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快訊】解密《出課表》:師大課表異動將送審


◎江柔萱

  自103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台大、師大、台科大組成的台灣大學三校聯盟開放電腦校際選課,讓學生除了自己學校開的課程外有的更多面向的學習。但是卻因三校的上下課時間有異,導致跨校選課學生的不便。因此三校在上學期11月的共同會議中提出更動各校上下課時間的議題。
  師大教務處課務組表示,目前這個提案處在草案階段,已經擬定了完整的統一方案,三校的上下課時間皆會有所更動。方案將會在師大4/29召開的臨時教務會議中由課務組的編審錢尚璞向校方提出,議案通過後就會正式公布,將於104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
  雖然校方為了三校選課的同學提出了一套新的課表,但師大同學們表示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並要求提出另外的改善方法。因此師大在4/15中午招開了一次三校聯盟改課表的說明會,但是校方代表僅有教務長一人出席。在說明會中,校方(師大)表示因有三校選課的同學會有通勤的問題,但是同學表示課表更動後下課時間依然只有10分鐘,時間還是不夠用,便希望校方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例如提供校際間的專車,在每節下課時間發車,對此校方回復必須考量學校成本問題而無正面回覆。也有學生提出師大本來的上下課時間是為了配合中學生的上下課時間以方便師培生的實習,一旦課表更動,對師培生可能造成更多不便,況且師培生的人數占了全校學生人數四成,而三校選課同學三校加起來不過一千多人。但師大教務長表示師培處已經看過新的課表,並沒有表示任何意見。更有同學直指這次的課表完全是在校方全權決定,完全沒有告知學生,若不是師大青年告知學生此事,學生得知消息時已經拍板定案。教務長回復,沒有決定的事情校方不希望公布後引起關注,因此並沒有正式公告。但是課表方案台大與台科大方面已經通過,而且師大也已經將課表發給各系所助教請其試排課表,其實已經幾乎決定了新課表即將實施。於是有同學提出4/29最後決定此方案通過與否的臨時教務會議是否可以讓學生參加,或增派學生代表?教務長則表示會議人數過多將會導致會議進行困難。
  會議最後,校方同意將會舉行全校公投,但投票結果只會供校方參考;開放教務會議現場直播。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快訊】 企求人文大樓興建 文院師生接力開講



訴求人文大樓興建的學生組織「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簡稱文青陣)今早(4/19)於文學院預定地舉辦「人文大樓開幕祭」,齊聚文學院各系代表,升起模擬人文大樓高度的氣球,回應爭議核心的天際線問題,希望打破迷思、表達文院師生對人文大樓的祈求。文青陣發言人張斐昕則呼籲校友、社會大眾勿以舊資訊反對新設計,期待都審、文資委員能公正審理此案,也反駁今日聯合報將人文大樓與龍山寺景觀破壞一事相提並論(http://ppt.cc/BW~I),強調校內已經由民主、合乎程序的方式審議人文大樓。前人類系學會會長學生陳軍鈞也表達人哲兩系空間不足、漏水、天花板崩塌的窘境,學生受教權已受影響。
文青陣升氣球模擬人文大樓的高度,也取諧音將此做為興建大樓的祈求。(攝/洪姿宇)


現場有不少關心人文大樓的教師到場,不過反對人文大樓最力的外文系張小虹教授則因病未出席。文學院陳弱水院長表示,有人質疑預定地建造人文大樓的必要性,這塊地能挪為演講廳、禮堂、博物館之用,增加空間公共性,但是教育場所本身便具有極高公共性,加上台大校園已經與社會互動密切,此案並無公共性缺失的問題。現場一名哲學系博士班代表楊舒淵則表示,長久以來人文大樓延宕產生的不便都是人哲兩系承擔,反對者有該負起的的運動責任,搶救聯盟無視校內多次會議的討論結果,是戕害民主之舉。

多位教授到場表達支持、參與討論。前排左一為人類系林瑋嬪主任,左二為文學院院長、歷史系陳弱水教授。(攝/洪姿宇)


會後採訪時,人類系林瑋嬪主任指出,人類系博物館兩件館藏近日被指定為國寶,人類系本來就希望就近照顧位於校史館的人類系博物館,現在也更加期待能重回總區。參與人文大樓設計案的建築師孫自弘針對聯合報報導回應,說明自己認同政府應推動古蹟、歷史建築的周邊景觀保護,但她認為經過將近十年討論的人文大樓建案絕對經得起大家檢驗。

4月30號 人文大樓將進入北市都發局都市設計審議程序,若都審通過,預計也需要一年才能動工,最快三年後可以完工。

接續的兩次文青陣記者會,分別針對目前人哲兩系空間使用不足與安全問題,和門口意象兩大爭點回應搶救聯盟。在都市設計層面上,對於公共性缺失的批判,文學院院長陳弱水也在今天的活動提到他認為並無如此問題。可見人文大樓帶動一連串校園空間使用的討論,且不論校方或文院師生,皆期待此案能在人文意象與空間正義間取得雙贏。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快訊】 學生政黨法暨不分區學代公聽會,學代會擬開創學生自治新局

學生政黨法暨不分區學代公聽會,學代會擬開創學生自治新局


◎台大意識報

  台大學生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主席周易於今日(15日)舉行公聽會,簡報說明學生政黨法草案及新增不分區學生代表的選舉辦法修正案,並由民眾提問與討論相關法規制定細節。由於本次公聽會資訊於舉行前ㄧ晚才公布,又緊臨期中考周,公聽會僅有約十位學生出席,但其中甚至有師大學生議員到場參與討論,希望借鏡台大的經驗,有意在未來引經至師大學生議會內推行。

