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意識報045刊目錄(16/10/2011)竹北特刊II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幻想:專訪東海國小林老師

◎化工三 曾稚驊 外文五 劉時君 北教大 陳廷豪


        璞玉計畫從2000年宣布開始,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由於地方對於計畫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分歧,計畫至今仍未落實;即使計劃不斷的拖延,龐大的開發利益仍然讓當地的農地喊價至一坪七萬多元。隨著土地的價格水漲船高,開發的呼聲也就越來越大。

       當地居民面對這項龐大的開發案的觀感可以普遍分為兩派:以璞玉計畫促進會為首的「贊成徵收派」與以璞玉計畫自救會為首的「反對徵收派」。這場辯論不只是相 互不認識的觀眾之間的意見發表與切磋,而是真實地在切割當地居民的感情,並隨著時間越拖越久而切得越深。

       在此,我們訪問了於東海國小任教的林伯殷老師。林老師從小就在竹北東海成長,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敏銳的觀察;懷著對故鄉的濃厚情感,林老師試圖從「贊成」與「反對」的切割中,找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



感情?錢?天平的二端
      
      竹北當地的居住者多數為客家人,過去居民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在祭祀與宗教上,從當地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與定期的祭典時各家奔相走告並出席參與的盛況,便可略知端倪。但是這種感情上的聯繫,在近年來土地不斷徵收開發之下,慢慢的變了樣。

「在地的土地糾紛實在很多,就拿電線桿上的廣告來說就好,別的地方會有尋人啟事和宗教信仰的條子,但是在竹北這邊,更多的是會看到電線桿會貼上販賣土地或不動產公司的廣告,而且非常多。另外,我甚至看過有人在電線桿上公開地在詛咒他的兄弟啊。」林老師口氣透露著些許的感慨:「一點也不誇張,這是真實在當地發生 的事情。當一定要被徵收時就會面臨到財產分家的問題,初期一坪地可能是幾千元,後來經過炒作後,現在一坪可以賣到7萬元。在這樣龐大的利益之下,我們的情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這 裡就是我從小來玩的地方,當然是希望她保留原有的景觀。」林老師用這一句話,明白地說出他的心聲。「為什麼凡事要用經濟效益、金錢來做計算呢?農地這樣留 了下來,不但風景宜人,且這樣的生活方式對我們健康來說也比較好吧?而且,我們東海里這邊當地有非常多的客家文化,也有許多的民間伯公信仰,若不再多替台 灣保存一些人文素養,之後我們台灣人見面就只剩下比誰的錢多了。」誠如林老師所說,土地是人們居住之處,如何使用土地,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但是透過居住與生活,土地更是讓居住其上的人們,不論血緣是否親近、年紀是否相仿,彼此之間關係聯繫的最重要根基,而這絕對是無法用錢去評估、去彌補的。


盲目的發展邏輯

       許多支持璞玉計畫的人高舉開發的旗幟吶喊:「都市發展計畫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增加當地工作機會。土地徵收利用是一種社會進步必然發展的趨勢。台灣的經濟要起飛,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務農社會。」

             「工業」發展被視為是璞玉計畫的目的。這些論述都指向農業是「落後的」、難以維生的。但事實上,如璞玉計畫這樣的工業發展,是人民所需要的嗎?在交通大學與新竹縣政府介紹璞玉計畫的網頁中,皆有提到璞玉計畫將與IC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如半導體、影像顯示......等「兩兆雙星」計畫相關連;但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國際大型公司多委外代工,因此台積電等台灣的大型公司雖然訂單充足,但幾乎都為代工,而代工早已被指出相較於技術專業與品牌形象,是個利潤最為短缺 的分工。

        並且,代工的產業結構關係帶來的只是短視近利的經濟,委外國與代工國之間,各自需承擔的風險是不平等的。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在製程上從製作晶圓所需 的砷、鎵等致癌的過渡金屬,或是清洗、蝕刻時需要的鹽酸、硫酸、硝酸或氨水等強酸或刺激性物質,或其他使用作清洗的有機溶劑,與其他如砷化氫、磷化氫等毒性特殊的廢氣等,姑且不論廢棄物與毒性物質的回收流程設計,光是以近年來桃竹苗地區十大死因中,肺、肝癌幾乎都高占一二名,便可對於這些汙染的嚴重性略知 一二;另外這些產業對於水與電的需求都相當龐大,反思政府單位言猶在耳的節能減碳政策,彷彿就像是一場笑話。

