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踏入一棟建築的開始―― 談校園規劃議題的學生參與

◎ 蔣樂平

學生在校園規劃議題的參與程度

  從過去到現在,學生參與校園規劃從一開始的腳踏車停放議題,擴展至各個學校建築,在校園規劃小組會議上的身分也從列席改為出席[註一], 可看出學生在整個校園規劃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皆有提高。即便如此,學生實際的參與卻依舊只佔了整體規劃的一小部分,此現象關乎校方對學生意見抱持的態度,以及學生參與議題的意願。

為什麼學生參與度低?

  學代會前副議長邱丞正表示,校園規劃議題的確有相當的門檻,例如室內設計挑高、空間寬度、牆壁可隔音的寬度等,學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掌握流程及內容,但往往剛開始熟悉時就要交接了。校園規劃小組(以下簡稱校規小組)的會議經常討論到牆面材質等細節問題,一般同學沒有專業背景難以參與其中,再加上開會次數頻繁,關注一個案子必須投注大量時間,同學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另一個原因是一個建案的完成需要數年, 校規小組召集人黃麗玲教授表示,對於興建中的教學大樓,同學常常覺得自己用不到所以不想關心,較傾向關心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腳踏車議題, 或其他較具象徵意義的空間,如性別友善廁所、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等。

  由此可歸納出,校園規劃議題門檻和與學生自身的連結性不足,是阻礙學生參與空間規劃的重要因素,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規劃?這應是學校和學生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

參與空間規劃的管道

  關心校園規劃議題的學生組織主要有學生會福利部和學代會總務委員會(以下簡稱總委會),前總委會主席劉昱辰提到總委會雖定期參與校規會會議,但在規畫過程依舊處於較被動的位置,除非有學代們共同有興趣、想推動的案子,否則總委會有可能開不成,更不可能會主動提案。

  學生會與學代會在學生參與校園規劃議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總務議題有相當的門檻, 且必須投入長時間心力,一般學生仍仰賴學生自治組織作為與學校溝通的橋樑。該如何讓更多同學了解校園規劃議題、表達對空間的需求和想像,並彙整意見向學校爭取權益,將是學生會和學代會未來的一大考驗。

  學生邱丞正表示如果想進一步參與規劃過程,除了透過校規小組會議表達意見,更可以透過各學院在籌建會規劃初期就參與討論。籌建會( 建案正式進入討論前最初發想計劃的組織 ) 成員為建案相關院系所代表教授,如果能和自己的學院建立良好關係,在案件剛開始推動時即時掌握資訊,便有機會透過教授代表傳遞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參與到建築興建地點、用途、容納人數等前期討論。黃麗玲亦表示,《校園規劃原則》第六條規定「必要時籌建委員會得包括學生代表」,學代會可依此向校方爭取籌建會的學生席次。但即使籌建會沒有學生代表,空間使用單位仍應在初期系所內部討論時就納入學生代表的意見,至於能討論多少則取決於各系民主化程度和空間討論的文化。

人文大樓看見新趨勢

  一般校園規劃的過程,因籌建會沒有學生代表席次,學生要到校規會的階段才能開始加入討論,無法參與最前期的發想過程。前福利部長駱建澄表示,學生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權力與學校抗衡,只能以召開公聽會、號召學生抗爭的方式向學校爭取學權。在校規小組會議中,學生通常只能籠統地要求一定比例的空間規劃給學生,但規劃的空間長什麼樣子、到底適不適合學生使用,依舊掌握在校方及建築師手中。

  學生參與的困境在人文大樓興建案有了轉變。邱丞正提到,人文大樓因建案持續延宕,教授必須動員學生力量,再加上案件設計變更了十一次之多,使學生得以在變更過程參與設計規劃,如量體、建築外觀設計等都包含了學生討論的過程,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參與模式,此一模式能否延續到未來的建案仍是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象徵了學生參與校園規劃議題新的可能性。也許將來學生不會只是要求比例數字, 而能夠實際決定從外到內的形貌及空間安排,見證一棟建築從白紙到鋼架,如何建造出真正友善學生的校園空間。

由我們搭起第一根鋼架

  即使近年興建的大樓,如博雅教學館、社科院大樓等增加了學習開放空間,學校依然面臨學生活動空間不足、開放時間限制的窘境。在空間規劃時,若只有學校、教授的意見,最後的成果可能跟學生的需求有落差。前總委會主席周允梵提到瑠公圳第二期小椰林道的例子,校方的理念是提供學生吃飯聊天的休憩空間,但學生認為它只是上課會經過的路,沒必要停留。

  當學校規劃出的空間不是學生想要的時候, 該怎麼辦?一個學生成功爭取到空間的案例是社會科學院大樓的學習開放空間。雖然新社科院在 2014 年啟用時備受矚目,但卻有不少社科院學生認為,新社科院大樓缺乏公共空間,讓學生下課後無意留下。因此在社科院學生會的爭取之下,從 2016 年四月開始,原本位於頤賢館三樓的閒置空地增添了桌椅,改為讓學生自由使用的學習開放空間。

  關於校園空間規劃,劉昱辰提到學校和學生的立場不一定是對立的,也有互利的可能性,例如學生幫助學校推動受到阻礙的建案。他表示:「學生對學校來說不管是支持或反對的立場,對學校來說應該都是有參考性的意見。」黃麗玲更表示:「專業需要跟大家分享更多立足點跟權力」,校園規劃並非不需要專業,但她希望規劃模型不是理性(菁英式)規劃,而是溝通式,在不斷溝通下尋求共識,讓不同角色、觀點、需求能在同一個空間呈現,而學生的專業性在於了解自己使用的空間,這是校規會和校發會都無法取代的。在參與各項會議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藉此強化自己參與空間討論的能力,並透過推廣議題、整合內部意見,深入對校園規劃議題的了解。學生參與無論對學生權益、校方收集意見都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她鼓勵學生爭取在籌建會的學生代表席次,更進一步為自己真正想要的空間發聲。

  即使目前學生在流程中還無法正式參與前期規劃,人文大樓的案例讓我們看見學生進一步參與規劃空間的可能性。如何讓一個空間滿足各式各樣的使用者?這不僅考驗校方如何推廣議題、多方討論,學生亦必須多參與校園規劃議題、表達自身需求,才能使校園真正成為屬於每一個人的空間 

 --------------------


[註一] 從103 學年度第 5 次委員會(2015/03/04)開始,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新設三名學生委員,學生會、學代會、研協會代表由列席改為出席。

學生參與校園規劃議題的連結:
校規小組 http://homepage.ntu.edu.tw/~cpo/web_link.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