  本次公聽會討論之兩案,由發起人法學院學代周易於會中說明修法草案,希望藉由兩新法的通過及執行,解決今日學代會內缺額席次過多,台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意願低落的困境,而且由各院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缺少推動全校性事務有效的團結平台。若兩新法於本會期中學代會內通過,未來學生代表選舉將有重大變革,除了現行各院選區內各自選出代議士外,透過釋出現有學生代表124席中的40席次,改為不分區選舉產生,各學生政黨可提名不分區政黨代表名單,依據選舉中之各政黨得票比率分配40席不分區學代席次,希望擴大學生代表產生來源從各學院至跨院性的學生組織,讓關注跨學院的議題的學生也能透過學生政黨參與學生自治。

  因為目前台灣內僅有東海大學於兩年前通過學生政黨法,但目前仍無東海學生政黨登記成立,在國內沒有大學學生政黨運作的實例經驗下,台大學生代表大會若成功推動學生政黨法及不分區學代選舉,將成為台灣第一間引入政黨政治模式的學生自治組織。由於草案中不分區學代名額高達三分之ㄧ總席次,可預見通過後,為角逐會內不分區席次的學生政黨將大量成立,前景令人期待。

  但因為本次公聽會參與人數過低,雖過程中有諸多針對兩案爭議點的討論,例如:學生政黨不可接受政治獻金、學生政黨解散後黨產歸學生會所有等,參與民眾和主辦方有諸多討論,但本次公聽會未邀請正反意見方及相關專家參與公聽會及討論,提示著相關學生自治新法案尚需要更多意見和討論。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快訊:人文大樓都審將近 文青陣19號模擬校門天際線



人文大樓都審將近 文青陣19號模擬校門天際線




◎台大意識報


  今日上午十點(4/14),由一群關心人文大樓發展的文學院學生學生組成的「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簡稱文青陣)在文學院大門召開記者會。文青陣高喊「人文大樓蓋起來,文院青年站出來」,要學生與各界不同意見人士,重視文學院學生的空間需求,勿再杯葛人文大樓的興建。


  記者會上演出行動劇,包含台文所為配合博雅大樓的興建,竟挪移到國青宿舍,形成研究生、老師與宿舍生共處一個建築的尷尬場面。此外,人文大樓爭議中,哲學系與人類系兩系的師生處境,更受到強烈關注。文青陣學生也以行動劇演出哲學人類兩系往返水源校區與總區的危險狀況,以及面臨宛如頭頂上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崩落的天花板。


  除此之外,部分關心人文大樓的老師,包含外文系張小虹老師,及校規小組召集人黃麗玲老師都到場聆聽學生訴求,甚至在記者會後,兩位老師也與當場學生展開對話。張小虹老師強調,他沒有漠視文學院學生,特別是人類哲學兩系的空間需求,但他認為空間需求不該成為綁架目前設計可以再被調整與改變的理由。黃麗玲老師則要求各界關心人文大樓興建,對設計有不同看法的人,應該更重視使用者的需求,也就是文學院的師生。黃麗玲老師甚至指出張小虹老師不尊重民主程序,在人文大樓的規劃會議不發言,卻在會議後事後補交會議意見。她也質疑人文大樓爭議持續多年,張小虹老師為何遲至今年才提出移地興建的意見?


記者會時,張小虹老師到場,並與現場學生對話。



  人類系也是文青陣成員的張斐昕同學認為,會成立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是因最近各界人士公開或私下交鋒人文大樓的興建與人文精神的關係,而文學院學生應該奪回對於人文精神的詮釋權。他認為當今新自由主義下,台灣和許多國家往往忽視人文學科的高等教育資源及研究,也反映於校方在人文大樓的興建與整體文學院的空間配置上。因此文青陣的成立,更是站在關心人文學科發展的精神,希望人文大樓盡速興建,解決文學院師生的空間需求。


  記者會後,文青陣也預告本週日(19日),在人文大樓預定地,會有另一波的行動。現場將以數十顆氣球模擬人文大樓蓋好後的高度,要大家一同檢驗人文大樓是否會造成校門天際線的破壞。另外,文青陣之後也將在4/30號的都市審議計畫委員會中,動員同學旁聽發言,目前也將以粉絲專頁「人文復興青年陣線」的更新,持續以街訪、專題組織更多文學院學生。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快訊:「我們」的彩虹早餐


