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意識報039刊目錄(3/14/2011)竹北特刊

封面繪圖:黃韻玲
大學的圈地運動:瓜分竹北
主編的話 ◎社工二 董昱

關於竹北: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竹北徵收大事回顧  ◎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相關地點的照片與簡介  ◎ 台大意識報社整理         
區段徵收的創始者 ──竹北的開發   ◎ 陳冠宇(台大大陸社)      

實際走訪、深入報導
定位不明的台大竹北分部  ◎ 政治三  李芃萱、化工二  曾稚驊    
沒有結果的生醫園區   ◎  外文二 賴昱安         
不見人影的台科大竹北校區  ◎ 政治二 謝佳榮

透視大學、政府、與財團發展的原貌
設立分校,真的划算嗎   ◎  政治三 李芃萱          
將農業與整體發展還給人民  ◎  化工二  曾稚驊          

當地居民投稿:璞玉究竟是誰的玉?  ◎  謝明豪(東海里住戶,清大原子科學院院學士班學生)  


       本刊意識報是竹北特刊,我們帶著數不清的疑問,探尋台大竹北校區 的發展。
       台大為何選擇竹北?為何要選擇一個距離總區那麼遠的地方建設新校區?
       竹北校區要開什麼課?新竹縣政府與台大的關係究竟又如何?
       新聞說的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在響噹噹的名稱和口號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 告人的祕密?

       除了台大之外,我們同時也遇上了交大和台科大的「擴充計畫」;各個大學分別在
       竹北劃分自己的勢力地盤,宛如歐洲列強切割非洲一樣,使得原本的客家農村景觀,
       變成一格格的大學「殖民地」。

       意識報竹北特刊,揭開大學瓜分竹北的殘酷面紗。


主編的話

◎社工二 董昱

   「竹北設校,台大校長:我們真的來了」、「台大竹北校區,碩士班3月招生」、「台大、台科大設校,竹縣府下通牒」……,斗大的新聞標題揭示著台灣大學在竹北設立分校的企圖與曖昧。從公元2000年,教育部通過台大竹北校區的計畫開始,一種令人期待、又充滿遠景的發展計畫就此展開:校方積極規劃竹北校地的利用;建商在其附近興建美輪美奐的高樓大廈,各式各樣的飲食餐飲店林立在周圍的街道上;人們以「台大」為附近的建築命名,如:台大映像、台大橋……等。一切都是那麼的光鮮亮麗,笑容堆滿在人們的臉上,照片布滿了媒體的版面。

   同樣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作為愛台十二建設的「生醫園區」;在計畫中,生醫園區將配合園區發展,推動臨床、學術及產業整合平台,組成國家級生物醫學研究中心。

   就在竹北校區不到五公里的地方,隔著高鐵站旁邊的大馬路,有一群人用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著;同樣是倚靠土地生活的人,竹北的農民駕著耕耘機在田間馳騁,彎著腰細心呵護一粒粒的稻穗。

   位於頭前溪的北岸,竹北從清領時代開始就一直是新竹縣市的重要穀倉,數千甲的農地依賴著頭前溪的灌溉,生產品質優良的稻米。一直到了近十五年,隨著新竹市科學園區的發展,縣政府開始一連串的土地開發政策,大面積的徵收農地、重劃道路、興建住宅、開發商業區,使得竹北呈現新的都市樣貌,同時吸引了許多土地投資客,熱錢開始流入,土地價格開始上漲;而原本居住於此的農民,則被迫遷移到竹北的東部,另覓其他農地耕作。

   實際來到現場,我們發現這裡是一個由兩個世界構成的竹北。一邊正計畫著新的建築,另一邊盤算著下一年的稻米收成;一邊拓著更寬的道路,另一邊孩童在田埂上騎著腳踏車。在竹北的「兩個世界」的其中一邊,許多的大學煩惱著不夠用的資金、企業的捐款、硬體教室的興建、學生的招攬……,一張張標準又完美的藍圖背後,乘載的是一種「發展」的邏輯。由於「競爭力」的需要,各個大學開始在竹北劃分一塊塊的土地,不管是明爭還是暗鬥,大學、財團、以及政府無時無刻的進行角力;台大,不例外地也參與在竹北的「圈地計畫」之中。

   本期意識報是竹北特刊,我們帶著數不盡的疑問探尋台大竹北校區的發展。台大為何選擇竹北?為何要選擇一個距離總區那麼遠的地方建設新校區?竹北校區要開什麼課?新竹縣政府與台大的關係究竟又如何?

