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客家在台大】專訪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邱榮舉教授

 
黃脩閔、王紹孺 

學思歷程:從政治學、台灣政治研究走到客家研究


       邱榮舉教授初高中就讀武陵中學,之後先在政大政治學系念一年之後,轉學到台大政治學系,接著就讀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長期鑽研政治學、台灣政治與中國政治。
 
1987年,邱榮舉獲得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先在現今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任教,之後踏入台灣政治史領域,開始從事台灣政治研究,並集中火力建構台灣政治史,同時開啟了客家研究,希望能在台灣進行思想上的革命與改造,推動台灣意識的思考與客家運動的啟動。


政治啟蒙:民主化、本土化運動與政治受難者二代背景


台灣的民主化、本土化運動,帶給邱教授很大的衝擊、感受,使他發覺除了增進學術素養之外,也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否則都只是空談。那時,邱教授作為台大研究生協會的主席,關心著台大,也關心著整個台灣的學運與其他社運,其中,1977年的中壢事件[1]將邱教授澆醒,使邱教授開始轉向台灣改造論的主張。
 
      除了台灣民主化、本土化運動的啟蒙,邱教授作為「政治受難者」第二代的身分,亦是他政治意識的啟蒙。邱教授的父親邱慶麟老師是十大白色恐怖案件之一――義民中學案[2]的受難者。邱慶麟老師當時任教於中壢的內壢國小,那時情治單位為了抓一名邱姓客家籍的老師而誤抓了他,使得邱慶麟老師在冤獄中被折磨一個月之後才被無罪釋放。儘管是一樁「錯案」,但政治犯的標籤仍然緊跟著邱慶麟老師,使其日後回到學校任教的路處處受阻,難以往上升遷。而父親遭受的痛苦亦延續到了邱榮舉教授和其家人,在邱榮舉教授(2015)的文章中就提到,在他的求學、當兵和教學的過程中,都有被情治單位刁難的經驗。2007年,在邱榮舉教授和其弟弟邱榮裕教授多年的研究與爭取平反下,時任總統陳水扁頒發了邱慶麟的「回復名譽證書」,使他的名譽得以正式地被回復,卻無法彌補邱家人長期受到的傷害與損失。
 
      台灣的民主化浪潮,激起了邱教授對於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的嚮往,與對周邊政治的反思;而作為政治受難者後代的身分,使教授更能感受過往威權時代的不公平正義。更甚者,白色恐怖時期客家族群深受牽連的案件不在少數。然而在討論此類事項時,多半以其對民主化的影響作為定調,卻未從客家族群的角度去看待。事實上,在台灣追求民主化的歷程之中,客家人不但沒有缺席,更時常扮演著先鋒的角色。因此,邱教授整理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重大客家政治案件,特別是「基隆中學案」[3]、「義民中學案」及「胡海基案」[4],以論證臺灣客家人在臺灣民主發展過程中做出的重要貢獻。
 
       這些案件的啟蒙與滋養,加上邱教授在台大念書、任教的過程中對於台灣政治的潛心研究,使得邱教授對於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的信念更為堅定。亦使邱教授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客家身分,刺激邱教授看見客家族群在威權時代下,無論在政治或文化上受到的傷害,也使邱教授開始反思作為客家族群一分子的責任與使命感,並開始籌畫、主導及推動台灣客家運動。


台灣客家運動的推動:客家風雲雜誌與還我母語運動


       1987年7月1日,邱榮舉教授集結了台灣客家青年共九人[5],共同創辦《客家風雲雜誌》,創刊號於同年10月發行,開始推動「台灣客家運動」。當時目標是將《客家風雲雜誌》作為客家人的輿論公器,成為客家人和其他語族和諧共通的橋樑,同時也透過客家史與客家事的報導與解說,提升客家人的族群意識與族群認同,以利台灣客家永續發展。
 
      邱榮舉因自己作為政治受難者第二代的身份,為了避免受到當時政府的打壓,把自己擺在《客家風雲雜誌》副社長的第二位,在寫有關許信良[6]的文章時,使用的則是「邱壯飛」的化名,較為安全。之所以取名為「壯飛」,是因為他在就讀台大政治學研究所時,其碩士論文題目是譚嗣同(譚復生/譚壯飛)的政治思想,譚嗣同的自我期許即是壯飛,因而邱教授就使用了「壯飛」的名字,強調「衝決網羅」、「生死如一」、「可走而不走」的精神,就如同其對於客家人身分的反思與對於族群意識的堅定。

  「《客家風雲雜誌》的創辦,是「台灣客家運動」的引爆點。」邱榮舉是這樣看待《客家風雲雜誌》的。也因此,1988年的「1228還我母語運動」牽動了上萬人臺北街頭大遊行抗爭活動,它作為「台灣客家運動」的重要標誌,也推動了「台灣母語運動」。當時訴求有三,其一是調整國家語言政策,其二是修改《廣播電視法》,其三則是重視台灣母語教育。


創辦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培養人才、開授課程及打造「客家研究」重鎮


台大客家研究中心於2006年9月經台大校方核准成立,該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兼首任主任邱榮舉教授,主張採「台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客家研究」(三合一模式)推動「客家研究」。事實上,在創辦台大客家研究中心的過程中,台大曾遭受到外校客家學界的強烈抵制,及台大內部職員質疑為何不創辦原住民研究中心、閩南研究中心,而一定要創辦客家研究中心。對邱教授而言,在不同族群背後文化遭受壓抑的狀態下,他也同樣支持創設其他族群的研究中心。而統治者的國家語言政策,便常在族群的議題中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得上述台灣本土語言的保存面臨險峻的處境。
 
