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意識報059刊目錄
議事專題:校長遴選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意識報校長遴選特別小組:日文一 梁德莎/社會二 劉 均/社會二 潘雅琪/社會二 鄭治明/人類三 林必修/社會三 吳 璠/社會三 黃軍皓/政治三 許菡芸/人類四 黃得城/社會四 曾稚驊/社工四 孫文駿/社工四 董 昱)
十分鐘看懂校長遴選新制
回首遴選之路──遴選制度短評
關鍵二十一人報告──遴選委員介紹
你可能不知道的六位候選人──校長候選人簡介
台大NEXT──校長候選人評比
意識校園
夜襲溫州街「大院子」的無名惡火 ◎社會三 呂昀濃
Images, nowhere? ──影像工作坊,何去何從 ◎日文一 梁德莎
回憶五年:意識社史
珍惜過往,勇於開創──意識報社史2007-2009◎哲學系畢 孫有蓉
(社會四 曾稚驊整理)
校園意語
學術與實踐,相「甫」相成 ◎外文一 謝宇婷
總編的話
各位讀者大家好!本學期正逢校長遴選,未來新一任的校長不只是第六任的非官派校長、更是第一次有一名學生代表進入二十一名遴選委員名單,新一任的校長不只會影響未來至少四年的校務運作方向,對於佔校園中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更是事關重大。由本報社員、友人組成的「意識報校長遴選特別小組」,從二月底於每天說明會後製作快訊、並在三月上旬製作候選人評比,搭配圖片刊登於本報粉絲專頁上;在遴選過後,我們整理並補充了遴選制度介紹、評論,遴選委員的介紹等,完整刊登於紙本上。
本刊的其他內容,包括寒假於溫州街「大院子」的惡火後,我們聯絡了目前仍住在該處的退休教授了解狀況;與上學期開設的「影像工作坊」課程。另外,除了校園意語專欄之外,本學期我們將在預計發行的刊物中刊登「回憶五年:意識社史」專欄,邀請各位和我們一同來尋根!
十分鐘看懂校長遴選新制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三月時節,校內杜鵑花初綻,乍暖還寒之際,台大校長遴選已如火如荼地開跑了。台大作為台灣高等教育的領頭羊,由誰出任下屆舵手,社會各界皆投以關注眼光。這次六位候選人:包宗和、楊泮池、羅清華、楊永斌、洪茂蔚、朱敬一,經歷豐富、各有來頭,在選舉期間各界無不屏息以待,看誰最終能夠出線,入主行政大樓校長室。
然而,此次校長遴選是台大自1993年民選校長以來,首次以各界人士共同籌組遴選委員會,取代過往校務會議,一人一票、過半當選的普選形式。多數人對於遊戲規則大多一知半解,不免有霧裡看花之感。
為了讓各位更能掌握校長遴選制度的變遷與脈動,我們特別製作了校長遴選專題,這次專題的內容包括:遴選制度的說明、二十一位遴選委員簡介、李嗣涔校長施政回顧、六位候選人的專訪、以及強弱項綜合評比。讓我們一同瞭解台大校長遴選過程。
遊戲規則:校長遴選制度介紹
日前產
生的新任台大校長,為第六屆非官派校長。本次台大校長遴選,是《大學法》和《國立臺灣大學組織規程》修訂後首次採用新制,由台大與教育部共同組成遴選委員
會,進行一階段的遴選程序。有別以往校內普選的形式,這次改由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位委員票選。原先兩階段改為一階段,遴選委員投票結果直接生效,不須
經過教育部最終圈選。此外,遴選委員會的二十一席之一為學生代表,是首次台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校長遴選。
去年八月,校長遴選委員會正式開始運作,經兩次會議籌備,公開徵求新任校長人選,審查被推薦人的資格條件後進行投票,獲全體委員三分之一以上推薦票數者
為校長候選人,遴選委員會再對六名候選人及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及面訪,並邀請候選人公開作治校理念說明會,最後由二十一位遴選委員投票選出新任校長。其中,