◎台大意識報

  4月12日台灣國際同志權益促進會及校園同志甦醒日(GLAD)等團體發起「彩虹早餐日」,邀請支持婚姻平權與同志權益的民眾到台大附近的真理堂吃早餐與教會對話。早上9點現場除了前來採訪的記者媒體們、參與者,還有6、7位警察駐守在教堂前。
  同權會理事長陳志明表示:「希望教會可以來關心同志朋友,教會裡面的同志朋友也可以把我們的聲音傳進去。宗教是屬於大家的,不該成為造成族群隔閡與分裂的言論中心。」而GLAD也說:「由於護家盟壟斷了話語權,並利用他的政治與宗教的力量阻斷友善宗教和同志間的對話,造成今天這樣的狀況(基督教與同志對立)。」它們表列了一張「恐同神邏輯」,是牧師曾經說的反同言論,例如真理堂牧師楊寧亞曾說:「推動同性婚姻比核四爆炸還恐怖。」,並帶領大家呼喊口號:「神愛世人,也愛同志」。之後發放早餐、讓民眾在彩虹蛋上寫下想說的話,交給教會。
  選擇到教會吃早餐,陳志明表示,宗教在推動婚姻平權法案上是一大阻力,而街頭、公聽會常常是想駁倒對方的場合,無法實際接觸與認識對方,所以希望採取早餐這種較溫和的方式,開啟溝通的第一步;而這個歷程會是長期的,不可能一天就改變甚麼,要用「傳教士的精神」,傳遞這個普世價值。接下來也正規畫其他與宗教相關的活動,如與西藏法王對談。
  活動結束後走出大樓的真理堂教友認為,活動十分平和,也提到教會接納同志,內部也有很多同志教友,雖然這些教友有意願出來對談,但因教會怕起衝突作罷。另外他澄清:警察並非教會請來的,是大安分局幾天前主動詢問是否知道這場活動,並表示會前往來維護秩序。
  對可能帶有成見、誤解但釋出溝通意願的教會與同志權益運動者雙方而言,需要的或許並非警力強張的羅網,而是一塊誰都能坐下的野餐布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燃燒半世紀的高塔──從中油員工觀點談遷廠

對工作的認同
◎董音

高雄煉油廠的興衰
  駐足宏南、宏毅宿舍望向高雄煉油廠 [註1],聳立的燃燒塔二十四小時不停的運作,夜晚燈火通明的樣子,顯得格外耀眼奪目,這樣的景象與中油員工的生活密不可分,對於從小居住在此的中油子弟們而言,更是伴隨他們成長的畫面,如今燈火一盞盞的熄滅,這一切都將成為回憶。

  隨著二十五年的遷廠年限將近,高雄煉油廠已於1995年完成第一期七個工場的拆遷,並於2005年展開第二期十一個工場的停工、拆遷計劃,且預計於2015年達成第三期所有工場皆須拆遷的目標。據台灣石油工會第一分會常務理事陳枝章表示,「目前廠內三分之二的工場已經停工,剩下六個小工場仍在運作中,且到年中以後就要全部關閉。」而以往三座火炬至今也剩一座仍在運作,與以往繁盛的工廠產生極大的對比。

  而因著台灣地狹人稠的限制,要空出一塊無人的區域,使石化業不影響到人們的居住環境,顯得愈來愈困難,台灣石化業未來的去留與轉型,已成為現今石化業員工必須面對的議題。

成就與難題
  中油公司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事業逐漸發展,員工人數也攀升至如今約一萬四千多人,不僅引領了台灣石化工業的發展,也帶動十大建設時期的經濟成長。或許是因為身為國營企業的一份子,員工們被賦予了替國家經濟效力的責任,一位在中油多年的員工便提到,中油自民63年十大建設即開始發展,高雄許多相關廠區皆發源自中油。此外,攸關民生的中下游石化產業,如衣服、塑膠製品、汽車、家具等,皆依賴上游中油廠的原料供應。對他們而言,進入中油不僅是為企業工作,更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發展而努力。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霧裡掙扎,分頭尋路——大林蒲的險局與對策

◎洪姿宇  張禎晏


      出了捷運小港站,轉乘約半小時的公車,終於抵達鳳鼻頭——大林蒲社區南邊的小漁港,略帶鹹味的海風徐徐吹來,三兩漁民聚在港埠聊天、補網,路上不時有砂石車緩緩駛過。走過堤防盡頭的管制站,是填海造陸出的海埔新生地,走在分隔旗津內海和新生地的堤防上,訝異於身旁這片百餘公頃的景象:詭異漱口水色的湖,湖內析出了灰色蕈狀的「小島」,岸邊長出白色疑似碳酸鈣的筍狀物,乍看之下似乎來到南歐地中海岸度假。其實,這片「美景」全是南星計畫傾倒工業及工程的廢棄物(例如中鋼的爐渣、台電的飛灰)填成;看似寧靜愜意的大林蒲,魔幻似霧的風景背後,是重重難解的威脅。
多重危機 多方應對
      南星計畫的源起,是高雄市政府為了要處置無處可放的工業廢棄物,並且聲稱大林蒲海岸遭侵蝕嚴重而持續後退,因此選定於此大興土木,先圍築出一塊海域之後,再倒入砂土、廢棄物而形成的新生地。新生地即將被劃為自由貿易港區,另有部分土地被規劃為工業用途,以遊艇工業及煉油工業為主。當地居民早已被眾工廠環伺包圍,政府又強行下了顆黑棋,堵住大林蒲最後一口氣。

     「海岸線對我們來說算是居民集體的情感!」除洪富賢里長強調大林蒲人與海岸的羈絆,以影像行動長期關注大林蒲環保議題的高雄金煙囪文化協進會(註一),其創辦人之一、當地居民黃耀雄回憶他的童年:昔日,可以在海邊抓魚苗、鰻苗賺外快,或是邊烤地瓜邊欣賞落日;然而,填海造陸後居民不再能散步觀海,生活也離海岸越來越遠,如今市政府規畫工業計畫進駐新生地,居民除了恐懼汙染物將順著西南季風侵襲家園,更不願意接受僅剩的海岸線從此被貿易港區圈了起來,自日常中抽離。

