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公園與台北市的地景變遷
◎李問(人類三)
從台大大門出發,沿著思源街走到底,就會來到永福橋邊的河濱公園。站在河堤邊的高處往下看,可以看到新店溪緩緩從前面流過。水往右手邊的方向流去——北方。如果騎著腳踏車,可以沿著河畔的自行車道一路向北,騎到華江橋下,看著新店溪和大漢溪在這裡一起匯入淡水河。
河濱公園兩百多公里的自行車道,隨著淡水河流域延展開來。除了現有河濱公園中的腳踏車租用站,政府還計畫在鄰近的自來水園區外設置「Youbike微笑單車」公共腳踏車租用站,並搭配新的導引路線,將公館商圈、台灣大學、甚至大安森林公園都串成一個觀光套餐。
然而,河畔的景象並非一向如此。隨著台北市的開發,城市的景觀不斷改變。不論是綠地、公共設施、或是大眾運輸,在在反映時代的脈動。而穿梭在台北街頭的腳踏車,更是不斷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五六零年代:台北的盲腸 時間拉回到1960年。一大清早,在市政府和各里里長徵召下,大批來自大同、古亭、還有萬華一代的男子到淡水河畔集合,進行「義務勞動」。凡是18到45歲,當年沒有服兵役的男子,都是義務勞動徵召的對象。他們帶著市府所提供的圓鍬和十字鎬,清理河岸上大量的垃圾和淤泥,另外還有做修路、清掃防空壕等工作。最早完工的河濱公園,包括大稻埕外的延平公園,以及雙園區河畔的龍山河濱公園。
河埔地那時被視為都市的死角。淡水河邊堆積大量的垃圾,河畔上還出現宰殺牲畜的屠宰場、流動賭場還有大量的違章建築。接下來的幾年中,政府大動作把河畔的違建給拆除,將居民遷至南機場附近的公寓。接著是發動義務勞動隊伍,清除兩個新的河濱公園之間,長達五公里的河岸地區。這一帶被稱作「台北的盲腸」,堆滿了臭氣燻天的垃圾。事實上,政府計畫要清除的不只有盲腸,還有基隆河北安路河畔的違建,以及南京東路十四號公園預定地的違建(其中十四號公園到了九零年代還沒拆除,日後又被封為「台北的毒瘤」)。
新店溪的河畔還有另一項禁忌。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期間,國防醫學院的學生可以從宿舍聽見河邊傳來的槍響。從今天的台大水源校區一直到萬華一代,一共有七、八個處決犯人的刑場。其中最著名的馬場町刑場(今天的萬華青年公園外),總是在清晨時載著一車的政治犯到河堤外槍決。三軍總醫院附近、對岸永和的中正橋下,也都曾經是槍決犯人的地方。家屬如果付不起領取屍體的費用,屍體就會被送到國防醫學院充當解剖教材。馬場町一直到六零年代,才被碧潭附近比較隱密的安坑刑場給取代。
五六零年代少數公園的整建,與其說是推廣運動休閒,更偏向是對河岸地帶的整治,順便幫忙打造中華民族該有的「精神建設」。這樣的價值觀反映在都市景觀上,整齊的公園成為一種都市秩序的表現。1963年市府首度提出淡水河畔河濱公園的整體規劃,並強調要建運動場地以「強健國民體魄」,但這個計畫隨後又沈寂下來。反而是隔年,松山、圓山、雙園、大同、水源等地的防洪提防完成,將河岸阻擋在高聳的城牆之外。
河畔上的敲打聲 六零年代末,台北道路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就此展開。條條大路和隧道陸續開通、河上橋樑接連聳立,連結淡水河兩岸的通勤人口。城裡的交通工具在五零年代以腳踏車為主,到六零年代逐漸被大量的50cc機車給取代。三輪車和牛車被訂定為「落後車輛」,面臨被收購或是淘汰的命運。至於一般的自行車,當然還沒騎進河濱公園,而是在工業區中出沒,是工人上下班最好的伙伴——卻一樣是政府眼中經濟落後、不夠現代化的象徵。除了破舊的鐵馬,只有為數不多的自行車國手,在競技場和山路上默默地練習。
河畔上工程的敲打聲不斷。在淡水河這一邊的圓山以及對岸的三重,都大動作清理河堤外的垃圾。今天古亭附近的堤防外蓋了「陸軍足球場」,日後漸漸有各種休閒或表演活動在這裡舉行。1975年,在水源地居民的陳情之下,新店溪中正橋到福和橋之間的河濱公園完工。隨著都市的發展,台北市各處許多公園,如民族公園、興隆公園等相繼完成。
