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舊體完工了!然後呢?

◎施力麒

故事的開始

今年夏天,學校透過公開招標於暑假期間請廠商整修舊體。原預定可在8/21也就是開學前完工,卻因為發現天花板有腐蝕傾向而被迫延期三周,勉強趕及9/17號的開學。豈料9/15預定完工日,卻因包商監工不力、資金周轉有問題而無法取得需以現金購買的材料,再次延長工期。一周後,預定完工,但再次跳票。 之後的10/3、10/9、10/13、10/16都因施工品質的各種大小問題一延再延,而直到10/26才重新開放。

最低標v.s.最有利標

得標廠商本身的品質不良是這次舊體事件「進度延宕」、「施工品質低落」的主因之一。這次的廠商是透過「最低價標」的方法得標,即是出最低價者得標,而我方於開標後即使知道得標者素行不良也無法更動廠商。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舊體育館的重修是否能採「最有利標」的方式來挑選優良廠商?即便不能,校方的危機處理能力是不是也出了問題?

縱使舊體問題令人詬病,但是台大過去倒也完成了許多令人滿意的公共建設,「活大開放空間與圖書館綠地動線整合」即是一例,不過那是透過「最有利標」的方式達成的。據校方表示,舊體不是不能以最有利標招標,只是其中的風險無人願意承擔。所謂的風險指的是作為評鑑人員的學校老師,在招標過程中所承受的廠商人情壓力與背後可能引發的金錢糾葛。目前台大總務處身上纏了好幾件官司,最有利標的落選廠商佔了很大一部份。所以除非是涉及有創意的、有特色的工程,學校都按照「政府採購法」以最低標招標。但也因此常常挑選到素行不良的廠商:去年的活大禮堂整修、視小的電梯、今年的教師宿舍……等,即搶下最低標的廠商工期未竟落跑或擺爛。所以營繕組長才說:「我們大概就擔任踩地雷的角色,那個不好的廠商慢慢自然會被市場機制淘汰,如果真的不幸碰到啊!就是倒楣啊!」

危機處理速度不足

那麼即便學校沒有人願意為學生承擔如此高的風險,學校於整起事件中的反應也太過緩慢。於開標到開工這段期間,學校應該是可以詳細去調查得標廠的素行紀錄,並研擬出一套危機處理機制與溝通策略,但卻未見有這方面的舉動。而於施工期間,學校雖然嗅到拖工的端倪,仍未緊急終止合約,而讓該廠商反覆延宕兩個月之久。直到九月初,營繕組才按照三餐去盯舊體的進度。畢竟這不過營繕組暑假「數十個大工程中的其中之一」罷了!

橫向溝通有待改善

學校各平行單位間的聯繫能力不佳則是學生在舊體事件中權益受損的另一主因。

由於負責場地出借的是體育組,而掌控施工進度的是營繕組,兩個單位間的溝通落差導致社團借了場地,到了活動當天卻發現場地不堪使用。學校行政組織在業務分工上層層分明,責任歸屬清楚,這樣的行政設計固然有它的效率,然而在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中,我們期待的是學校的行政人員能在未來研擬出一套溝通機制,改善這樣上下分明,平行對壘的結構,提供學生更高品質的校園生活。

這類的問題不僅層出不窮,更是根源已久,盤根錯節地紥在整個校園文化裡。台大很大,加上各單位間的壁壘分明,使行走其間的我們更感窒礙難行、處處碰壁。這是制度上的根本設計問題,科層化體制儘管有其效率,同時也造成某種程度的僵化。所幸人是活的,轉念而為,便山轉路轉。「TAIDA」標語高高掛在每個處室中,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期待,更是對每個校園參與者的高度期許,行政人員參與其中,絕對不只是處理業務而已,更是在創造台大。「台大要更好」,究竟是少數人的囈語還是全體的共識,而這樣的氣氛學校高層又該如何感染組織的每一角落,進而創造更積極創新的校園文化?

結束與再開始

如果「台大要更好」是個共識,讓整座校園動彈不得的,卻是台大必須遵守「公務機關」的各種法令。這次的舊體事件只是積弊的冰山一角,同時也是具體而微的縮影。舊體招、開標的法令執行屬於一般公務機關的層級,但考慮到一所大學的知識性功能與本質,許多關於工程的法規勢必要再經過一番的彈性修定。無法採取最有利標、無法修改招標契約增加罰金、解約之後的繁瑣程序讓學校不敢動手,這些都是學校眾多工程延宕的最核心所在。雖然舊體已經完工,但若問題不以更完整的方式被了解,而後根除,一切都還不會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