  擔憂遊艇工業於生產過程中製造的玻璃纖維飛塵飄入大林蒲,以及不滿政府消極查緝、選擇性忽略工廠排放汙染與廢氣,鳳興里里長洪富賢帶領大林蒲居民自掏腰包叫車北上參與南星計畫第二階段環評會,由環境保護出發,呼籲政府及廠方正視大林蒲地區工業污染問題,拒絕政府繼續忽視大林蒲地區的居住品質執意發展工業。金煙囪文化協進會亦積極參與環評及抗爭。



        除了正面抵抗環境汙染,要求恢復大林蒲地區的環境品質,另一方面,有部分居民主動尋找遷村的出路,以大林蒲地區傳統王爺信仰為依託,組成「高雄市小港區大鳳居民權益關懷協會」,以先前紅毛港「遷村近乎滅村」的經驗為戒,建立預防性的談判組織,希望不再重蹈覆轍。並訴求大鳳居民團結一致,強調圓融解決問題,成立對話窗口試圖與政府及廠方接洽,認為工廠應依「開發許可制」收購土地,即廠方和地主經協商後以雙方皆接受之價格交易土地,廠方再行變更土地用途為「工業用」方能建廠,取代政府強制低價自民間徵收的方式,讓居民安全撤出已被嚴重汙染的大林蒲,不致流離失所。不過,即便大鳳關懷協會已發文至高雄市政府詢問遷村事宜,得到的回覆多是「沒有土地需求」或是「相關計畫尚在規劃中」,缺乏正面且有建設性的回應。
分進能否合擊
        大林蒲環境抗爭主要的困境在於力量的分散。首先是居民沒有單一的交涉對象。著名的環境抗爭如麥寮反六輕、苑里反風車、後勁反五輕等運動有較單一的抗爭對象,居民力量能集中交涉;相比之下,大林蒲的抗爭環境相更為複雜,製造環境問題的工廠除了中鋼、中油、台電等工廠,也包括推動南星計畫的高雄市政府,造成有時居民雖然能及時發現環境污染,但無法明確找出責任歸屬哪間工廠、哪間公司的情況,投訴無門,沒有清楚的控訴的對象。


       內部問題方面,力量分散也起因於居民意見尚無法統合,除遷村或不遷村的主張外,另有如黃耀雄、洪富賢等,或期盼遷廠,或退一步而要求廠方正視環境保護,也將議題擴至大高雄整體的工業環境污染。不同意見雖然未必互相牴觸,但彼此間較少交流討論,各自努力,沒有集中整合人力、意見的機會。此外,歷史記憶也籠罩著大林蒲人, 526 事件陰影至今仍留存不少居民心中,對環境抗爭抱有疑慮恐懼,希望和現今運動保持距離,讓本來人力就較薄弱的抗爭更難以進行。
      
       大林蒲居民和工廠間也有複雜的關係,部分大林蒲居民任職於附近製造污染的工廠,也有居民是已退休的員工,現職員工的顧慮和退休員工的情感,使工廠對居民而言不只限於污染的製造者,也是工作機會的提供者,甚至在另一種情況下,也成為補償者——長期以來周圍的工廠以各種名義提供居民回饋金或米、瓦斯、食用油等物資,價值雖然不高,但隨之而生的人情壓力以及不夠透明的分配機制,也使大林蒲各方關係更為曖昧不清。     


張開雙臂突破包圍
  大林蒲居民正試圖為環境問題找出解方,但現階段似乎未有理想且可行性高的方案。遷廠在現今高雄的工業環境下,似乎不太可能實現;主張遷村、要求開發許可制的居民雖然希望以理想的價格賣出土地,但就資方立場而言,與其以一坪 35 萬元的市價購地,不如轉向購買一坪成本不過千餘元的填海造陸新生地,由此可見,兩造都滿意的遷村確有實行面的困難。
  在這一連串大林蒲居民被迫接受、面對、反抗和嘗試協商的過程中,高雄市政府理應扮演居民與廠方中央協商的角色,協助監督工廠對環境汙染的控制,並評估大林蒲遷村的可能性。大林蒲遷村所需的預算至少 500 (註二),已超出地方政府所能負擔範圍,但因地方政府和中央不同調,市政府雖曾行文至中央有關大林蒲遷村案,仍不得中央支持而使此案石沉大海。面對自身無力執行的遷村方案,高雄市政府一方面高喊「經濟發展」的口號,強力推行開發計畫、闖關環評,另一方面又進行民調,得出「七成以上大林蒲居民同意遷村」的調查結果,更讓忐忑的居民無所適從,只能繼續在惡臭的空氣中,揣度著混沌未知的大林蒲未來。
       
       至於致力在地耕耘,希望喚醒居民議題意識的地方團體,如金煙囪協會和大鳳協會,前者雖然過去曾有不錯的成果,如今也面臨資金、人力、關注不足的問題,無法按理想中的進度執行計畫;後者雖然會長年齡較輕,但協會缺乏與她同輩的成員,不過以此作為開端,或許能期待更多年輕能量的加入,為團隊提供意見與活力。已曾有大學生幫忙協會出演行動劇。

  現在的大林蒲需要的或許便是這些年輕的動能,從交通、環境、經濟層面來看,長期以來大林蒲漸被孤立於社會關注之外,極少新的活水進入大林蒲,進退不得的現況也鮮有人知,若有新的視角進入大林蒲,觀察、訪調、資料整理,或許可以成為大林蒲人的助力。事實上,黃耀雄也計畫將基金會辦公室規劃為鐵馬休息站,希望邀請腳踏車環島的民眾進入大林蒲,親見大林蒲的狀況,讓更多人知道離小港捷運站半小時車程、小港工業區中、工廠三面環繞下,還有一個大林蒲聚落,有一萬人正渴望乾淨的生活環境,迫切等待突破困境的一天。