校長候選人的資格,除了必須曾任學校、政府機關或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之主管職務三年以上,也必須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教授或學術研究工作。而推薦方式共有四
種:一、中研院院士、國內外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員二十人以上連署推薦。二、各學術專業學會,正式議決後推薦。三、校友會、學生會、研究生協會,正式議決後
推薦。四、遴選委員每五人以上連署推薦。
然而,去年十月十三日校務會議,台大於遴選新制之外,自行加設篩選機制:參選者須取得三分之一校務會議代表同意,才符合校長候選人資格,並且另設「校長遴選推薦投票委員會」。對此,教育部表示,台大自加篩選機制,只要經過遴選委員會同意即可,教育部尊重遴選委員會的決定。
表一:台大校長遴選相關事項時程簡表
日期
|
事項
|
內容簡介
|
101.08.17 (五)
|
遴選委員會第1次會議
|
1.委員互選產生召集人暨會議主席陳維昭
2. 林達德委員擔任發言人 |
101.09.21 (五)
|
遴選委員會第2次會議
|
訂定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作業細則
|
101.10.01 (一)
|
公開徵求接受推薦
| |
101.10.19 (五)
|
三場遴選委員會公聽會
| |
101.12.14 (五)
|
遴選委員會第3次會議
|
審查被推薦人資格
|
102.01.04 (五)
|
遴選委員會第4次會議
|
對資格符合者進行個別投票,獲全體委員三分之一以上推薦票數者為校長候選人
|
102.01.07 (一)至102.02.08 (五)
|
遴選校長(訪談)
|
就候選人的條件或事蹟訪談相關人士
|
102.02.17 (日)至102.02.24 (日)
|
遴選校長(面談)
|
遴選委員會與候選人逐一面談
|
102.02.25 (一)至102.03.01 (五)
|
四場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
|
遴選委員會分別邀請候選人於校內公開作治校理念說明會
|
102.03.11 (一)至102.03.16 (六)
|
遴選委員會會議
|
遴選委員會委員投票選出校長當選人
|
102.03.21(四)
|
校長當選人名單交由人事室報部
|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102.01.04
借鏡:國內外他校作法
校長遴選制度的設立,背後的法源基礎為《大學法》。自1979年解嚴起,因應台灣社會政治型態轉變,高等教育和學校體制也跟著進行調整,且適逢李遠哲返國,「大學自主」、「教授治校」等口號時興,教育部因應時局,透過修正《大學法》逐步釋權。
自1994年《大學法》修訂以來,國內大學在遴選校長的過程中,逐漸掌有主要決定權,但各校所制定之校長遴選辦法則略有不同。從遴選委員會的組成來看,大多包括:教授、行政人員、校友、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代表等,但目前僅台大和師大設有學生代表,仍屬少數。
觀察國外作法,一向以
自由市場導向的美國大學,在面臨校長出缺時,先由董事會組織「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組成除了董事與教授,校友、行政人員、社區人士甚至學生代表皆可參
與。校長遴選委員會從候選人中挑選三至五名進入候選名單,送請董事會投票並任命。遴選過程通常為黑箱作業,或僅於決選時公佈候選人名單,但是委員會積極把
關與自動向外尋求合適人選,與臺灣由欲參選者自行報名之方式極為不同。
表二:國內各校遴選辦法
學校名稱
|
委員組成
|
學生代表
|
遴選辦法
|
台大
|
設置委員13至21人不等,由學校、行政人員、校友、社會公正人士等共同組成
|
V(一席)
|
1.須獲1/3委員三分之一推薦票數者方可成為校長候選人。
