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部落小視窗:太平社區的部落式長照







◎戴劭芸
在台九線轉支線進太平社區入口時的石碑。
(攝影/戴劭芸)

  太平社區座落於花東縱谷中群山環繞的沖積扇上,由太平、中平與中興三個布農族部落組成。油綠田野之中一條條菱形紋路包圍的道路,是台九線上獨特的一道風景。

部落中的長期照護
  太平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規模並不大,但卻有一項與眾不同的業務——長期照護(以下簡稱長照),透過各種活動,關懷與陪伴社區裡五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例如共食計劃及家庭訪視。共食計劃是由協會提供餐點,邀請部落的老人家走出家門,在社區的公共空間裡一起吃飯;家庭訪視是由在協會工作的訪視員,定期到老人家家裡陪伴聊天。太平社區發展協會的田榮富理事長表示,這兩項計劃都是希望白天獨居在家的長者們可以有和他人互動的機會、有說話的對象,不會因為長期獨居而逐漸排斥說話。

與政府長照政策互補
  社區與政府所提供的長照服務有著根本上的差別。政府的長照服務是在老人失去自理能力之後,提供的居服員及機構服務等;而社區提供的關懷陪伴針對的並非失能老人,而是將所有長者都納入考量,並期望能改善所有長者的生活。存在這樣的差異既是希望能夠不與政府提供的服務重疊,也希望能夠藉由提供服務,使長者一同參與社區裡的活動及關心社區的發展,進而凝聚社區的意識。

長期照護與產業的結合
  社區的經濟發展也和長期照護有著密切的相關,目前協會發展長照服務主要是以計劃補助的方式去執行,但收入並不穩定。如田理事長所述,部落與社區需要有經濟的提升,才有辦法發展出永續的長照計劃,所以協會在參與多元就業計劃以及部落活力計劃,都積極的搭配產業發展。而在青年人口嚴重外移的情況下,產業發展勢必也需要由部落裡的長者一起推動,以加工食品來說,食品的原料多數都是向部落裡仍有在田裡工作的老人家購買;在發展部落旅遊方面,有推動接待家庭以提供住宿場所,也有培力老人古調及傳統歌謠,增加旅遊的文化深度。這些除了能夠提供老人家額外的經濟收入,也能夠讓他們找到人生的第二個舞台,在受到肯定、建立自信之後也更願意為社區發展盡心盡力,而這些產業發展的收入,也會有一定比例會使用在照顧部落的老人家,達成永續發展的循環。

文化傳承的特殊性
  太平部落裡的長期照護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文化傳承。長年累積的智慧,以及對布農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實踐,都能在部落老人身上發現,因此「護根」跟「紮根」成為部落老人長期照護關懷服務計畫的宗旨,除了要「護根」——照顧部落的老人家,也要「紮根」——保有布農族的根本。舉例來說,傳承古謠、傳說、故事、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還有對整個大自然的知識,都希望能透過老人家的聚會,或者是訪視時的居家聊天,把這些有關部落的文化歷史傳統,一一記錄下來。

社區發展長期照護的重要性
  「在地老化」是政府從2008年開始推行的十年長照計劃中的一個指標,意即是希望老人能夠在原生社區養老,而非外地的醫療或者安養機構。用一個最貼近生活的角度去看,在社區裡發展長照最根本且無法被取代的功能就是「陪伴」,這也是發展長照至今逐漸強調的「去機構化」,即使是在社區裡的安養照護機構及日托中心。這也能突破一般機構給人冰冷、疏離的感覺:在社區裡的機構可以是小型而親近的,家屬可以不用負擔全部照顧的責任,卻也可以時常探望。田理事長認為,社區發展長照也具有「即時性」,在發生緊急狀況時,訪視員相較於政府機構,更能馬上到現場提供即時服務。
  部落長照需要被看見,不只是其經濟財源的補助,還有提供真正有幫助的照護工作,部落長者身上蘊含的文化寶藏更是值得我們珍惜與保存。


太平社區發展協會田榮富理事長。正與意識報記者們在溪流邊談著他對社區未來的想像。
(攝影/戴劭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