   除了台大之外,我們也碰上了竹北新的開發計畫──「知識經濟旗艦園區」。這是一個由縣府委託交大的開發計畫,預計徵收450多公頃(約三個台大總區)的土地,建造新的生物科技園區;然而,在響噹噹的名稱和口號背後,其實隱藏著大學與土地炒作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意識報透過台大校內行政人員的採訪、以及竹北當地的田野調查,我們才逐漸明白,大學校區如何參與土地炒作的過程,而政府、財團勢力又是如何強硬地取得土地。意識報竹北特刊,揭開大學瓜分竹北的殘酷面紗。
















竹北徵收大事回顧

紀事年表
  • 1986年1月 「縣治一期」計畫區段徵收計畫開始
  • 1996年6月
    • 「縣治二期」計畫區段徵收計畫開始
  • 1982年7月
    • 新竹縣政府自新竹市遷至竹北(原因為原新竹市與香山鄉合併,並升格為省轄市);躍升為新竹地區第二大都會區。
  • 2000年5月
    • 教育部通過台灣大學竹北分部的申設案。
    • 新竹縣捐贈74億土地款給台大。
  • 2001年1月
    • 計畫配合高鐵,新竹縣政府在竹北、竹東、芎林一帶推出「璞玉計畫」,後改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由交通大學主導。
  • 2001年5月
    • 台大與「三院兩校聯盟」,各提出竹北生醫園區的規劃案給經建會。
  • 2001年6 月
    •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經行政院於90年6月1日核定為國家重大建設。
  • 2002年8月
    • 即將合併的台科大、師大會見縣長,強調竹北建校經費已有眉目,只要土地撥用就可以開工。
  • 2002年10月
    • 台大副校長吳靜雄會見縣長,協商加速竹北分校設置事宜。
    • 台大竹北校區所需土地獲得解套,縣都委會通過十八公頃校地,合併已有之二十二公頃校地共四十公頃。
  • 2003年2月
    • 行政院經建會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生醫園區計畫草案,報請行政院長游錫堃核定後,三月啟動,預計民國九十五年八月開始營運。
  • 2003年4月
    • 經建會通過生醫園區案,確定由台大主導籌備工作。預計2006/8開始營運
  • 2005年9月
  • 台大與六家民間企業(漢鼎亞太公司、台灣人壽保險、建邦顧問、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台灣工銀與世正開發),合資成立新竹生醫園區民間開發公司
  • 2006年2月
  • 台大總務長率台大竹北分部設校規劃團隊到竹北。
  • 2006年6月
  • 新竹縣都市設計委員會通過生醫園區興建工程都市審議案。
  • 2006年8月
  • 國科會收回台大生醫園區主導權,由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接手
  • 2007年6月
  • 台大校長率五學院各系所教授共26人和竹縣政府簽訂「國立台灣大學竹北分部建設發展合作協議書」。
  • 2007年7月
  • 竹北台科大西區道路動土。
  • 2007年12月
  • 「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計畫 (璞玉計畫)」內政部區域委員大會原則通過,待交大取得教育部之籌設竹北校區許可,函報內政部核定後,即可依都市更新相關法令新訂都市計畫。
  • 2008 年3月
  •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正式啟用。
  • 新竹縣長鄭永金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陳希舜簽訂「台科大竹北分部合作協議書」;台科大西區縣政九路接著舉辦通車剪綵典禮。
  • 2008 年7月
  • 生物醫學園區之醫學中心被列入行政院「愛台十二項建設」之一。
  • 台大竹北校區通過環評。
  • 2008 年11月
  • 台大竹北校區開課典禮在台大籌備處舉行,國家發展研究所「客家研究碩博士班」開始上課。
  • 生醫園區開辦招商說明會。
  • 2009 年5月
  • 台大分部首棟產學合作研發大樓動土。
  • 2011年1月
  • 新竹縣政府3日上午舉辦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竹北校區推動小組會議