────────────────────
(註一)   金煙囪協會曾舉辦老照片展覽、拍攝紀錄片及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讓居民主動找尋大林蒲過去的歷史以比較今昔差異,同時吸引外界民眾及團體進入大林蒲。更偕同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全台公害攝影比賽,嘗試喚起全民環保意識,共同監督政府和工廠。


(註二)  大林蒲遷村可行性之研析前言,高雄市議會online

圍起孤城一座 —— 大林蒲

◎翁鈺清
下班時分,大林蒲附近工廠員工的通勤車潮。  攝/董音

駛入大林蒲,車窗兩旁看出去的是煙囪林立的景象。記得小時候總會緊盯著窗外,對於時而冒出紅色、黃色甚至藍紫色火焰的煙囪頂感到新奇,在不懂事的年紀還一度偷偷地稱那些火焰為「鬼火」。夜晚,美艷的鬼火仍照著大林蒲的天空,隱隱約約還看得出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煙霧,砂石車彷彿未曾停息地來往於大馬路與每間工廠大門。


  大林蒲,我的外婆家。它並非一個行政區的名字,而是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一個小聚落。這個名字原意是「大樹林」,曾有大片大片的田野、樹林,西邊沿著台灣海峽,早期居民以農業、漁業為生。洪富賢里長跟我們敘述,大林蒲以前是個純樸又繁華的地方,原本中洲旗津半島跟紅毛港連接在一起的,從旗津半島往南,或是林園到高雄一定都會經過大林蒲,即使民國57年因第二港口的開闢切開旗津半島,大林蒲仍然熱鬧,有很多酒店、茶室、旅館,是北邊紅毛港居民的消費中心。

  然而,民國62年政府推行十大建設,在戒嚴的年代,田地被低價強制徵收,興建高雄沿海工業區,一間一間的工廠開始環繞大林蒲,北邊是台電的「大林發電廠」、東邊是中油的煉製部「中油大林廠」、再過去是中鋼、東北方是台灣國際造船、南邊是林園工業區。大林蒲被以幾近「ㄇ字型」的方式包圍起來,對外交通遭攔阻,進出都需要繞道,幾年之間這裡彷彿成為了一座孤島。記得媽媽告訴過我,開計程車的外公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在這個小村莊裡每個人都認識外公,只要出門就會向外公叫車,隨著大眾運輸工具的發達,計程車業喊著經濟不景氣,外公卻未曾受過影響,在大林蒲,距離捷運有一段距離,行駛過的公車也只有一兩台,汽車成了唯一的選擇。

  處於工廠林立的地方,工安問題層出不窮,平均每3年就會有一起工廠氣體外洩或爆炸的事件 [註1]。而其中引起居民抗爭最激烈的就是民國 81 年的「526事件」了 [註2]民國81年5月2號晚上,中油大林廠發出巨響,並且排放不明氣體,居民以此為由向中油要求十五億,賠償每戶八十萬元,但根據環保署監測顯示,中油當天並沒有造成污染,因此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居民便在工廠旁搭建棚子,進行長期抗議。5 月 26 號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到現場,稱其為一群「暴民」並下令拆掉棚子,引起了警民衝突,最後居民躲進家裡,警方則進入住宅抓人,一夜間驚動了整個大林蒲;事末共有30多人在事後遭到起訴 [註3]。至今大林蒲老一輩仍對此事件心有餘悸,害怕表達任何訴求。

  除了交通和工安的問題外,汙染,更是居民生活的一大危害。當地的空氣汙染相當嚴重,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小港區二氧化硫濃度全台最高 [註4]。至於空汙是否導致當地人罹患肺病的比率相對較高,對此,洪富賢里長就表示向他申請住院補助的里民中,十個就有七、八個是肺病,而他自己也是慢性肺病的受害者 [註5]。而唯一未被工廠入駐的西邊沿海是可以讓居民喘口氣、散散心的遊憩地點,卻在民國70年代後期政府規劃的「南星計畫」[註6],將最後一面「牆」築了起來。原本田地被徵收的農民還可以轉殖養殖漁業,養蝦苗,如今海岸變成了垃圾場,海水嚴重汙染、地下水毒化,蝦苗養殖受到影響,甚至檢驗出當地海水為強鹼性,有一定的腐蝕性 [註7]


  交通不便、環境汙染、工安事件頻傳,這個被工廠包圍的小鎮,如一座孤城。在行經工業區的路上,不少外地人都曾質疑:這裡真的有住人嗎?就戶口上,有2萬位居民設籍此地,但在多重的移出推力下,年輕一輩早已紛紛搬離,當地人口老化嚴重,唯有在過年期間,才會看到年輕的面孔再次湧現在鳳林宮的廟口,攜家帶眷地嚐著各式小吃:大林蒲著名的砂鍋魚頭、傳統美食粉粿、糯米糕,小孩們在廟埕玩彈珠台、射氣球,熱鬧的氛圍充斥著小村莊。然而隨著年假結束,孤城,依舊。
   
────────────────────
[註1]  地球公民基金會 大林蒲求生記 http://www.cet-taiwan.org/dalinpu


[註2] 華視新聞 從大林蒲事件談起 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199206/201205211007570.html





