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失落的獎助學金

廖明中(人類二)、許月苓(社會三)

今年九月初,學務處生輔組找來了幾位研究生協會(以下簡稱研協)的成員,討論研究生助學金如何分配的問題。會中,生輔組只提供研協一張A4大小寫著相關法規的紙,並告知因為財務缺口,這學期研究生助學金將予以刪減。研協除表達在未充分跟廣大的研究生溝通外,校方逕自決議實在不妥,希望這學期先照舊。

此小組會議結束後所做的紀錄,將送行政會議,由行政會議決定要不要修改研究生獎助學金辦法,以填補財務缺口。當研協希望能夠出席行政會議,表達學生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時,卻被以「校長出國不在」為由不被接受。

十月初,行政會議修法前,校方拋出助學金三選一。首先甲案:減少方案,即本學期所有助學金總額減少三分之一。乙案:修改台灣大學研究生助學金實施辦法第四條,原本第四條規定是以碩一、二與博一、二、三人數計算經費分配,預定修改為博二、三不列入計算。丙案:99-1維持全額經費,99-2100-1兩學期研議減少。

行政會議後,學校初步決定採取乙案,也就是減少總人口數,讓各系所分配到的錢縮小,以解決財務缺口,並表示自發佈日開始成效。而這學期研究生助學金是否照發,仍待校長一人裁示。此時,媒體已相繼披露助學金將被砍的訊息,主任秘書廖咸浩、學務主任馮燕也都針對此事發表看法。研協繼續在NTU版發文,並希望搶在校務會議前爭取老師們、同學們的支持。

十月十六號,校務會議當日研協代表與學務長、校長針對此事展開激烈的討論,眾多老師也表達了對於此案的質疑。但,校長強硬的表示學校沒有錢,且這樣做是「寅吃卯糧」,基於「公平公正」的原則,不願意採納研協的意見。 最後校長更要脅若要繼續討論此案,即撤掉資料庫一案。於是,此案終止討論。

十月下旬,學務處發信到學生計中信箱,內文除了提及本學期助學金辦法將不會改變外,並沒有提到下學期獎助學金該如何分配。同時,該封信提到媒體部分報導造成學校師生間的不合,也宣稱學校跟研協溝通無礙。

-------------------------------------------------------------------------------------------

有「溝」沒有「通」

然而,針對此事研協澄清:「從被行政會議拒於門外,到校務會議上校長強勢中止討論,我們從未與校方「充分溝通」過,從頭到尾都僅有與生輔組有過幾次對話。」此外,研協並不認為「學生要求參與決策,及在校務會議依法提案,而媒體加以報導,促成大眾的討論,是媒體或研協在『對校方造成困擾』。」研協也同時強調,「媒體朋友對本次事件的報導,大體而言並無不實,如果不是媒體朋友的報導,和各位同學的幫助,或許本學期就真的裁減三分之一了。研協從未『對校方困擾表示遺憾』,我們僅有在無法得到應有的程序正義而不能捍衛研究生權益時,才會感到遺憾。」

這只是再次證明了學校做任何攸關學生權益決策前,都不願意敞開真正的大門,和學生「溝通」。研協認為,獎助學金該如何分配,甚至必須刪減,其實並非一個無法討論的議題,只是政策來的太過突然,學期都開始了讓研究生措手不及;況且本校的獎助學金辦法已超過十年未修訂,是可以趁這個機會檢討其分配機制、金額是否符合當前的狀況。拒絕學生參加「行政會議」如同校方自行開閉門會議,校務會議上學校更扼殺所有其他可能、毫無溝通誠意。校務會議中,研協提出舉辦全校公聽會:藉由公開的方式,讓學生、老師、校方都可以針對獎助學金該如何分配、若刪減後有無配套措施、財務缺口如何形成與之後又如何避免等議題進行討論。對此提案,學務長馮燕則回應「辦理公聽會相關事宜應由研協主辦,這不該由學務處來做」。

當學務處一把攫住相關資料且未公開,學生該如何討論?學校應該說明清楚每年幾千萬的缺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再者,即便研協辦完公聽會,其意見、結果學校又是否會採納呢?似乎有條鴻「溝」立在校方與學生、教授之間,讓意見無法暢「通」。