       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耕地過於破碎,使得農產品無法與外國進口的糧食競爭,因此不適合農業發展;還有些人認為,稻作農業由於灌溉的需要,浪費了許多珍貴的水 資源。因此,在水與土地方面,工業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更有效率;因此,我們不需要浪費資源的農業,需要技術密集的工業;因此,最好我們還需要大學來幫 助我們研發工業的技術;因此,我們可以擺脫貧窮,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璞玉計畫勢必要執行。

       與其說人們期待的是發展,不如說人們是對工業化有很高的期待。事實上,上述這些都是今天台灣農業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為什麼人們不是選擇改革農業,而是選 擇將農業完完全全的拋棄呢?農業難道不可以「技術密集」,而成為土地利用的專業嗎?為什麼不質疑工業可能帶來的汙染,而是將焦點集中在農業的利潤不足?改 革農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難道真的比剷平稻田去豎起工廠來得高嗎?

       「這是自信的問題」,林老師快速地說:「例如今天班上有五十個人,其中四十九個同學去留學了,你沒有去留學,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就盲目地去和他們一樣去留學嗎?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我要去留學呢?會說這個是趨勢、潮流的,其實自己心裡就設限了,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真相!」


為什麼他們反對璞玉計畫

    璞玉計畫挑戰的是人們對於農業的認同感;根本來說,食物作為農產品的本質,這項事實在市場場域的交換關係之中不斷的被忽略。人們之所以嚮往工業,是因為工 業商品帶來許多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衡量是靠貨幣、是數字,是那些在現實中無法讓人「吃飽」的幻象。工業商品之所以能讓人感到飽足,是因為它所交換而來 的金錢,有辦法讓我們購買到食物。

        但是,一旦交換的網絡無法形成,任何工業商品也就無法餵飽今天的人群。隨著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價格不斷上漲,「交換」這項動作的成本也不斷在提高;再加上, 台灣在工業上仍處在「代工」的分工流程之中,交換更是其中的利潤來源。難道,我們真的只為了彌補交換本身的成本,而犧牲農地來生產更多工業商品嗎?如果我們貿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吃到豐盛又精緻的食物,為什麼還要犧牲那些食物的來源──農地呢?

        當人們用金錢購買其他國家的食物時,卻仍以為這些食物這是自己生產的。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約為32%,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吃到的食物中,有32%是「生 於台灣又長於台灣」的,有其他68%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生產的農產品。只要來自於外國的食物越多,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同樣的,如果交易的成本高到人們實在 無法進行交易了,那麼,誰來補足這個將近七成的食物短缺漏洞?

        為什麼反對璞玉計畫?因為土地的價值不是在於炒作出來的誇張價格,而是其所乘載的種植、培養的功能;土地的意義在於生產食物本身。更不論那些農民在農業勞 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抑或乘載於農村中的文化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所帶來的優良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孩童的童年回憶……等。

         台灣的農業固然仍面對許多挑戰,但是不代表沒有解決的方法。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和組織開始投入相關的工作,例如:培育更優良的品種、研發更有效的耕作技術、 生產環境友善的食物、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這些都不失為改良傳統農業的方式,有許多都已經開始實施並頗具成效。對於竹北而言,問題不是改善農村的具體方法是否存在,而在於「選擇哪些方法?」、「如何執行?誰來執行?」。而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已經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時,讓我們再回頭想想那將農地全部徵收,作為產業、商業用地的璞玉計畫,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後記