[註5] 民視異言堂 大林蒲說石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cLr7VxmCk






有關石化議題的塗鴉牆
(攝:康晢暐)



拜訪大林蒲居民 張洪金花
(攝:康晢暐)



小港海岸失落記憶 : 紅毛港遷村

◎洪于婷

  經過大卡車橫行的洲際貨櫃中心,舉目皆是宛如積木層層堆疊的貨櫃。四周塵土飛揚,空氣中絲毫感受不到沿海海風的鹹味,這樣的環境令人無法相信數年前這裡還是高雄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漁村——紅毛港。

  民國56年,高雄第二港口闢建,紅毛港被劃入臨海工業區,實施禁建,並開始討論遷村。建設港口阻斷了紅毛港與旗津的連結道路,原先的潟湖與紅樹林也消失殆盡,漁民失去了這個天然漁場,經濟活動隨之受到影響。之後興盛的蝦苗養殖也因為海水汙染與白點病的發生而逐漸沒落,許多居民紛紛投入重汙染的拆船業,卻也加速破壞海洋生態。隨著周遭工廠逐步興建,這個百年歷史的聚落卻因為禁建,時空的齒輪停止轉動,保留了傳統閩式建築卻同時也失去了發展的可能。而火力發電廠、重工業工廠的建設,破壞了當地環境,嚴重影響居民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的運煤輸送帶,這條藍色巨龍包圍了紅毛港,上面運輸的煤渣飄散在空氣中,侵襲著居民的肺和氣管。加上政府在土地利用與遷村政策上反覆的更改延宕,紅毛港的未來被框入無法動彈的命運。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高漲,紅毛港居民開始大大小小的抗爭,民國73年,高雄市政府提出紅毛港遷村計畫,而後居民成立自救會。由於市政府對遷村計畫的一再擱置以及計畫本身的爭議,民國85年爆發封港抗議事件。民國94年立法院審議通過遷村經費,延宕多年的遷村計畫終於開始執行。民國96年3月,不滿政府強勢限期拆除房屋,民眾聚集於港務局前抗議,訴求安置居民後再拆除空屋,但仍未果。民國96年六月,遷村大抵完畢。從立院通過到遷村案完結,短短兩年就完成了拖延許久數十年的遷村計畫,其倉促的執行過程留下許多爭議。

  紅毛港遷村歷程中,政府提供兩種賠償方案,第一種是「等值」現金,約150萬 (註1),第二種則是政府配售中安路上26坪的土地給居民,既然是配售,代表居民須自掏腰包拿出百萬與政府購買土地,房屋則要額外自建。而建屋至少也需500萬,多數民眾只好貸款建屋,貸款繳不起又只好拍賣掉,而選擇領現金的民眾錢也不夠買房,只能又另外貸款,兩者皆讓紅毛港一般居民陷入負債的困境。由於紅毛港地理環境與產業的影響,許多人最高學歷只有小學畢業,民風又純樸,有些人離開單純的村落到外地生活後賠償金被騙光;有些人金錢管理不善,加上政府的賠償讓多數人無力負擔租屋或購屋,一些紅毛港人因而流落街頭成為街友。與其說是遷村,紅毛港人現今的處境又與滅村何異?

  紅毛港遷村失敗的例子在先,對鄰近地區大林蒲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紅毛港與大林蒲曾經的緊密連結、眼下相似的處境和最終的悲傷命運,讓大林蒲人為他們抱不平的同時,也深怕同樣的「遷村」情況會在此上演。

────────────────────

(註1)民視異言堂:大林蒲說實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9ywkaGVtE

參考資料:
《紅毛港開門》
紅毛港遷村紀實 http://red.kcg.gov.tw/move.asp
《記憶的容顏:高雄紅毛港攝影集》



文化景觀之外,煉油廠宿舍的下一步?