2.候選人於校內公開說明治校理念。
3.針對個別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須獲出席委員過半之支持才為校長當選人。
|
清大
|
經遴委會全體委員之三分之二同意,提出三位候選人,由校務委員會投票選出新校長。
| ||
師大
|
V(一席)
|
遴委會選出推薦之合格候選人後,再由校務會議出席代表投票行使同意權,自候選人中選出兩人並交遴委會投票選出新校長。
| |
政大
|
1.遴委會審理校長參選人資格後,推薦二至五名候選人,向全校公告名單並辦公聽會。
2.公聽會後由校務會議相關代表對候選人分別行使同意權投票,並進行統計,但每位候選人之得票數統計達出席投票人數百分之五十同意時,即停止開票。此階段應選出候選人至少兩名。
3.遴委會綜合前述結果,遴選一名人選,再報請教育部核定聘任之。
| ||
成大
|
分為三階段:
1.第一階段由遴委會就被推薦人選遴選,並秘密徵詢被推薦人參選之意願,決定至多八人參與第二階段之遴選。
2.第二階段時遴委會應將第一階段選出候選人之資料上網公佈,並分送專任講師以上之教師,由教師針對每一位候選人行使同意權。統計結果僅顯示通過或不通過,獲得應投票總數三分之一以上之不同意為不通過,即不能參與第三階段之遴選。此階段需至少選出兩位候選人。
3.第三階段遴委會邀請第二階段決定之候選人說明其辦學理念,再由其中遴選出校長人選,報請教育部聘任。
|
回首遴選之路──遴選制度短評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滄海桑田話遴選
新制度上路後的首次校長遴選在眾目睽睽之下落幕,當選者是現任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其也將於六月底走馬上任。至此,本屆校長遴選委員會與其工作也告一段
落。在前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對遴選制度有簡單的介紹,而原則上將在四年後才有再次進行校長遴選的必要,然而在制度面上仍有幾點值得仔細思量。
過去的制度採用的是「兩階段」遴選,係由校務會議經普選後,由教育部針對校務會議中最高票的兩名校長進行圈選,而上一任李嗣涔校長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硬
是比下票數領先的楊永斌而獲教育部青睞。「兩階段遴選」乃是在「擺脫教育部對大學控制」的理想,與「避免大學校長直接選舉導致惡性競爭」的現實兩者之間妥
協下的產物。但這樣的制度與大學自主自治的精神相違甚遠,因而為落實大學自主性,在2005年的《大學法》修正後,才成了今日的「一階段遴選」面貌。
在遴選中尋找學生
相較於過去,現行的制度賦予學校內的成員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能夠有限的自行選擇學校校長。然而除了台大、台師大、中興、中央與政大等有學生代表,其餘學
校的學生並未有參與的機會,而現有一員代表雖是一大進步,然而仔細與校園內的組成結構相比較,卻也能夠發現學生的權益仍舊單薄。現有的制度賦予各院教職員
的代表,然而人口占校內組成不少的學生在二十一名遴選委員中僅有一席,而更是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的總和,這顯示了學生在三方共治的理想下實為被小覷的一
群。另外,教職員代表是依學院進行分派,但分籍的學生卻被劃歸於同一群體,也因此,學生們在意見的統合上也較混雜,個體的影響力也相形之下小了許多。
就此來看,學生的意見可以說難以反映在校長遴選上,制度上是否能就此進行修正,不論是否要增加院系學生代表,或者另開討論機制,應是可以被討論的;而本屆學生會所進行的假投票,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期待未來若有類似機會,可以在學生之間激起更多討論,並在選舉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保密條款,保誰的密?