    在訪談後的一陣子,開始了全國各鄉鎮的地區稻米競賽,東海里即拿下了竹北區的第一名。再次令人感受到,在工業發展與農業改革之間,無限的複雜情緒。

一些璞玉計畫的小夢想 ──為什麼他們支持璞玉計畫

化工三 曾稚驊


竹北璞玉計畫,全名「台灣知識旗艦園區」, 關係到竹北東海里、隘口里、十興里、芎林等行政區,而目前該處農地超過300公頃,預估年產360萬斤米,政府透過區段徵收,將會造成三千多戶搬遷,因此 也造成部分當地民眾反彈,無論是該計畫對於當地的農業的破壞、土地徵收條例的不公平、土地與家園等變遷對於文化的影響等等;但對於支持璞玉計畫的人,包括 新竹縣政府、璞玉促進會、交通大學等,也有許多支持的理由。


整體規劃土地開發

竹北從清代開始便已是重要的農業地區,到了近年以來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等科技產業的發展,縣政府開始進行徵收並規劃開發,而農民被迫遷往竹北東方;可用土地漸少的情況下,在竹北東方的東海里,土地利用漸趨零碎,村落、分割複雜的小農耕地與零星的工廠,這十數年來漸漸改變當地原來以農為生的地方景觀。

在 高鐵通車後,竹北將成為進出新竹的門戶,因此對於政府而言,推動整體規劃帶動當地發展是有所必要的。竹北的開發,目前政府採取的是區段徵收的手段,對於政府而言,這是一種自償性的開發事業,是公私互蒙其利,節省政府龐大的公共設施用地徵收及公共工程建設經費支出;而就土地所有權人而言,其可享有土地價值增 長的利益;簡而言之,這是對政府、地主(尤其是大地主)非常有利的手段。而在區段徵收的實施之後,對於當地零碎的土地權劃分的管理,與重新劃分後的易於開發、高漲的地價,也是讓政府從縣治一期、二期、三期、高鐵、華興等案例,乃至於璞玉都多次採用區段徵收的動機。


帶動地方產業轉型

竹北雖然長久以來皆以務農為主,但是近年來年輕的一代卻已少有人以農為生。雖然竹北目前仍然有相當多良田,產出品質優良的竹北東海米,但是在台灣的農業發展處處受限、沒有太多新一代的力量肯投入農作的影響之下,務農人力逐漸老化,而年輕人越來越多選擇離鄉背井前往大都市尋求工作機會。

誠如璞玉促進會所說,「我們不是為了自己土地徵收的利益,而是希望可以給子孫一個好的環境。現在下一輩都沒有在種田了,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子離鄉背井。」在璞玉計畫的開發下,竹北將轉型為一個以無污染性的高科技研發如生醫科技、積體電路設計等的知識經濟園區,再加上82公頃、由交通大學負責提供招商的諮詢意見的產業專區,對於當地被鞭策的農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顆相當大的產業轉型的蘿蔔。


交通大學竹北校區的開發

交 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總召集人林健正教授表示,交通大學目前師生約一萬五千人,博愛與光復校區校地嚴重不足,但璞玉計畫中將無償撥用取得40公頃的土地,目前卻一直無法有進一步的進展。林健正強調,交通大學在六家校區客家學院與台南校區獲教育部核定後,皆能以最快速度開始著手招生教學計畫,未來也會以同樣的態度與精神來經營竹北校區。

而目前交通大學竹北校區的規劃也經過幾次變革,從一開始作為教學研究單位,到當前將更改規劃成園區化大學,不設置教學研究機構,而是以產學合作的方式經營, 包括提供給校友開設企業的「創新育成中心」、研究中心、碩士在職專班與廠房出租等;透過廠商申請進駐並繳納租金、BOT建案、共同興建與共同使用研發中心等合作模式,吸引廠商進入交通大學竹北園區,並享有優惠價、折扣,與比新竹科技園區更大的容積率等額外的誘因。


建構大學城與地方文化保存

對於民眾擔心的環境和文化的破壞,曾經也為多年社區工作者的林健正強調,交通大學秉持的是在地參與的精神,且只是以協助的角色,主導開發的工作將由新竹縣政府負責。交通大學竹北校區與其他國立大學相同,皆登記為國有地,同屬社會公共財,並與社區居民共享資源,未來將不設圍牆,並提供公園化的環境,設置30% 以上的綠地和運動設施,力求將社區與校地無間隔的銜接成一個一流的大學城。