竹北相關地點照片與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竹北分部
台大竹北校區位於竹北市,鄰近中山高,東南邊是新竹高鐵站,西北則為竹北車站。

以台大學區為號召,周圍盡是發展迅速的新興公寓。房地產業者亦紛紛以校園為名推出新興住宅 (如:台大映像、科大湛、科大頌等) 。筆直的道路,冷峻的高樓,往返的車流在一般人眼中很尋常,你也可能毫不質疑這裡發展多麼迅速──一如往常城市的開發。(1)


台大校區的地原先乃農田,校區內刻意保留著一條原本農地的蜿蜒S型柏油路,路面高低不平,左右兩側是荒草漫地,灌木零稀,還有拆完的房子的殘骸。(2)





校區裡唯一的一棟建築物──碧禎館,機具空轉,完工在即。這座空蕩蕩的建物,沒有使用者,閒置一旁,未來發展無人知曉。相較周圍發展迅速的房仲業,竹北校區更讓人質疑
校方心態為何?(3)


緊鄰校區的新竹縣運動場,預計提供校方學生使用,但隨著竹北校區計畫延宕,運動場的功能也相當讓人質疑。(4)




在碧禎館外圍,還有為工程搭建的臨時小木屋。(5)



這是竹北校區為土木系教授實驗研究用的一條平坦的柏油路。(6)


國際綠能智慧園區和台大竹北校區以勝利七街一段為分隔,原先也規劃落於校區一塊,但新竹系政府不滿意校方對於當地消極遲緩的開發,故而回收這塊荒地。(7)



校區外圍的這片綠地約花了一千三百萬元,同時也得定期維護。(8)

台大橋和房仲業者手法如出一轍,怕別人不知竹北有塊台大校區,橋名也需有提醒的功能。(9)




興建中的生醫園區大樓,周圍空曠程度與碧禎館不相上下,可說兩者互為翻版。(10)


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也稱為璞玉計畫,靠近高鐵站,利用土地徵收、農地轉建地為財團與政府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而一的農田、田埂小路則理所當然成為政商權力中的犧牲者嗎?(11)



區段徵收的創始者:竹北的開發

◎陳冠宇(台大大陸社)


竹北印象

騎車經過竹北,重劃區內寬敞卻不平坦的道路,剛完工新的建案緊連著砂石車來回進出的建地,和一旁刻意保留的客家傳統建築與伯公廟。從台北來的各種分店,來自資本家的敏銳嗅覺。尚未進駐的分部校舍,卻急忙掛上招牌昭告天下,想要向誰宣示什麼?上班時間,經國大橋上目的一致的車潮。每天只有幾班莒光號停靠的竹北火車站,無法回應月台上擁擠的人潮,市場敏感度遲鈍的台鐵,正好向觀察者呈現這座城市變化之快速。

竹北概述

竹北市是位於頭前溪、鳳山溪下游的沖積平原,是新竹平原的一部份。地形狹長,呈現西北-東南向走向。本市北至鳳山溪與新豐、湖口鄉彼鄰;南以頭前溪與新竹市一水相隔,是新竹平原的一部份。但因為地理阻隔的關係,與新竹市的發展並不同步。在縣政府將縣治設於此前,竹北鄉只是一個人口少,以農業為主的純樸鄉鎮。在人口數量、市街的規模都不及位於河階台地上的竹東鎮。

竹北的族群分佈大致上由西到東大致是靠海的泉州人、內陸的漳州人和更內陸的客家人,整體而言客家人佔多數。此外在新社里原本還有從新竹市舊社遷來的道卡斯族竹塹社平埔族原住民,目前多數已經「客家化」,部分族人遷往竹東、新埔。近20年來,舊有的族群地域受到大量外來移民的遷入已經逐漸消弭。