更大、更響、更快、更強。台灣的產業結構逐漸轉型,讓工業移出了台北市,留在台北的則是服務業,以及人人參與的娛樂活動——房地產。都市的地景變得越來越現代化,卻也在開發之下越來越擁擠,在瘋狂的消費中打轉。違建的拆除持續在進行,包括台大七零年代校園周邊的違章建築。可是或許是對於過度消費的反彈,都市人開始倡導郊外遊憩的好處。1983年基隆河沿岸野心十足的「濱江計畫」,首度提及要建自行車道,卻又因為截彎取直工程而作罷。除了自然生態旅遊,人文旅遊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八零年代末,開始出現關心在地歷史的呼聲,從居民的角度來回憶城市的過往。在地歷史的重新耙梳,試圖凝聚地方認同——也間接為二十年後休閒與觀光業的發展了基礎。
捷安特腳踏車(巨大機械)在七零年代就已經成立。然而這時候高檔的腳踏車仍以外銷市場為主,距離與市政府一同承包Youbike還有一段距離……
從「交通黑暗期」到捷運開通 1988年台北捷運動土,「六線齊發」同時動工,讓原本已經非常惡劣的交通情勢雪上加霜。媒體紛紛將此一時期封為「交通黑暗期」,房地產廣告中「不在台北市」即是一種加分,路上甚至出現了計程摩托車。在惡劣的交通條件下,有人發起單車上路的活動,延著未來的捷運路線騎單車,並且要求市政府改善自行車的行車環境。市政府在敦化北路中間的安全島上建設自行車道,卻因為設計不佳而乏人問津。
從六零年代就提出規劃的河濱公園,終於在這時候開始進行全盤的設計,並且陸續在各地的河濱公園設置腳踏車道。台大附近的永福橋到中正橋路段,是最早完成的自行車道之一。其他有些地方雖然有自行車道,但政府對河濱公園疏於照顧,所以行走上也有困難。1995年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完工,河畔也設置了大面積的綠地;兩年後,「台北之瘤」十四號公園成功割除,而位於福和橋邊的寶藏巖聚落住戶也相繼遷出。
來一客觀光套餐 捷運打從一開始就不只是為了改善交通,更是一場都市更新的大工程。捷運完工後,讓人們認識台北的方式改變,井然有序的捷運站成為地圖上最清晰的地標,是年輕人彼此相約見面的地點。捷運站的周遭形成一個個小商圈。步行距離內的觀光景點,也以車站為中心串連在一起,在陸續出現的捷運旅遊書籍中,變成像「觀光套餐」一般的旅遊行程。
九零年代後,全台灣各地出現前所未有的文化產業與休閒觀光風潮。2001年週休二日正式實施,2002年政府鼓勵發展「一鄉鎮一特色」。各地的觀光節慶活動發展得越來越蓬勃,一方面讓大家有機會凝聚在地的社區參與和認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外地的商家和政府的規劃案。一個一個強調在地特色的觀光景點,在迅速的開發之下頓時令人難以區辨。在台北,捷運站成為各地社區規劃的契機;國際連鎖商家和市政府定期推出的「文化活動」,也隨著捷運站的電扶梯迅速輸出。
週末的河濱公園很熱鬧。全家大小可以一起騎單車,到了景點再停下來喝杯咖啡。淡水河流域各地的河濱公園早已完工,公園內的自行車道逐漸串連,加起來總長超過兩百公里。市府最近提出「公館至新店溪岸規劃案」,榜上有名的景點包括公館夜市、寶藏巖、自來水園區、即將興建的客家文化園區,以及你我身處的校園——臺灣大學。這個精心組合的「觀光套餐」未來還可能透過自行車道(加上Youbike)將大安森林公園、捷運公館站、科技大樓站加以串連。永福橋的河濱公園外,一個色彩鮮豔的小牌子指引著騎單車的遊客:「往公館商圈」。自行車道是整合這些觀光景點的媒介。而Youbike配合捷運站點,則是帶有擴大各個捷運觀光圈的遠景,讓「捷運商圈」從步行的距離,擴大到騎單車的距離。
今天,當我們在河濱公園的腳踏車租用站看到平躺式的三輪車,再對照當年政府極力收購「落後車種」的景況,或許會感覺到巨大的反差。從威權的年代到消費的年代;從亟需整治的盲腸地帶,到親子同樂的最佳地點。昔日帶有肅殺之氣的水源地已經開始推動觀光計畫;以前的安坑刑場,如今也成為「大碧潭再造計畫」的改造地區——就如同居住於河岸邊的溪洲部落,都規劃讓位給綠地和自行車道。古時的河運的航線,在多年之後成為休閒的綠色血脈。此時此刻,城市裡的各個角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整合,置身台北一隅的台大校園,自然無法置身於這張藍圖之外。河岸的景觀不斷改頭換面,而鐵馬轉動不停的踏板上,也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乘載不同的意義。
延伸閱讀李佩璇
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形式的象徵鬥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