另外值得討論的一點,乃是台大與國內諸多大學遴選過程的保密機制。從國外的借鏡來看,諸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是全權交予遴選委員會,以絕對保密到
連候選人也不為人所知的方式進行遴選,而台灣也試圖模仿。然而現有的制度卻介於普選與遴選制度間,既公開候選人,卻將遴選會議過程進行保密,使得未得其門
而入的教職員與學生如霧裡看花;對新校長的選擇過程與依據,只能以說明會之管,窺遴選之天。
誠然,遴選有其保護候選人、提高人才參選的意願,而公開普選則是給予各系院有選擇校長、監督委員會的權力,然而現有的制度究竟是否能取兩者之優棄兩者之缺,或者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形同公開黑箱?則有待更進一步檢驗。
關鍵二十一人報告──遴選委員介紹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林惠玲
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學博士。曾擔任台大社會科學院教務分處主任及副院長。2006年獲得行政院服務績效一等獎章。現為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經濟系教授。
何弘能
台大醫學系畢業,而後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研究員。曾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等。獲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良醫」。現為台大醫學院醫教分處主任、婦產科暨免疫研究所教授以及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顏家鈺
台大機械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系系統控制博士。曾擔任交通部台北市政府高鐵捷運之初、履勘委員以及國科會工程處自動化學門召集人。現為台大工學院院長以及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林達德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暨生物工程博士。曾擔任台大學務處生活輔導組組長、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起草委員會委員以及中華農機學會理事等,現為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琳山
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台大資工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所長等。曾於1973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現為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機系以及資工系教授。
曾宛如
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現為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商事法中心召集人以及FIDA國際婦女法學會理事長。
羅竹芳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水產學科博士。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多項獎項,並於2012年獲得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動物所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主任。
洪泰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任南亞技術學院兼任幼保系兼任講師、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兼任講師、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工作顧問。現為台大簡任秘書、台大教務處註冊組主任、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秘書。
林韋翰
現任台大學生會會長。曾任臺大臺陸學生交流學會會長、第十七屆臺大藝術季副召暨人力資源長 、心理系向陽營活動長、第十六屆臺大藝術季行銷公關部長,以及臺大學生代表大會理學院學生代表。
夏長樸
1947年出生,台大中文系博士,曾任台大文學院副院長、文學院空間規劃小組召集人。學術專長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和儒家思想,現為台大中文系兼任教授。
王 瑜
1943年出生,台大化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台大理學院首位女院長,同時為國際知名的結晶學研究者,學術成就斐然,獲國內外多項獎項肯定,現為台大特聘研究講座。
梁賡義
1951年出生,清大數學系畢業、美國華聖頓大學生物統計博士,為國際知名遺傳流行病學專家,獲頒中研院院士、清大傑出校友,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從2010年擔任陽明大學校長迄今。
施振榮
1944年出生,交大電子工程系學士、碩士,宏碁集團創辦人,素有「台灣個人電腦教父」、「品牌先生」之稱。曾入選美國《Times》「亞洲英雄榜」,並於2007年代表台灣出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代表。
賴英照