竹北發展的背景因素

農業鄉鎮竹北邁入工商業都市有兩大背景因素,分別是:1980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1982年新竹市與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而後縣市分治,1988年,新竹縣政府遷址至竹北,並依法將「竹北鄉」改制為「竹北市」。園區在新竹設立之後,規模持續擴大,不斷有新的廠商進駐,新建的廠房一棟一棟矗立在新竹市郊的山坡地上,園區的土地也一再地擴張,一批又一批的就業人口湧入這個原本人口只有數十萬人的小平原。根據科學園區管理局的統計,科區本身創造了十二萬勞動人口,並帶來大量住屋需求。這時候老舊狹小的新竹市區無法容納的人口就開始向周圍的市郊的南寮、香山和鄰近的竹東、寶山、竹北、竹南等地擴散。和園區只有一水之隔的竹北,因為都市重劃區釋出大量住商空間,因此吸收了新竹市大量外溢的人口。

竹北的都市計畫發展

「竹北都市計畫」於 1972 年公布施行,是竹北的第一期都市計畫區,範圍大約是竹北、竹仁、竹義、泰和、新社、新國六里,橫貫竹北的118號縣道和台一線、縱貫鐵路得皆經過本區。竹北火車站、竹北市公所和市民代表大會都位於這個區塊,這也是在地人普遍認知的竹北老商圈。

在縣市分家、縣治搬遷之後,竹北的第二期都市計畫「竹北(斗崙地區)都市計畫區」公布施行,地點緊鄰舊竹北都市計畫區的東南邊,範圍大約是北崙、新崙、十興、鹿場、中興等諸里,又因為財政問題將這次的都市計畫分二階段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及區段徵收。這也就是當地人習慣稱呼的縣治一期和縣治二期。縣治第一期計畫位於西側的縣治區,面積119公頃,1990年完成配地。縣治第二期計畫位於竹北體育公園及文化中心附近地區,面積324公頃,2002年完成配地。其中臺大竹北校區、臺科大竹北校區即位於縣治二期。

這次的都市重劃是台灣最早採用區段徵收方式開發的都市計畫區。簡單來說,區段徵收就是政府利用變更土地使用項目(例如:農地轉建地)所產生的價值,向地主取得土地的方式。地主以大面積的農地交給政府重劃,政府在原有的土地上劃設道路、公共設施、文教醫療、產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等等用地。土地使用項目變更後,原本只能蓋農舍的農地變成可以蓋商辦大樓的商業用地或蓋公寓的住宅用地,價值增加了。政府再按照一定比例由地主領回權值相等、但面積較小的住宅用地或商業用地。剩餘的土地由政府公開標售。這個過程中,地主的土地面積變小了,但是單位價值增加了。不過土地面積原本較小的地主,可能在徵收後換來的土地不足以建造房屋,於是被迫賣地給開發商。

政府則不用花費半毛錢向地主購買土地,就可以輕而易舉取得大量工商、住宅用地。並且因為原本農地不用繳稅,重劃後的土地為地方政府創造出大量地方稅收。由於台灣的資源分配嚴重向中央傾斜,在財政困窘的情況下,無本生意的土地開發成為地方政府創造建設的靈丹妙藥,也成為地方政治人物繁榮地方、發達農村的政績。此後,新竹縣政府還成為其他縣市爭相學習的典範,各地政府紛紛組團到新竹考察,並將竹北經驗在台灣各地移植、複製。

1996 年高鐵開始興建,高鐵新竹站選定在竹北六家地區,也就是縣治二期的東南側。配合高鐵場站興建,當時的省政府擬定「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計畫」,並於 1999年實施,總面積309公頃,範圍涵蓋中興里的大部分和東平、隘口、東海的部分。除了車站外,還規劃有住宅區、商業區和產業專用區等。鄰近高鐵站的產業區設立以台大醫學院竹北分院醫學中心為核心的「生物醫學園區」。

2007 有兩項指標性的交通建設完成促使竹北市的發展到達另一個頂點,分別:台灣高鐵通車營運和連接園區和竹北的「經國大橋」通車。竹北的人口社會增加率由 2001年的1.8%,逐步成長到2006年的5.41%達最高峰,2007年雖然下滑至4.08%,仍是全台最高。當時總人口僅僅十萬人的竹北市,單單 06、07兩年人口就增加了一萬四千人。

