臨倒社的命運,直到2018年才再次復興。

         2016年,已長期停擺的台文社,由當時歷史二的王琦堯復社,但僅營運一年又因社團人數不足而再次遭逢倒社危機;而在一年後,前社長林宥銘一群人接手台文社,一直對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頗有關懷的他們,在當時異議性社團與社運能量低靡的氛圍下,決定從自身最有興趣也最有感觸的台語文議題開始,重新在台大深耕。一開始,台文社的社課主要以閱讀台語文經典為主,由台語較佳的社員負責指導其他社員台語朗讀文章,培養台語文的閱讀與口說能力。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的倡議,如2018年底的新國家運動,並邀請獨派學者進行座談,社運的氛圍相當濃厚。而到了前任社長許毅全,台文社的社運氛圍已淡去,社課以台語文教學為主,除了原先的讀書會外也融入桌遊、團康等輕鬆活潑的活動,讓社員可以在遊戲中逐漸熟悉台語的使用。他們說,社團活動與氛圍的差異其實都與社員的組成有關,儘管嶄新的台文社失去與過去的連結,他們的未來似乎仍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雖然台文社在復社初期經歷一段新進社員流動度頗高的日子,至今社團規模已大致穩定。問及現任成員們進入台文社的原因,許毅全說,許多的社員都是小時候曾會講台語,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講台語」的環境與能力者,或是少數來自中南部、本來就擁有良好台語能力的同學,想在台北找尋一個能學習、使用本土語言的環境。他不避諱地說,「就是需要這些(台語能力佳)人才能維持社團良好運作」,成員間彼此教導、學習,似乎已成為台文社內的新傳統。而許毅全也提及,近日似乎有個與以往不同的新潮流——一些對台灣的社會、政治有所關懷的同學,他們或許不是衝在社會運動的最前線,積極倡議、抗爭的組織工作者,而偏好在後方默默做事,如今也開始投入台語文運動、參與台文社。

        相較1990年代各校台文社積極串連、合作的倡議模式,如今的台文社已少與他校同質的社團連結,反而較重視與校內組織的合作和多元的創意、嘗試。以近一年來的活動為例,除了曾和台大濁水溪社、台大開源社舉行聯合社課外,透過與學生會的合作,他們成功在校內發起大規模的本土語言調查、舉辦相關講座,更準備在今年與學生會文化部共同舉辦以本土語言為核心的「灣流音樂祭」,希望透過結合活動、展覽、市集與文字論述的方式,擺脫華語霸權的掌控,將本土語言議題帶給更多的人。而對許毅全而言,僅管如今的學生會也積極投身本土語言、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台文社作為一個社團的角色定位仍相當清晰:因為台文社提供了台大學生一個學習與使用台語的環境,而人們唯有真正在「講」的時候,才可能對本土語言乃至鄉土產生認同。這正是台文社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希望這寡人會使得著台語文基本ê才調,那按呢in就會使去教別人,未來有機會就會使佇in家己ê所在使用這ê語言。(希望這群人能學到台語文基本的能力,這樣他們就會去教別人,未來有機會就會在自己的領域使用這個語言。)」談到對台文社未來的展望,兩位前社長這樣說,期望能透過社員們對語言的學習、使用與交流,使逐漸沒落的本土語言得以生生不息。走過漫漫的三十年社史,期間雖曾遭兩度中斷,如今的台文社卻展現出更加自由、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樣貌,絲毫不受其輝煌的過去所困。而不管台文社的樣貌如何轉變,定位和行動也隨著社員的更替漸漸改變,但不變的是成員們對本土語言與文化的理想與堅持,以及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