另外在原有地景與文化的保存上,璞玉計畫中承諾將保留歷史建物,也將保留原有灌溉用水圳、增設滯洪池、濕地與集水區,並提升至一百年防洪頻率標準;配合新竹縣政府近年來推動的客家文化保存的方針,與交通大學六家校區客家學院的推行經驗,創造一個兼顧自然生態與客家文化特性的優質文化生活圈。

璞玉計畫從前年於內政部審核通過後,即引發了當地人民與有心關注之士的諸多議論。無論是如林健正所強調的尊重民意與相信專業人士的規劃;璞玉促進會所主張的 「竹北發展,全面升級」與其所挾帶的大多數的地主的支持;或是自救會和其他異議人士對於土地徵收條例和忽略少數意見的決策過程等的不滿;在竹北高鐵設站後 面臨的發展問題,有所規劃或許是適當的,但是要如何在歷史的脈絡與土地情感、固有的農業基礎和待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做出選擇,並不只是任一方決策即可,因為沒有人希望蒙受毫無規劃帶來的混亂,也沒有人能承擔盲目規劃追求發展後,只能揚棄歷史與無止盡的緬懷。

農村之於布爾喬亞的再詮釋

◎政治三 謝佳榮   社工三 施郡珩


農村中的「桃花源」

   大矽谷,一個環境宜人、風景優美的高級社區。居住於此的,多半是所謂的科技新貴與知識分子。此處位於新竹地區的科學園區、工研院以及清大、交大僅約半小 時車程,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世外桃源」。大矽谷的居民們互動情形十分良好,彼此間十分熟識。孩子們總愛在廣闊的社區公共空間中徜徉,累了,就一窩蜂地往 其中一家跑。父母們也總會熱情地招待孩子帶來的朋友們。
 
   對當地的農村而言,這些居住於高級住宅區的人們像是「遺世而獨立的」──雖然在地域上是親近的,雙方卻少有來往。但是,當下一代在當地成長、茁壯時,情 況就有了改變。父母們並沒有堅持將孩子送往新竹市區的明星國小,而是讓他們在鄰近的小學念書。於是,孩子們的活動範圍不再僅止於大矽谷社區,農村的生活樣 貌亦得以進入了生命。父母們則在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與當地產生連結。

      對這些高知識份子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希望給予孩子快樂而「不受汙染」的童年,父母們選擇到環境宜人的農村居住。事實上,農 村的生態功能是十分顯著的,包括調節氣候、提供乾淨的空氣和水、過濾水質污染等。並且,農村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例如生態、文化等,這些都是都市的孩子們 所無法享受的。


農村:最豐富的教室

    農 村所蘊含的生態系便是最棒的環境教育素材;孩子不必乾巴巴地望著課本上的圖片空想,只要走出教室,便步入大自然的教室。光著腳丫子踏入田地,將腳深深地陷入泥土,孩子以身體感受著養育自己的土地,與其進行對話。此外,比較起都市的學校,東海國小的教室和走廊不只有一般國小的英文單字,更多的,還有許多用羅馬拼音拼成的客家單字。綠油油的稻田圍繞著這所學校,土地與校園交融一體;農業的四季作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影響著校園內的氛圍。農村的孩子們, 每天都在做「校外教學」;這兒的教育者從不煩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而是帶領他們走入當地的文化與生活。既然身邊已有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又何必去六 福村、小人國?

    與這群來自大矽谷的孩子還有他們的父母談話時,任誰都很難將這些人和腦海中的農村、客家文化、生態、傳統技藝......等事物放在一起。但這群孩子的爸爸媽媽跟著他們一起參與了整個影片說故事的營隊,只要有機會也很積極投入在學校和鄰里的活動之中,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參與與其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農村生活的故事也開始進入他們的心中,緩慢的影響著人們對於在地的感受。

   孩子在當地的小學學習,與而關心教育的父母們則藉由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認識了農業與當地文化;對他們而言,鄉村的魅力不再只是生活品質。也 許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管人們是否有意識到它的發生,以一種我們不曾想像過的緩慢速度,看似客居的人們和竹北的土地已經逐漸有了關聯和相繫。