  台大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後,推動客家研究、開授客家課程,並舉辦研討會、座談會、組參訪團,曾主辦「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學與客家發展」、「桃園學研討會」等,這些也填補了邱教授認為在《客家風雲雜誌》背後所欠缺的學術研究,去反思「什麼是客家」、「客家問題是什麼」、「要如何解決」、「為什麼如此」,透過台灣客家運動與台大客家研究中心的並進,增進族群認同與看見背後深刻的底蘊。


台大的客家課程:從碩士、博士班客家研究課程到大學部客家通識課程


邱榮舉教授在台大開授的客家課程,先從國家發展所開起,課程包括「台灣客家專題研究」、「中國客家專題研究」、「台灣客家政經社發展專題」等,該所一年共有將近百位研究生,每次開設一學期,讓更多人得以涉及客家相關的討論。邱教授也於博士班成立「客家發展研究組」,作為功能性分組,錄取五個學生員額,進行客家相關研究。
 
  至於大學部的客家通識課程,邱教授將其定位在推廣性質,當時受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計畫的支持,開設兩門客家通識課程,分別為「客家與臺灣發展」、「客家與臺灣文化藝術發展」,申請了15名教學助理,採取「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方式,也結合客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作為師資,每週有不同的主題探討。課程不只有靜態的演講課,理解客家族群與他族的相同與差異,也有校外教學,至桃竹苗客家庄踏訪,理解客家建築、信仰與歷史,也針對內灣社區總體營造進行實地考察。在過程中,有許多令他驚喜的學生期末報告,例如:修課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進行的研究,像是醫學系同學研究客家醫學,僑生進行馬來西亞客語社團與台灣客家社團之比較。

   提及台大是否有開設客家學院的必要,邱教授的態度則較為保留,目前全台已有三所國立大學的客家學院及其系所,分別是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另有高雄師範大學的客家文化研究所,客家教學單位的設立,已有一定的齊全程度。但是各相關大學的客家研究單位的設置與永續發展,則是有待加強。因此,基於多方考量,教授認為與其思考建立客家學院,不如永久設置「台大客家研究中心」,推動客家研究、開授客家課程、協助客家社團等永續發展,且讓台大成為國際客家與多元文化交流的重鎮。


小結


   對邱榮舉教授而言,臺灣政治改造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同時構築他的生命思想史。政治受難者第二代的身份,讓他不斷去挖掘己身家族生命史,推行轉型正義工作,為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進行平反工作,其中又因為其父親的經歷及己身族群身份,主要聚焦在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總體研究,及較特殊重大政治案件之探討,例如: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戰後台灣校園政治案件、客家族群的政治案件等。

   邱教授因為修習政治學,也試圖將自己對於族群與文化的認知,融入在社會科學中,對他而言,客家同時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份,也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從國族到族群的議題往往有連動性,值得持續被廣為傳遞與研究,「臺灣主體性」與「客家主體性」應兼顧,推動客家族群發展的雙主軸論,同時強化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客家意識與客家認同。

   邱教授這樣描述他的歷程的,「長期在外面打仗,回頭才發現客家在台大的匱乏。」因而他協助成立台大國際客家學會、台大客家研究中心,並推動客家在台大的碩士班、博士班與大學部通識的課程建置。

   台灣客家運動何去何從?台大的族群意識為何?台灣的多元族群文化將如何被看見?邱教授期許台大應該是一個客家文化研究重鎮,連結台灣各個相關學校或文史工作者與團體,集結成國內外交流的平台,從客家學術文化到各國不同族群,透過傳統與創新,使台灣客家文化永續發展。「台灣客家人就是台灣人」,邱教授也期許客家能和其他族群攜手,共同走向世界。
與邱榮舉教授的合照
與邱榮舉教授的合照


———————————————————————————————————————————————
[1]中壢事件,發生在1977年桃園縣長選舉。中國國民黨作票,導致憤怒的群眾包圍警察局、並有警方發射催淚瓦斯、開槍的行為,此事件被認為是台灣街頭運動的起源、台灣人民第一次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
 
[2]義民中學案,發生於1951年桃園中壢的義民中學,官方名稱為「臺灣省工委會中壢支部姚錦等叛亂案」,為戰後臺灣十大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一,且是著名的校園政治案件。
 
[3]基隆中學案,又名「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為1949~1950年的白色恐怖案件,籌組讀書會、建立基層組織、辦《光明報》。鍾浩東校長為台灣南部六堆客家人。
 
[4]胡海基為台灣苗栗客家菁英,日治時期加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1950年涉入臺灣省工委會臺中武裝工作委員會案,親友也多有受牽連,因此引發他於苗栗縣頭屋鄉私人捐獻建置「民主英烈公園」,紀念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
 
[5]此九位共同創辦人為:邱榮舉、胡鴻仁、梁景峰、戴興明、魏廷昱、黃安滄、林一雄、鍾春蘭、陳文和,皆為台灣客家青年。
 
[6]許信良在1977年參選桃園縣縣長時,發生中壢事件,在重新開票後當選,遭中國國民黨開除黨籍。之後他參加黨外運動,後來被迫流亡美國,美麗島事件後滯留美國,偷渡回台、以叛亂罪起訴、獲特赦出獄後,當選民主進步黨主席。
 
 
參考文獻

邱榮舉(2015),義民中學案與客家受難,重生與愛2:桃園市人權歷史口述文集 第二冊。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頁99-122。

陳婕如(2018),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取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106NCU05774011%22.&searchmode=basic。
 
陳婕如,2018,〈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