1946年出生,中興大學法律系畢、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術專長領域包括:證券交易法、公司法、銀行法。政務官經歷豐富,曾任司法院院長、大法官、行政院副院長等要職。
陳金蓮
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博士,返台後在臺灣科技大學電子系任教,曾任臺灣科技大學電資學院院長、教務長及副校長。2008年自臺灣科技大學退休後,於聖約翰科技大學擔任校長一職至今。
孫震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國防部長。於1984-1993年間擔任臺大校長,為首位校友出任之校長。
陳維昭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並於1993-2005年間擔任臺大校長,現為義守大學講座教授。
陳怡蓁
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於天下雜誌擔任記者一職,1988年與丈夫張明正共同創辦趨勢科技。現為趨勢科技文化長及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曾志朗
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中研院副院長,現為文建會主委及中研院院士。
劉兆漢
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電機博士,曾任臺灣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中央大學校長及中研院副院長,現為中研院院士。因科學貢獻卓越,今年二月獲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遴選為海外院士。
葉乃裳
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為臺灣最年輕的女博士,也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創校百年來第一位獲得終身聘的亞裔女教授。現任職於加州理工學院,並為美國物理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你可能不知道的六位候選人──校長候選人簡介
◎校長遴選特別小組
朱敬一:解除桎梏,讓台大追求真正的卓越
朱敬一挾著豐富的經歷與社會評價自校園外異軍突起,進入台大校長遴選,雖然獲得學生模擬票選最高票的肯定,仍與校長寶座失之交臂。朱敬一有豐富的行政經
歷,也不吝表達對社會百態的看法。專注於高等教育的不足與失衡、以國科會主委的身分進行的改革,包含經費申請流程,是其重要資本。
融會經濟學與自身的行政經歷,朱敬一強力主張藉由校內制度上的革新,將教學、研究人員自死板的評鑑記點制度與經費核銷制度解放,他深信唯有充足的自由空
間,才可提升台大的學術精神與風氣,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與過去校長的思維不同,朱敬一認為追求排名並無助於追求卓越,而應當提升校園環境以及與外在的連
結。因此,他主張加強學生與學校層次的跨國交流、招募國際大師與運用台灣的在地優勢。
面對近年來自籌經費的壓力,朱敬一也提出要轉換募款的思考模式:與社會建立起正面的連結、使台大有益於社會,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同與款項。另外,申辦講座一方面能夠造福學生,亦可募得經費,實為一舉兩得。
朱敬一豐富的經歷、響亮的名氣與豐富的人際網絡,是他參選的最大武器。然而其過去身為國科會主委,承續前任與農民爭地爭水的中科四期政策;甚至於做出停工承諾三日後,繼續指示怪手佔地搶水,其背信忘義之舉亦使其行事作風打上一大問號。
包宗和:均衡發展,三方並重
包宗和出生於1952年。大學畢業於台大政治學系國關組,曾任臺大政治學系副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大政治學系系主任、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行政副校長等職務。此外他也曾擔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先生的兩岸關係幕僚。
包宗和的治校理念主打均衡發展:自然科技、生物科技、以及人文社會科學三方並重。提到過去八年李校長的治校成果,包宗和認為自然、生物科技已經具備一定
的基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是能夠被加強的。此外,包宗和認為科技不應與社會脫節,在研究方面,包宗和希望打造跨領域合作的研究團隊,充分利用台大既有
的學術多樣性優勢,並且讓學術研究成果可以回饋社會,帶動社會變遷。
出生於政治系、深受社會科學的薰陶的他,在治校理念說明會的過程中,不時流露出對於民主、對話的期待。在面對台大工會與學生會關於學生權益的提問時,包
宗和認為對話和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樣的,針對紹興社區校地爭議,包宗和提出居民、學生、政府三方對話的願景,承諾不會以「依法行政」作為忽視歷史難
題的藉口。
包宗和曾為馬英九總統的兩岸關係重要幕僚,不禁讓人好奇於他對於中國學生來台的態度。由於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中國之於台灣有別著特別的影響力,雙方在
人才和經濟交流上的頻繁也遠超過其他國家。對此包宗和強調「平等、互惠」的交流。中國至今尚未承認台灣的學籍和學歷,其他諸如「三限六不」等規定也有違反
人權之處;包宗和認為這些並不是大學校長可以解決的問題,所謂平等還是必須從本國生的權益的維護做起。包宗和承諾,不管是否增加中生或其他國際學生名額,
必須以「不排擠校內學生資源」為原則。
楊永斌:產學合作計畫 讓台大成為社會火車頭
現年59歲的楊永斌出身金門農家,為台大土木系校友,曾任台大工學院院長、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 理事長、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現為台大土木系特聘教授。