童言童語

  蓉蓉說自己「住鄉下但又有一點城市風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近幾年來,六家地區的農村景觀已經有了許多的變遷。城市擴張,寧靜的鄉村也被捲入了大興土木的命運中。聳立的高樓大廈圍繞在錯落的田地周圍,不論是商業大樓、都市公寓住宅,由水泥與鋼筋構成的怪獸將他的爪牙伸向農村。許許多多的土地利用在彼此競逐消長著,土地仲介商人在路邊租起更多更多的辦公室,土地投資的廣告越來越大,燦爛微笑著的董事長們被印在大型廣告看板上面,豎起大拇指。越來越多的綠地不見了,怪手、堆土機橫行無阻,活像隻飢餓許久的怪獸,瞪著發紅的雙眼,對充滿顏色層次的綠地滴著口水。

      「但是,政府應該要說話算話才對!」蓉蓉繼續說:「既然都已經把農地徵收了,就應該好好經營這片地方呀!不然為什麼要徵收呢?」諷刺的是,東海國小的 對面便是生物醫學園區,那兒卻只有一棟死氣沉沉的建築,以及一大片長得比人還要高的雜草。大人們口中的都市計畫,孩子其實不十分明白。「感覺就是很有計 畫,卻沒有計畫!」很多地方突然不見了、只見怪手到處挖來挖去。孩子們持續在當地成長,卻一天比一天地更不認得自己的家鄉。養育他們的這片土地,未來到底會變成什麼樣?

面對區段徵收的另類反抗──芎林鄭家三代的自救抗爭與舞獅技藝

◎生傳五 黃怡安 社工三 孫文駿 人類二 陳 瀅 藥學二 張雲翔


大學圈地與產學合作烏雲壟罩下的縮影

  已定居於新竹芎林數代之久的鄭家,數代務農,兩層樓高的住屋、前庭和後院的農地,種植著自耕自食的各色菜種,今日,仍是三代鄭家人悠然愜靜的生活環境。然而,一片良田在政府的強制徵收下,即將成為工業用地或交由建商興建新宅,被迫拆遷的鄭家不知何去何從。

   「這甚至比當年的土地改革還要可怕,那時至少還有可以住的地方。」鄭爺爺(鄭保寧先生)感嘆的說出這句話時,望著自家的農地,有著深切無奈的神情。鄭爺 爺的兒子(鄭香浩先生)則苦笑說:「﹝土地徵收﹞政府不用出錢,還可以賺錢,這不是搶錢嗎?」道出芎林當地自組自救會和台灣各地同樣面臨強制徵收而將失去 祖地的農民們,合作阻止政府一連串忽視土地正義舉動的必要與迫切性。


  成長於祖先留傳下來,植 有深厚情感的土地,鄭家三代似乎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在國家建設計劃的推行下,公告、通知、徒具形式的公聽會,以及勢凌風雨的迫遷令,對於習於農作與單純 的生活,生疏於公文系統、政府官僚體系的農民──如鄭家三代,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被迫開始翻閱一頁頁計劃書,試圖理解龐雜繁複的官僚體系與法規,他們 無法確知是否能成功捍衛家園,但仍得在這樣惴惴不安的過程裡奮力做些什麼。



舞獅技藝凝聚客家文化認同

  鄭家在當地以舞獅習武傳統聞名,而住屋旁設的鄭家拳館,是鄭爺爺二十幾年前成立的「新竹縣芎林金獅團」練習地,走進裏頭,映入眼廉的是懸掛牆上的綠獅頭。綠獅頭的頭型方正、方嘴露齒,樸拙的外觀與雄壯威武的氣勢,象徵著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奮鬥的硬頸精神。「跟閩南獅頭看起來就是不一樣!」鄭爸爸理所當然的自豪語氣,不時流露以客家子弟為榮的神情。

  鄭爸爸表示,他未能將整套舞獅文化學全,是在時代轉變、社會變遷為工商業社會下的無奈。對於現今客家文化傳承不易的困境,他認為舞獅文化的延續應從學校教育著手,希望兒子(鄭絜禎)這代能夠彌補這個斷層,繼續發揚舞獅技藝。

