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國際生專題──住宿

───────────────────────────────────────────────────────────
(23:30,在BOT宿舍單人房裡,挑燈苦讀)
「肚子餓了,要吃便利商店的微波便當?還是煮一包速食濃湯?唉,如果能自己炒點家鄉菜,邀鄰居一起分享就好了。」
───────────────────────────────────────────────────────────
住宿分配

  住宿事務組竇松林組長表示,校方保障國際生的住宿權,並予之選填住宿形態。大多國際生選擇BOT的單人房型,或與國際生同住,以擁有較多個人空間,並避免風俗差異產生的摩擦。為使更多本地生能住於校內宿舍,若無另外要求,校方亦會直接如此安排。若他們期待更多體驗與交流,要求與本地生同房,校方便會在徵求本地生同意後,讓雙方成為室友。少數經濟較困難,負擔不起BOT的國際學位生,之後亦可申請轉入校內宿舍。



房型
費用
同儕環境
於國際生中所佔比例
校內一般宿舍(校內)
四人房
最低
視何處有床位而定,然校方首重大一學生之權益,因此大一宿舍通常不開放交換生入住
約1/4
研三國青宿舍(國青)
一至二人房
居中
以交換生為主

太子BOT宿舍(BOT)
一至三人房
最高
若無特別要求,則分配單人房或外籍室友,並集中安排於特定樓層
約3/4
(表) 外籍生於台大的住宿概況

對設備之反映

  據水源BOT吳輔導員表示,大體而言,外籍生對宿舍是滿意的。但他們仍期待出現「家庭式」的格局,有遍布各樓層的小型交誼空間,以供親友聚會,並具更充足的廚房設備,能自己煮菜以節省生活開支。這些於籌備中的新宿舍[1]將可能實現,但目前竇組長很擔心將來的用火安全:「上次我到女五,聞到一股火燒味,嚇得要死,後來就發現學生把土司忘在烤麵包機裡了……」。

  最常被反映的是隔音問題,學生想聽音樂、和家鄉親友講skype,都必須戰戰兢兢。約兩年前,前任李嗣涔校長與竇組長曾為此與太子建設交涉,然礙於未有適當的施工技術,目前仍無法妥善的解決。

與規定的摩擦

  相對於交換生,學位生對台大有較高的情感認同,加上須在此長期居住,難以承擔退宿的處分,因此觸犯規定的狀況以交換生稍多,其中以噪音和吸菸問題為主。

  這些問題關乎不同的價值觀,且其實並非全以國籍區分。對於有些人,在重要的日子去夜店、晚歸繼續聊天慶祝,是很正常的交誼。而吸菸比例雖以國際生較高,本地生仍會有此需求。以水源BOT而言,目前僅有C棟停車場前一處吸菸區。吳輔導員表示,學生常是出於情緒壓力,想關起來自己一個人,而非到某個唯一且顯著的空間。然據竇組長所言,設立吸菸區後,校方對違規者的退宿處置便鮮少留情。

  此外最令外籍生困惑的,是外人留宿的禁規。在他們的文化,來訪的友人或男女朋友住一夜,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對此竇組長表示,校方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權益,也因此暫無法為不同民情「一國兩制」,使校內並存兩套住宿的行為準則。

衝突?交流?

  不論國籍為何,每個人作息和生活習慣皆不同,也都有不得不晚歸和大聲的時候。大家通常能了解這一點,而選擇包容。據吳輔導員所言,會到衝突的地步,除了長期累積下來的不滿,也常是溝通方式的不當。

  曾有本地學生因語言不通,選擇直接用力敲對方的牆壁,表達降低音量的請求。那位國際生便很受傷,覺得「你為什麼不好好留張紙條給我呢?」而另一位國際生,無法忍受樓上的腳步聲,便在其門口留了「You just walk like an elephant!」的字條,讓對方感到很受辱。

  如果能多一點熟悉,知道彼此的生活狀況,便容易多一點體諒。規劃交流活動,因而是輔導員與BOT生治會於期初期末的重要工作。生治會能從學生的需求發想活動,如異國料理工作坊、語言交換計畫、手工藝課等;實際執行時,則還須服務學習課程學生的人力支援。

  身處異鄉的國際生,常會自覺弱勢,尤其學位生因語言障礙,課業壓力極大,其實很需要本地生的幫忙。若雙方能結為好友,對雙方皆是有助益、且意義非凡的生命經驗。然而,BOT的高費用,影響大學部學生居住意願,BOT的本地生,因此以研究生佔大多數。「雖然他們也很想多和不同的人交流,但實在是沒有空啊。」輔導員表示,「加上本地生相對內向,活動中本地與國際生的比例便時常失衡。目前我們只能盡力製造這些交流的平台,並多鼓勵本地生」。

結語

  曾有學生於PTT版提出,獨棟國際生宿舍的設置,將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然而竇組長認為,當雙方於分別的建築自成生態,實已失去「國際化」的意義。衝撞是交流的必要過程,為讓衝撞產生正向的能量,除了期待外在的交流環境,我們也能自問,是否已敞開心胸,學習在忍讓與爭執間的合宜語言,並把握種種的交流機會。(文/陳亭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