之後的發展就是本期意識報所要探討的「璞玉計畫」,範圍就是高鐵特區以東的隘口、東海兩里。至東海里已經是竹北市的東界,再往東就是芎林鄉了。

竹北興起反思

台灣的房地產在2008年之前經過了黑暗十年,這段期間卻有一個地方房價持續上揚;當全台灣的小學因少子化都面臨減班,甚至廢校問題時,卻有一個地方因為新設的學校仍然無法負荷學生的數量,而積極籌設新校,這就是竹北市。

竹北的發展大致上從西向東逐步擴張的過程,除了第一期的老市街以外,其他的地方在筆者小時候都是一片阡陌縱橫。或許也是地理上的必然,當新竹市已經發展大致飽和,新竹平原上唯一有發展潛力大概就只剩竹北這一塊,所以就算沒有竹科的設立,竹北早晚也會緊接的新竹市被開發,只不過開發的過程遠不如現在的迅速而已。(另一個時空相似的參照是嘉義的太保市。)

十年一個城市,竹北市是典型的新興城市,也是近二十年來台灣產業轉型最直接的受惠地區。台灣在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的轉型過程中,產生大量結構性失業。但是竹北卻因為吸收竹科的勞動人口,和其附帶的生活需求創造本地服務業的高度成長,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轉型過程所帶來的衝擊。也有不少地主多為繼承世代田產農民,因為房價上漲,而成為暴發戶。

但世代傳承的人地關係、宗族凝聚、人情網路和宗教生活因發展所造成的逐步崩解,不能因為物質的富裕而被無條件地稱頌。大量新移民和原居民之間陌生又緊張的生活關係,也不是繁榮的市街所能掩蓋。我們也不能忽略縣政府開發竹北市是建立在對其他鄉鎮的資源排擠之上的。

我們回顧、敘述竹北的發展過程時,我們所持的時常是典型的「外地觀點」,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園區觀點」,竹北的發展總是被放在一個附屬於園區的發展脈絡下被談及,這樣的觀點需要被在地經驗加以檢驗(雖然也有不少在地人不自覺地操作同樣的發展論述,而這就是另一種形式後殖民吧!)。但這或許是我們談生醫園區、璞玉計畫和竹北校區的前提下,所必然依循的敘事架構吧!

定位不明台大的竹北分部

李芃萱(政治三)曾稚驊(化工二)

  目前臺大竹北分部的首棟建築已經落成,預計在三月開始工工所在學專班的招生,並在今年九月開班;看似整個竹北分部的計畫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然而在整個校區的規劃、決策過程中,包括校內行政單位、教授、學生與校外的政府、人民等有關的行動者,對於竹北分部的地位卻是不明確、甚至不盡相同的。