  東海國小校方為鼓勵學生學習傳統藝術,自民國八十五年九月成立金獅隊,由鄭爺爺擔任教練,於每周一、五指導學生練習,並利用寒暑假時間集訓,希望藉此推廣舞獅技藝,保存客家文化。

   從鄭爺爺執教的東海國小金獅隊舞動的身影,我們看見了透過舞獅技藝的薪火相傳,形成了鄭家三代的共同記憶與生命歷程。客家文化在世代傳承間有了歷史的縱 深,同時,藉由舞獅技藝,將鄭家與當地居民和土地緊密地連結起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東海當地居民,對於身為客家子弟、東海土地以及客家文化的認同。




公共利益,多少壓迫假汝之名而行?

   鄭家對文化傳承投注的努力與情感,只是這塊土地上逐漸消失的一例。政府已經將此地規劃為「台灣經濟知識旗艦園區」(原璞玉計畫)預定地,不久後大批的良 田將被怪手剷平,圍起柵欄。根據現有的土地徵收法令,政府可以「增進公共利益」為由強制徵收私人土地,未來此地將會成為IC設計園區、生醫園區、大學分 校,以及高樓林立的住宅區。看著園區預定地旁的東海國小學生在田埂路上騎腳踏車,鄭爸爸有點感嘆的表示,以後的小孩都沒有自由玩耍的空間了。

  竹北的路邊插滿房地產「璞玉田」的廣告,「榮景可期」、「持續增值」幾個字在風中搖晃。土地上的人不再是農人,而是和政府合作開發園區的財團及建商。他們依舊期待收成,然而等待的成果不再是昔日品質優良,進貢給日本天皇的貢米,而是翻倍再翻倍的土地價格。
   從西元兩千年至今台灣新設的科學園區就有竹科的銅鑼、龍潭、宜蘭、新竹生物,中科五個園區,還有南科的三個園區,總面積逾三千三百公頃,如此的浮濫開發使園區的閒置率極高。然而至今年為止,政府在東北角、土城、竹東二重埔、竹北芎林、竹南大埔、彰化一帶依舊推行了十多個徵收案,總徵收面積超過六千公頃。 追根究柢原因依舊是農地變更為工業用地可使土地成本降低,土地增值炒作空間極大。土地商品化使土地和人的情感連結完全消失,所謂「增進公共利益」已淪為一 群投機者的致富大夢。


三世人無可迴避的共同課題

  人與土地的關係可以是斷裂疏離的,也可能是緊密扣連的有機體,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人與土地的另一種可能。在面對政府要求住民拆遷的惡劣處境下,鄭家三代選擇和土地站在一起,並以各種形式為長於斯的土地盡一份心力。

   鄭爸爸與芎林當地居民籌組自救會,抗議不合理的區段徵收與配地制度,為了捍衛家園與土地正義挺身而出。鄭爺爺則長年致力於傳承客家舞獅技藝,同樣為這片 土地奉獻一己之力。至於目前就讀東海國小,今年夏天正要升上小學二年級的鄭小弟呢,或許他注意到了周圍地景的逐漸變遷,道路兩側的建案招牌、工地圍籬、空 中飄揚著「毀農滅國」的旗幟,從大人談話間耳聞「土地徵收」、「配地不公」等反覆出現的字眼,試圖向長輩詢問「我們家怎麼了」時,大人們報以略帶勉強微笑的一幕畫面。

   也許鄭小弟尚未對夠理解周圍正在發生的一切改變,但是從他澄澈的眼神裡,或許我們能夠想像,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土生土長、或者曾造訪東海的人們,能夠將現在從土地上所學,轉換成各種形式還諸大地,而我們衷心地希望這不是太過樂觀且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而是一種迂迴的關懷、一種土地正義跨越世代與城鄉藩籬的實質展現。