綜合四年傑出的治校經驗,楊永斌認為台大應當要採取產學合作的方式,主動關懷台灣的中小企業,創造大學與產業之間的共榮互利。藉由雙方在人才和技術上的良好互動,也預計將為台大的經費募款帶來正面效應。
在國際交流的部分,楊永斌以推動台灣的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為例,認為台大具備良好的實力。若能以資訊科技和英語能力開拓國際視野,強化與國外大學的互動,
將能使台大更有競爭力。此外,楊永斌也補充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台大要在精進排名之餘,更要堅持自主傳統,打造人文台大形象,以「愛人」校訓培育下一代
的華人思想家。
綜觀而論,以過去楊永斌在台灣工程教育的耕耘,已足茲證明其有能力使台大更受國際矚目;而他在雲科大期間與企業的良好互動,也讓人看見他的募款實力。但
在自然科學相關科系的成功途徑,人文社會科學是否也一體適用?楊永斌並無具體說明。此外,具備土木專業的楊永斌,僅說明會同等注重學生宿舍與教學大樓,較
無論及他對於其他校地規畫的看法。
洪茂蔚:健全財務,解除限制
洪茂蔚出身台大經濟系,曾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中興大學創院院長及財金系主任(借調),現為台大國企系講座教授及多家公司獨立董監事。
管院背景的他以財務專長為台大財務狀況把脈,提出台大自製五年五百億,亦即以信託方式募集六百億資金,使用其利息及投資收益,每年可為台大帶來三十億的
收入,可望取代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補助。此外,他也強調將比照美國公立名校方式,透明化台大的財務資訊,並將由經費下放至各學院,「由各學院當火車頭」鼓勵
均衡發展與重點突破。
洪茂蔚相當重視台大校園內自由自主的風氣,落實在主修制度方面,洪提出了「自由第二主修」的構想,解除現行雙主修的門檻限制,讓學生能充分摸索興趣、發
揮專長。同時加強產學合作,調整教師借調企業實習的制度以降低創業風險。洪認為知識份子應關懷國家社會,他將以成立經濟、社會、環境領域的「智庫」團隊方
式,對國家社會公共政策提出建言。同時要在甄試制度上著力,提昇社經弱勢學生的比例,以達到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目標。
洪以曾任管院院長的人脈基礎及理財能力,加上豐厚的財務支援為後盾,自許當一個能幹的校長,提昇管理經營的效率,可望在萬物喊漲、經費緊縮的時代帶來一線生機。然而其在遴選會議前的校務會議便遭滑鐵盧,更失去與其他候選人持平競爭的機會。
楊泮池:從白色巨塔到校園高層
楊泮池院長從台中一中畢業後,於1979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並於1990年從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長期擔任醫學院的教職與行政工
作,使楊院長在說明會上相當強調醫學院的經驗,不但放了一段醫學院的影片,更提及了包括醫學專業技能的全球化與在地化、醫學院開設且由院長為新生教授的第
一堂課、楓城利他獎、青年大使團與亞太醫學生論壇等;甚至在提及竹北和雲林校區開發時,也不忘強調會推動與生醫、農業等相關產業結合。
其他施政理念上楊院長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教學、研究、行政、財務等方面多有缺乏系統性且虛而不實的現象。在面對提問時,對於近日醫學體系中發生、且與
楊院長相關的過勞與輕生慘案不斷表示不願回答;在會上更有老師暗指楊院長早已和鄭富書總務長協商好,將會在當選後將鄭升遷為行政副校長。最後,紹興社區議
題與醫學院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楊院長對於警察入校一事支吾其詞,而紹興的部分則沒有正面回答,只陳述了一些校方曾經做過的事,既沒有提出承諾與確切方向,
更僅表示「未來將由城鄉所引領計畫」。
台大校長一職在陳維昭與李嗣涔先後執政共計二十年後,本次楊泮池參選讓許多人認為大有醫學院重掌大權之勢,但事實上這場選舉更同樣是白色巨塔的內鬥。原
本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其連署推薦人便是醫學院前院長陳定信;楊與陳分屬的胸腔內科與消化內科素有資源排擠的問題,且根據醫院內部得
知的消息,陳定信與楊泮池曾為了決定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所長一職而結下樑子。這一次的台大校長遴選,意外成為醫院資源與個人恩怨的延伸戰場,在當上校長後,其勢必要面臨這些問題。
羅清華:突破危機 重拾一流大學高度
羅清華由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台大地質系教授、理學院主任,現任副校長一職。他認為台大目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國際間的競爭、社會快速變遷和校務基金不足等種種問題。
國際徵才激烈,羅清華認為在這環境之下,台大應以「海納百川」的態度接納中國與國際優秀學生,協助排除就學與就業的障礙,短期內學校裡的外籍師生比例可
以達30%,並且運用基金和與其他大學合聘的制度,延攬五至十位國際大師為校服務。另外他希望台大師生、員工多參與國際事務,取得認證與國際接軌。學術方
面對外應國際化,揚棄學術代工,追求學術的衝擊力,而對內的評鑑與獎勵機制可以再多元化,並提高獎勵比例。
羅清華認為目前的行政制度過於僵化,應引進企業精神,加強考核以確保品質和效率,建立法務部門提供法律諮詢;使教授可以專注在研究上,鬆綁人事、會計、
財務等組織以追求大學自主,更有力掙脫制度限制與企業合作。對於校務基金的問題,羅清華期望2015年能節約下百分之十五的校務基金,除了節流,也成立專
業團隊聯系校友來開源,增加產學合作、追求實質上的法人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