校方:有夢最美,經費不足

目前校方設置一竹北分部籌畫小組,負責人為包宗和副校長。早在民國八十四年,當時任職的新竹縣范振宗縣長,便和臺大洽談有關於合作開發的計劃;而此開發案也於民國八十九年通過教育部審核,並協議撥予臺大共40公頃的土地。
40公頃的土地有多大?參考學校網頁上所述,校總區的土地共計約108.5公頃,意即竹北分部的40公頃約為校總區近四成的面積。現有的開發是藥學系許照惠校友捐款興建的碧禎館,也有其他企業承諾將捐贈大樓。另外,科管局曾委託臺大開發鄰近的新竹生醫園區,竹北分部的規劃也因此暫停,併入生醫園區的開發規劃;但因後來合作計畫中止,因此竹北分部的開發計畫等於是重新開始。
校方對竹北分部的定位,大致為生醫與電子兩大領域。包副校長指出,竹北校區的開發困境最主要來自經費,由於學校的經費大多用於「前進百大」等等計畫,因此經費相當短缺;在規劃上相當依賴於捐贈或是產學合作的收益,所以竹北分部也將走向一個可自給自足,甚至創造收益的產業技術研究基地,而非以教學服務為主,因此申請進駐的教授在申請時的研究規模要求相當高。而捐款的部分,基本上是以捐贈大樓為優先;但捐贈者有時會有特定的要求,甚至是指定要蓋在特定校區,此時學校也大多都會尊重企業主的決定,因此要如何讓企業主願意捐款建樓於距校總區遙遠的竹北分部,也是校方面臨的挑戰之一。另外竹縣府希望臺大能在竹北分部建立客家學院,但包宗和副校長認為,此計畫基本上不甚可行。
政府:曾經的夢,現實收入
新竹縣政府長期主導了竹北市的開發,而臺大的開發案則是在竹縣府的縣治二期重劃案期間提出,從民國八十四年范振宗縣長直至目前任職的邱鏡淳縣長上任之前,與臺大的合作皆堪稱順利。而進入邱鏡淳縣長任期後,政府多次與臺大校方發生摩擦,也數度透過媒體向臺大校方施壓,最後與臺大協議有條件地收回原北校區的13公頃土地,前提是新竹縣政府進行當地開發前須經過臺大的同意。而在多次與副校長及校長的會面後,目前竹縣府與校方的關係已好轉。
由竹縣府收回的北校區開發主導權仍是臺大所有,目前將規劃為綠能園區(雖然有傳言認為其實就是公園)。包宗和副校長認為,竹縣府與校方的關係應為合作而不是對立,如此才有可能建立雙贏、甚至是與贊助的企業共同建立三贏的局面。但對竹縣府而言,臺大竹北分部的計劃從一個未來的希望,逐漸因為遲遲不開發的動作而成為燙手山芋,顯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竹北分部無論是否還能讓人懷有希望,目前看來,縣府的確是能從此徵收過程獲得可觀的收入。
教授:後知後覺
在大約2008年、碧禎館即將落成的時候,十一個學院都接到了校發會的開會通知,得知竹北分部即將開放研究單位進駐的消息;在排除掉沒有研究需求的教授之後,便開始調查有意願的各教授研究計畫所需的硬體需求,包括面積、水電、特殊排水排氣設施等等。

然而,在兩年多的開會過程當中,他們才漸漸知道,原來到竹北去做研究,和到水源校區去租研究室一樣,都是需要租金與管理費用的,甚至在研究規模上,還有頗高的限制門檻(註一)。周家蓓教授表示,一個研究計畫要做到五百萬的規模不太容易,而且在有(到竹北做研究)需求的教授又可以分成和公部門或者私人企業合作進行研究。對於和企業進行產學合作的計劃而言,總經費達到五百萬或許不難;但就周教授個人經驗而言,進行公部門的研究計劃很難達到五百萬的標準,而管理費要達到20%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這個簽約上的門檻限制,使得不少教授對此失去興趣,寧可棄高租金、高交通成本的竹北分部,在原本系上和其他實驗室擠一擠、湊合度日;截至目前為止仍有參與計畫的教授,僅有電資學院的陳良基教授,以及工學院的周家蓓、張陸滿教授。
當地居民:臺大不守信用
  在臺大竹北分部所在的十興里徐鼎昌里長提到,在十年前縣政府剛把土地劃給臺大時,里民對於重劃樂觀其成,也很期待臺大可以帶動四周的發展;在竹北分部周遭,不少大樓也是為了要供應學生住宿。居民很希望可以有學生到竹北分部,就算是研究生也好,因為只要有人來,房價就可以提高。
 然而過了十年,臺大除了建了一棟大樓之外毫無動靜,讓不少居民感到很失望,認為臺大沒有遵守當初的信用。而在鄰近的東海里,土地尚未被徵收、或是即將被徵收的居民們,則將臺大的經驗視為前車之鑑,用更審慎的態度去面對交大在當地的開發計畫。
學生:大多不知情
如果老師與校方行政部門之間,對竹北分部的認知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的差異的話,學生對竹北的認知可說是更嚴重的資訊不對等。隨機訪問了幾位學生,幾乎可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一般的學生不是幾乎不清楚竹北分部,不然就是完全不知道。
由於竹北分部與臺大的一般生活關係相當疏遠,新聞與校內訊息中又很少包含竹北分部的相關資訊,因此大多不會特別關心的學生會對竹北分部幾乎毫無認知也是難免的事情。
   同樣是針對竹北校區,五個面向卻可以產生五種不同的想像,就如同瞎子摸象般,黑暗中摸索找尋那屬於自己的蛛絲馬跡,也許有些人摸到的多,有些人少,彼此間也因此產生了認知上的落差。但越是複雜多元的定位,亦即代表狀況越是混沌不明,而當竹北校區的真實面紗揭開後,又將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註一:根據《竹北分部碧禎館產學合作空間申請所提的研究計畫》第四條,申請人所提產學合作計畫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全校性研究中心對外爭取之年度總經費千萬元以上;
二、生醫、科技類研究計畫,年度總經費五百萬元以上,且年度管理費一百萬元以上;
三、人文社會類研究計畫,年度總經費二百萬元以上,且年度管理費四十萬元以上。

