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漂泊的循環——菲律賓的海外移工帝國

◎李問

  EEC Express跟聖多福天主堂附近的其他菲律賓店家一樣,在星期天特別忙碌。中山北路三段的人行道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市集,販賣著衣服、香水、電話卡等商品。從這家快遞店門口的玻璃看進去,可以看到裡頭堆了一個個嶄新的紙箱,上面印著公司的名稱,整整齊齊地疊成一道牆。牆的另一邊的櫃子上,還堆了許多玩具和糖果。

  菲律賓人叫這些紙箱balikbayan boxes,他們喜歡在箱子裡面塞滿禮物寄給家人。紙箱裡的禮物沒有經過特別的包裝,送的東西也不會特別昂貴(常以糖果為大宗),偶爾加一些台灣的土產或紀念品。可是,菲律賓人對這些紙箱有種特別的喜愛。有一個菲律賓笑話說,如果你在飛機場看到遠遠的有個人身邊堆了十個紙箱,那他八成是菲律賓人。世界各地加起來超過一千萬的菲律賓移工,透過這些簡單的禮物來表達他們對家人的關心。

  菲律賓人本來就有送禮的文化。不論是上班或是出遠門回到家,都會帶一些小東西回來。他們稱之為pasalubong,有「為了驚喜」的意思。而海外的菲律賓人為了節省運費,把許多小東西累積成一個balikbayan box,正是延續pasalubong的傳統。除了禮物,菲律賓人每天傳送一億通簡訊,每年匯六十億美金回國。海外移工在聖誕節返國的時候,艾若育總統甚至會在飛機場辦活動迎接他們回來。

流動的人力 移工帝國


  他們是菲律賓「移工產業」的成員。海外工作的移工佔了菲律賓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勞動人口的五分之一。相較於有些國家的勞工專門去一個特定的國家,菲律賓的移工是全世界跑透透。只要是需要人力的地方,就有菲律賓人的存在。目前最多菲勞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中東還有東南亞。一般的菲律賓移工一次只能出國工作三年(台灣可以續約一次,所以最長是六年)。可是移工一輩子往往不止出國一次,而是反覆地尋找機會到海外賺錢養家。

  這些移工以三年三年的節奏,在世界各地漂泊。從EEC Express走出門,看到柱子上貼了一張廣告,上面寫著「Go to Canada!!!」,下面還寫說會幫忙解決雇主跟合約的問題。對很多菲律賓人來說,台灣只是一個賺錢、累積工作能力的跳板,到時候再到工作條件更好的國家(像加拿大)工作。他們的英語能力,也成了工作上的一大助力。

政府與仲介所打造的管道

  其實,海外移工政策至今都只是菲律賓政府口中「暫時」的就業方案,卻已經成為菲律賓最大一筆的外匯收入,其實打造這個移工帝國的,正是菲律賓政府。1980年代菲律賓身陷金融風暴,加上馬可仕政府的貪污、酬庸政治,讓菲律賓國內的經濟陷入困境。經濟比70年代還要差,甚至全國有一半的人無法溫飽。不斷增長的幼年人口和失業率,使政府提出「把人力輸往海外」的方案。最早人力由政府統籌分配,之後卻因為無法應付,而改由私人仲介來負責。

  專門掌管移工事務的Philippines Overseas Employment Association辦公室位於在馬尼拉的市中心,主旨是「推廣海外就業」還有「維護移工權益」。每年都會有一些羨慕菲律賓移工規模的開發中國家,到這裡來取經。同樣在馬尼拉市區的各個角落,是八零年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仲介公司。菲律賓仲介幫移工找到工作,就會收取約900塊美金的仲介費。要成立仲介公司很容易,詐騙的案件層出不窮。菲律賓政府對這些本國的仲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菲律賓和台灣的對話窗口叫「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屬於非邦交國與台灣的「大使館」,負責移工來台的推廣。這個機構介於政府機構和企業之間,因此金錢酬庸的情形特別嚴重。

  移工假使到了台灣,還要面對台灣的仲介要求每個月一千五左右的仲介費,並且健康檢查、食宿費等名目來進一步跟移工收錢。他們的薪水低於本國人的基本工資,工作內容多是台灣人自己不想做的工作。大量移工雖然會為菲律賓帶來外匯,卻讓菲律賓在經濟上處於更依賴他國的地位。國內的就業市場沒有增加,外國的投資也沒有明顯看漲。

  菲律賓本國的經濟,有時候也使得海外移工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例如說,2007年菲律賓經濟成長率達7%,貨幣升值20%。這卻讓海外賺取美金的移工實質收入變少了,頓時讓很多移工必須考慮換工作。只是換跑道也需要很大的決心,因為綁約使情況變得更艱難。

漂泊的循環

  無數的菲律賓家庭被納入了這個漂流的體系。家人之間日常的問候,改由紙箱、簡訊、和網咖視訊來維持。菲律賓人非常注重的家庭生活、在朋友之間透過認養經營結拜的關係,在這裡就產生了不一樣的連結。冒著隨意被資遣、替換的風險,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菲律賓的移工不斷地出國、匯錢、回國、出國、匯錢、回國,並且在各個落腳的地點,尋找與家鄉連結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