◎沈函儀


宏南宏毅社區的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不僅僅是文化的保存,背後代表的意義是台灣石化工業轉型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因應今年年底前即將完成的中油遷廠作業,長期以來作為中油員工宿舍的宏南宏毅社區面臨許多爭議,包括社區文化資產的保存、當地中油退休員工的居住權益以及各方勢力(政府、中油、居民)的角力。宏南宏毅社區的議題是台灣石化工業轉型的冰山一角,面對即將被釋放出來的空間,不同立場的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想像。未來空間發展的規劃要被實現,須經多方的理性討論,以打造符合社會大眾期待的都市想像。
中油遷廠帶來土地空間利用的轉變契機,面對一個新的發展潛能,應有良好的都市計劃。都市計劃應以該地的歷史脈絡為基礎,立足於現在的時間點,並著眼於未來。以中油煉油廠區所在地的楠梓到左營一帶而言,其都市紋理可分為兩個向度探討:歷史向度及地理向度。此區為自明清時期即已存在的舊聚落,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再者,此區有山有海,包括半屏山、柴山,還有左營軍港。加上近代的工業建設如中油,以及國軍軍事基地的左營眷村,我們可以觀察到當地長期以低密度的開發為主,因此高雄大學創建系陳啟仁副教授建議此區可以朝北高雄的生態城市發展邁進。除了歷史的脈絡,都市計劃須考慮此區的發展限制,以後勁地區為例,該區土地為受到煉油廠污染的棕地(brown field),因此在開發上須特別注意復育和環境的問題。都市計劃依該地的都市紋理而設計,計劃本身應具備時代的階段性任務,思考中油遷廠後的這塊土地會帶給居民、高雄、甚至台灣什麼。高雄煉油廠在日治時期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場,作為南進計劃的工業建設之一,支持日本政府往東南亞發展的帝國主義;戰後被國民政府接收,由經濟部將其轉型為中油,在接下來的民國五零、六零,至七零年代支持工業建設,為台灣帶來經濟奇蹟。面對這塊深具發展潛力的土地,各方勢力各有其立場:中油期待更多的商業利益、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希望中油宿舍文化能夠被保存、宏南宏毅社區的退休員工有居住權益的訴求、後勁居民要求一個遠離工業污染的生活環境。各方的聲音應經過理性且充分的的討論,思考轉型任務的下一階段目標,才能發揮都市計劃的精神,共創未來的理想藍圖。
目前宏南宏毅社區被市政府文化局劃定為文化景觀,背後的推動者就是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以中油子弟為主要組成份子,訴求為保存宏南宏毅社區的油廠文化,他們的聲音代表著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其中一種想像。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當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到中油的通知,說宏南社區中有兩棟老房子因老舊而不堪使用,以危樓之名欲將其拆除。這時,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提報文化局此兩棟房子具有古蹟價值 (註1) 而應被保存。一開始僅止於兩棟危樓的勘定,後來經文資委員的討論,認為此區的文化保存不僅止於兩棟建築物的保存,而是全社區的保存,因為俱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比比皆是,而兩棟老房子僅是冰山一角。因此,文化局將宏南全區以及宏毅的部分區域劃定為文化景觀 (註2)。文化局將宏南宏毅社區定為文化景觀的意義在於提醒中油於開發商業利益之時,也須注意當地的整體氛圍。
被定為文化景觀區賦與宏南宏毅社區新的轉型意義,地方的文化有潛力活化再生,並向外發揚光大,相較於中油將社區改建為商業大樓的利益取向,更考慮到當地的適性發展。適性發展的定義建立於客觀的基礎調查,當地的建築、自然生態以及居民的生活形態,都可經過科學的量化調查而得知,提供各方利害關係人作為討論的基礎。宏南宏毅社區的文化保存最終須考量到現實問題:財務的可行性。倘若文化保存之戰最後由地方團體取勝,維護的費用該由誰支付?因該區域仍屬中油所有,若中油不願撥出足夠經費維護社區,勢必加速社區的破壞;地方團體如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是否能夠籌得經費仍屬未定之數;市政府文化局亦不可能有足夠的預算支持社區的維護。因此,陳啟仁副教授表示:「文化資產保存跟打仗一樣,都在為留與不留作抗爭,一旦打贏了才真正開始。」他並指出社區應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不必倚賴外來經費,才是社區文化保存與再生之道,可能的實行方式有青年駐村計劃,或是企業的公益性開發。前者必須考慮到是否有足夠的青年文創能量,後者則須注意在商業和文化保存中應取得適當比例。
宏南宏毅社區的文化保存議題之於一般與其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民眾有何意義?跳脫出當地居民、中油、民間團體,以及政府內部間(文化局與都發局)的角力,中油轉型後的土地規劃是屬於公共議題的範疇。中油既屬於國營企業,中油土地理應為國有地。而國有土地的規劃關係到國家的發展,中油須仔細思考這一塊土地會為後代子孫帶來何種福祉,注重對地方與整體國家的社會責任,而非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要達到此一目標,議題最切身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居民、中油、民間團體,以及政府,應先打破彼此間不信任的高牆,才能展開真正的對話。畢竟,一切的發展與規劃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
(註1) 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局組成專案小組會勘,會勘後認定房子俱有歷史價值而將其劃為暫定古蹟。暫定古蹟的期限是六個月,並得延長一次為十二個月,期間內不可動暫定古蹟,文化局並同時委託人員展開基礎調查以確認其是否俱有劃定為正式古蹟的價值。

(註2) 文化景觀指的是自然景觀與人為營造力互動的結果,經過時間的沈澱,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如高雄橋仔頭糖廠以及左營眷村都是文化景觀。文化景觀區可能同時包含古蹟與歷史建築,前者以不更動的保存為主,比如廟宇;後者則俱有較高的活化潛力,可以透過再利用重新詮釋傳統文化。


走訪圍牆裡的世界──高雄煉油廠宿舍走訪

◎何采穎、王芝雲


  高雄素來以石化重鎮著稱,在高雄北端中油公司設有第五輕油裂解廠(五輕)及高雄煉油廠,而在這座煉油廠隔壁則是專屬中油員工的員工宿舍--宏南及宏毅社區。


  宏南及宏毅社區原屬日治時期軍官居住的宿舍,為日本海軍所建,附近地區同時也設置了工廠。之後台灣歷經日本戰後投降,國民政府便順勢接收海軍煉油廠,並交由中油經營,但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撤走之前便將該地區的所有資料銷毀,國民政府雖接收了工廠但卻不知道實際運作的方式,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煉油廠經由外國石油公司的資金及技術支援而日漸興盛,為了支撐整間工廠,中油選擇將附近原有的日本軍官宿舍區改為煉油廠的備勤宿舍,以應付工廠24小時的人力需求,員工的家人皆可悉數入住。在宿舍群中,居民可以享有從出生到死亡完全的照護,園區中除了有各種運動設施、餐廳、醫院甚至殯儀館,還有獨立的供水供電系統提供居民比其他高雄市民更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在規劃上,宏南社區專屬於管理階層以上的員工,宏毅社區則多是由藍領員工入住。宏南社區中的員工宿舍多是由原本日治時期的屋舍加蓋或改建,但隨著煉油廠規模擴大,園區中也出現中油出資興建的公寓式宿舍提供員工居住。宏毅社區則是中油特許員工興建屋舍甚至出租買賣,管理上較不像宏南社區那麼嚴謹。