研究生獎助學金大哉問


根據教育部規定,學校必須從學雜費提出3~5%做為學生獎助學金,用以回饋學生。台大目前則是以每人學雜費的23.5%做為獎助學金來源。而23.5%的學雜費中的大部分,都做為研究生助學金,其餘則作為獎學金。學校則以「23.5%」已經高於教育部規定的比率,不肯撥更多錢在獎助學金上。現行的分配機制為,人口數乘以基數,即為各系所該學期可以得到的錢。人口數則是各系所碩一、碩二、博一、博二、博三的總合。以往在九月中各系所就能得知有多少經費,但今年遲至十月多還未有消息。此外,這筆經費撥給各系所後,該如何使用學校並不過問。有些系所的研究生,必須要擔任系上課程的助教、或其他工讀才有辦法領這筆錢;有些系所則是依所有研究生(不含算人口數沒算到的碩二以上、博三以上)的總數直接平分所有經費。換言之,在學校層級做總體預算時,分配給各系所助學金,與到各系所層級後的實質分配,其實是兩回事。

助學金刪減一案跟TA減薪事件相比,有些不同。首先TA的薪水,是由五年五百億經費支出,並由研教組負責相關助教的甄選與課程設立,其影響約特定的六百多位學生。TA事件最後是以學生代表跟研教組討論出的折衷方案落幕。

但這次事件更普遍影響上萬研究生的權益;更甚者,獎助學金經費來源是每位學生每學期學雜費中的23.5%,而到底這些錢是用在哪裡?怎麼用?我們認為,學校有必要應該要讓學生知道,這筆費用的使用情況與流向。

缺口的成因?

通常每年的三四月是編列全校年度總預算的時候,學校層級的獎助學金是以該學期的人口數去推估經費。也就是說,獎助學金缺口的出現,第一個可能原因是在上半年(也就是下學期)計算人口數時,忽略了下半年(也就是上學期)研究生人口數有可能比較多的事實。因為一般來說,下學期可能會有更多人選擇休學。所以一開始編列預算的時候,就沒有編足經費。

再者,針對為何一開始不考慮人口成長、不編足經費,學務處竇秘書則表示「學校一年花費,有超過一半是自籌款,教育部只補助我們一年整體經費的百分之四十幾」。換句話說,一旦增加了獎助學金的總預算,勢必會擠壓到其他經費的使用。「所以,在不漲學費的前提下,學校只能刪減人口數或基數」竇秘書補充道。但即便在編列預算時沒有考慮人口成長,當下半年研究生人數增加時,理論上學雜費就應該同步地增加,缺口又是怎麼出現的?在學校不公布整體經費運作詳細資料下,實在難以找出獎學金成長比例遠低於研究生人數成長率的合理原因。校方以「學校每年虧損五到六億」為理由,拒絕投注更多經費在研究生獎助學金上,但我們又該如何確認學校將錢做最有效的使用,而不是花在一些虛有其表但急迫性不高的地方上?缺乏有效檢討的監督制度,是導致整件事的根本遠因。

「公平分配」?

從另一方面來說,難道真的完全沒有辦法把餅做大嗎?學校在權衡經費分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在把缺口補起來之後,每年花兩千多萬,除了能讓研究生分擔系上工作外,也能給予研究生一些經濟資助、使其不用能更安心從事研究,難道不是一項頗具「研究生產效益」的教育投資嗎?一般說來,研究生從學校方面拿到錢的管道有三:一是去徵選擔任由五年500億經費支付,由共教中心負責的TA;二是跟著教授老闆做國科會計畫或是產學合作的錢;第三個就是研究生獎助學金,常常必須當系所工讀生或系必修助教才能拿這筆錢。相較之下,獎助學金金額雖然並不龐大,但通常是最穩定且名額較多的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對人文社科等系所的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生獎助學金很有可能是唯一的學校補助,在原本已窘迫的情況下,又何苦刪減跟全校總預算比起來如九牛一毛的經費呢?

這學期照舊,下一步?


根據最新的消息,目前學校同意這學期照舊:學期初各系所談好的助教薪資、每個月的助學金也將如期發放。這筆錢將會從哪裡來呢?是從別處撥款(意味著其實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或是再度以「寅吃卯糧」的方式解決近五千萬缺口,那麼明年的助學金刪減的會不會不只是1/3,而是更多?
學校研究生未來只會越來越多,不改善財務制度、不去探討更深一層的原因,相同的事件往後必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而學校一直將溝通大門關上,只會讓問題惡化。
根據研協的訴求,助學金並非不能夠公開討論,它是一個公共議題。研協原先提議希望由學務處舉辦公聽會,一來是基於學校壟斷所有相關資料,包含總人口數、基數等,只提供簡單的資訊;二來是擔憂公聽會徒具形式、只有學生一頭熱,卻得不到校方回應與保證。如果上述的障礙都得以消除,校方能以更開放的心胸與形式來討論財務上的缺口,相信能更容易凝聚大家的共識,解決真正的問題。但這樣的心聲,校方高層聽見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