細說竹北──童言童語話故鄉

◎外文三 陳莉容 會計三  翁百


出 了高鐵新竹站,一路朝著艷陽的方向行駛,左邊是政府「全球高科技轉型」的計畫以來,不斷興建的科學、醫學園區,右側則是無垠的田野、數不盡的蘆葦草隨著午 後的微風自在搖曳。日正當中,竹北市東海國小的孩子們奔跑吵鬧的聲音在農村的大街小巷間陣陣迴響;日落時分,樹叢間蟬鳴鳥叫此起彼落,河邊漾著晚霞朦朧的 紅暈,這就是阿彣與他的伙伴每日嬉戲遊玩、逐漸成長茁壯的地方。

阿彣自孩童時代以來的記憶全扎根在新竹縣竹北市的農田一帶,不管是在校園內或是在田野間,他總離不開身邊的好夥伴,小宇。兩個孩子最初是在「新竹縣芎林金獅 團」不打不相識,隨著團隊練習的時間增加,兩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密切熟識。「有時候去金獅團的時間比上課的時間還多。」阿彣說。「比起上課,在金獅團練 習的時光有趣多了。」小宇回味的補充道。

聊著聊著,阿彣和小宇舞獅的興致似乎漸漸湧現,只見小宇拿起鼓棒,表情嚴肅炯炯有神,敲出的鼓聲更是鏗鏘有力,而阿彣也拿起了綠獅頭,配合著那正氣凜然的面 孔,擺出了氣宇不凡的架勢。兩人默契極佳,一邊是循序漸進、節奏分明的鼓聲,一邊是氣勢強勁、激奮人心的舞獅,就這樣合演出了一場激昂的金獅表演。芎林金 獅團經常代表學校在校外表演,曾經出團遠到台北,也難怪他們兩人之間建立如此深厚的默契與感情了。

兩人不在校園、不在金獅隊,就在田間奔跑玩耍。午後是最愜意的嬉戲時光,他們穿梭在農村間的大街小巷,徘徊在熟悉的田野、土生土長的家園。遊走在田間小路,阿彣和小宇跑跑跳跳,不忘拿起田邊的稻穗、蘆葦草打鬧。其實,田野間的「稻草大戰」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休閒活動之一。「每次遊戲完,手都會癢癢的。」小宇邊抱怨著邊說明皮膚對於稻芒過敏,所產生的現象。除此之外,阿彣也因為在田間玩耍,而發生過不少意外。

「有 一次,我一不小心連人帶車摔進田裡。」他回憶著,接著又說:「新年的時候,因為玩鞭炮,結果讓田的四分之一都燒起來,我還拿木棍不停打火,想把火熄滅。」 幸好年初時,稻穗已收割完成,不至於讓阿彣闖下大禍。他更說明稻田收割完,農人會將田燒乾淨,因此他的行為並未受到責罵。阿彣和小宇雖然是輕鬆的談著他們 遊玩的趣事,但也間接地透露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熟悉與親密。

身為熟知竹北農村大街小巷的「地頭蛇」,阿彣可是相當自豪。他大搖大擺的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頭,當起當地的小導遊。「我們是優質資深的東海居民!」他一邊拍拍胸膛、志氣昂昂地說,一邊帶領一伙人來到田野間大大小小的廟宇。阿彣每來到一個廟前,都能分享關於一間廟的軼聞趣事。「這間土地公廟,是附近居民過節必定參拜的,據說很靈驗。」阿彣介紹著。小宇也在一旁神秘地補充說:「這間廟據說是有人連中了好幾期六合彩,所以才捐錢蓋的!」兩人滔滔不絕的敘述每一個細節,彷彿在這片土地的每一間廟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兩人對這片土地的回憶與情感。接 著,阿彣熱心地帶大家來到碾米廠,讓老闆娘為大家解說乾稻與濕稻的差別。烘乾機旁堆著等著乾燥的米,有如一座小山。阿彣與小宇看了興奮地跑向前,像是堆沙堡一般,不停用手心將穀堆捧起,又看著它一絲絲地自小巧的指縫間流下。看著兩人熱切的眼神,讓人差點以為,在他們眼前的不只是一堆堆潮濕的穀粒,而是一盞盞華麗的燈飾、一個個醉人的美夢。也許那真的是美夢,是屬於生長在竹北地區的人們擁有的,最純真切實的質樸美夢。