沒有結果的生醫園區

◎外文二 賴昱安
現況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簡稱「生醫園區」,總面達積38.1公頃,座落在新竹縣高鐵車站特區,鄰近北二高、台鐵竹北站,位於台大竹北校區東側,最早是和竹北校區一同規畫。這項與醫學相關的開發案從民國92年開始規劃,政策規劃、團隊和定位一再變更,八年轉眼過去,而今年,空蕩蕩的園區哩,硬體設備還是只有建物一棟。政府一再喊出時間表──目前預計在民國102年前趕工完成的計劃如下:生醫產業廠房興建、臨床醫學中心、生醫研究中心、醫材產品研發與試驗中心等,而其中新竹生醫園區醫學中心設置為國家級的醫院。

發展

生醫園區的土地來自於高鐵特區的素地 (不含建物的土地,已非農地) 。生醫園區自民國92年開始運作規劃,一開始由台大團隊協助,其中領導團隊的台大醫院許世明教授原先以「生技產業」為導向,建立國家級的生醫園區。許教授亦指出應當利用台灣自身電子業 (光電、晶片、材料) 的優勢,整合基礎醫療與學術研究,發展醫療器材,如:生物晶片、生技資訊等。然而,這項耗資三百億元的案子經歷兩年多的企劃、開會,到頭來是空轉三年回到原點,背後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到了民國95年科管局終止委託,台大團隊退出,生醫園區轉移自國科會重新規劃,期許在民國97年 (三年前) 完成開發計畫。
總統馬英九上台後,將已延宕多年的生醫園區列為「愛台十二大建設」。一開始,中央與地方政府面對開發生醫園區的態度並不一致。國科會將生醫園區交由衛生署,期盼可以建立防疫中心,另外借交通之便推動觀光,發展國際醫療中心,並用BOT方式來興建營運,以節約國家公帑 (資料來源:新竹縣衛生局) 。此舉引發新竹當地居民的不滿,而新竹縣地方政府則表示希望可以設置醫學中心、發展急、重症醫療。新竹縣長邱鏡淳表示,竹竹苗乃至南桃園共約200萬鄉親,遇到親友有急重症狀況,都只能遠送林口長庚、台北台大或榮總醫院,沒有大型完善的醫院,苦不堪言。民國98年4月,行政院長吳敦義立即將政策喊卡,以「地方鄉親」意見為要──目前的新竹生醫園區,將會有國家級的醫學中心,規劃有500個一般病床、228個特殊病床,為地方醫療紓困,並在102年前完工。
短評
在這八年中,政府對於生醫園區的規劃反反覆覆。先是以醫療器材為主台大團隊的「生技產業」,而後有衛生署的防疫中心規劃,甚至是國際觀光醫療醫院,再來是為選票考量而設的醫學中心。經過了八年耗費人力與財力,生醫園區的定位已然走調,每換一批人馬,政策隨即變位,只要在關鍵時刻把握選票、掌握人心即可,對於生技產業研究的重視 (「研究」、「發展」、「應用」三者的結合) 、時機掌握卻嚴重不足。換言之,反覆的政策只暴露出政府的短視。生醫園區,始終有近年的承諾,但沒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