阿彣和小宇隨著金獅團出隊,曾經旅遊過台北。台北最令范振彣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淡水老街,也不是101大樓,反倒是龍山寺。「阿嬤說去龍山寺拜拜求平安哪!」身為農家子弟,即使遠到台北,阿彣也不忘記他們信奉神明、將其信條奉為圭臬的傳統。「台北很不錯啊!如果竹北被徵收,我們大概也是搬去台北吧!」小宇的語調是輕鬆,但是他的側臉卻顯得有點猶豫,又有點不知所措。兩人試圖形容竹北這塊土地對他們的意義,卻只是咕噥半天,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阿彣最後補充一句:「台北和新竹差很多,台北很臭!」小宇也皺起眉頭說:「就是不希望竹北的土地被徵收!」那麼,他們喜歡新竹嗎?只見他們豁然開朗,用明快清亮的聲音說:「喜歡啊!喜歡啊!喜歡啊!」看來,范振彣和鄭宇恩對於台北和新竹,仍自有喜好的差別。

阿彣和小宇也許無法用文字去形塑竹北這塊土地對他們的意義,又或者,這可能是破壞他們對於這片田園最純粹而直接的感情與回憶;但是從他們談笑的眼神、在田間 悠游奔放的姿態,看的出來他們是打從心底喜歡這片土地,除了因為這裡有無污染又美麗的風景,更是因為這塊土地上有太多屬於他們美好的回憶,而這些回憶,名為童年。

主編的話: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

◎社工三  董昱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這片位於竹北東側的土地,在景觀上仍呈現平靜、安詳的樣貌。農人在田間插秧,翻土機、插秧機等大型農具在狹小的田間小路 上來回;人們在土地公廟附近群聚,或者謝天、或者群聚閒聊;因為暑假的空閒,四處還能看見孩童們呼朋引伴的四處遊玩;來自頭前溪的水在複雜的渠道間,滋養著屬於農村的希望。

   然而,平靜的外貌下,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土地徵收的議題仍然冰冷的撕裂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聯繫。「璞玉計畫」(詳見小檔案)仍然持續進行著。地方組 織、政府機構、土地投資者、農民,無數的聲音在這裡織成了一張複雜的網,掛在網上的是赤裸裸的不信任、誹謗、利益、衝突……等令人感到無力的一切。

   儘管在激烈衝突的氛圍之中,生活的齒輪仍不斷轉動著,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生命力,在面對來自「璞玉計畫」所導致的衝突時,仍然帶著一些希望和力量,它們仍然不斷累積、蛻變、成長。這些生命力來自於一些平凡的景象,可能是阿婆在田裡摘菜的身影,可能是稻田中飛行的鳥類,或者是人們彼此吆喝著的歡笑聲。
   它們是故事,是人們對土地最真實的情感,不論是文字的、影像的、秘密的、甚至不可言說的。發現以及了解這些故事,我們才有辦法在「贊成」以及「反對」的對立立場中,發現新的可能。因為人們的生活樣貌和方式,以及人和他的環境之間,彼此的互動並不是那張「令人感到無力」的網可以涵蓋的。

   再一次的,我們來到了竹北。本期意識報延續「意識報第39期竹北特刊」的內容,繼續在竹北的「璞玉計畫預定地」上,記錄著說不完的故事。我們與當地 的「東海國小」合作,舉辦「影像說故事營」,參與其中的不只是竹北當地的小朋友,甚至還包括一些生長在其他區域,卻把部分童年的回憶根植於竹北的孩子;我們透過大量的採訪和紀錄,寫下這些正在發生的故事。


※璞玉計畫小檔案:
全名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一開始於2000年由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負責規劃,並於2004年起被內政部列為「國家重大發展建設」。這個計畫涵蓋的範圍包括高鐵站以東447公頃的土地,其中包含40公頃的「交大竹北園區」、80多公頃的「產業專用區」、住宅區、 商業區以及公共設施。產業專區標榜以發展先進低污染產業為主,包括積體電路與晶片設計(IC/SoC)、生醫科技產業、還有綠能產業。璞玉計畫的目標包括「以成為亞太科技首都的新門戶」、推動「科學園區化大學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