  如今兩個社區中除了居住中油現職員工之外,尤其是宏南社區,更有許多的退休員工及其家屬。允諾的25年遷廠期限如今也將在今年完成遷廠,煉油廠中大多停止運作準備關廠,宏毅宏南社區面臨退休員工佔居宿舍區使得新進員工無法入住,以及煉油廠關廠之後,宿舍區在高雄市文化局、都發局、居民以及中油公司間角力該何去何從和土地屋舍產權等問題。


中油煉油廠宿舍區文化與現況
宏南、宏毅、宏榮三個宿舍區環繞高雄煉油廠,宿舍區外圍自二二八時期就築起圍牆,宿舍區內生活機能完善,宿舍區可說是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內部的居民皆為中油的員工及其家眷,居民之間既是鄰居又是同事的關係,上班時即便不同部門,但公務上仍會有聯繫,下班之後可能住在附近,看照彼此的子女長大,子女之間從小一起在油廠附設的學校上課,辦喜事時也會互相發喜帖,長年來塑造出緊密的社區關係,「這邊的人生活、工作都離不開了,比自己住在外面的親戚還要密切。」宏南里里長說道。
這樣緊密的人際關係也建立起宿舍區內特有的社區文化,例如每年春節宿舍區的居民都會在煉油廠區內的的中山堂舉辦「賓果」活動,中油員工們會攜家帶眷參與這個年節盛會,不過據居民所說因為遷廠的緣故,今年是最後一次在中山堂舉辦賓果。另外,在人際互動上宿舍區內發展出特有的階層關係,因為員工是依照其職位來配給宿舍,職位越高分配到的宿舍越好,主管級的員工居住於宏南社區,技術員以及勞工居住於宏毅與宏榮社區,這樣的階層意識也影響著員工的子女,學長姊學弟妹的制度深深影響著中油的子弟,即便出社會之後,學長姊對學弟妹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在訪問由中油子弟組成的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時,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學弟妹對學長姊的敬畏。
中油員工之間緊密的關係也成為人情的包袱,宿舍區應為中油現職員工的宿舍,但有不少退休的員工仍居住在宿舍區內,以宏南社區為例,大約有一半的住戶為退休員工。中油有單位專門請這些退休員工搬遷,但負責的員工與這些退休員工大都是長官與下屬的關係或者彼此相識,因此從未順利執行搬遷的命令。這些退休員工可以繼續享受宿舍區內的公共設施,但無法向中油登記房屋修繕,所以幾乎可以由房舍的修繕與否來判定住戶為現職或退休員工。近幾年因遷廠的緣故,油廠宿舍區已失去其地利之便,宿舍內新建公車站,以便現職員工搭乘交通車前往林園與大林蒲廠區,新進員工也較少搬入油廠宿舍區,所以抗議退休員工占住宿舍的聲音減少,不過中油已經聲明104年遷廠後會一併處理退休員工占住宿舍區的問題。
宿舍區與後勁居民之間的圍牆
        宿舍區的圍牆不僅在空間上隔開中油宿舍與後勁地區,也成為中油宿舍居民和後勁居民心理的隔閡,宿舍區內生活品質優良,生活機能完善,食衣住行育樂遠勝外圍的後勁地區,宿舍區的圍牆硬生生將這個地區劃分為兩個的世界。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總幹事李玉坤回憶兒時,後勁地區的小孩想偷跑進油廠的中山堂看電影,卻遭惡意的驅趕,因中油的小孩受得教育比較好,所以覺得後勁地區的小孩被看不起。而在宏毅社區長大的油廠社區文化生態保存協會理事長高慧玲,在談論後勁時提到,從小師長和父母親擔心小孩被後勁的小孩欺負,認為後勁地區的人比較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因此告誡小孩對後勁人敬而遠之。
       以往中油嚴格限制員工以外的人享受宿舍區的福利,使得圍牆的兩邊有著不同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價值觀,如今油廠附設的學校已經開放員工子女以外的學生就讀,雖然宿舍區的圍牆還在,但周圍的居民可以自由進出宿舍區,使用內部的公共設施,煉油廠也將在今年完成遷廠,圍牆實質的意義已經不大。這塊土地記錄著台灣能源發展的歷史,圍牆兩邊的世界正在同時面對這片土地的轉型,希冀這裡的居民能攜手帶著這塊土地的記憶往前走。



2013年9月,中油一度有拆除無人住的舊日式宿舍的計畫,就在拆除當天,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將此棟及其他四棟日式宿舍列為市定古蹟。為了保護建築,除了掛上告示牌,也圍起了小小的封鎖線。(圖/董音)



圍牆(宿舍區西側,近世運主場館)
宏毅宏南宏榮宿舍區和後勁地區只有一牆之隔,但來往並不密切。圍牆做為宿舍區門禁森嚴的象徵,也代表宿舍內外居民的職業、地位、生活習慣與福利,被圍牆所阻隔,大不相同。(圖/蕭米棋)


 宏毅宿舍區的勞工住宅,此為最後一批建造的勞工住宅,兩至三層的建築,與宿舍區其他的平房相比形成相當不同的景致。而宏南宿舍區(下圖)也有類似的建築。(圖/蕭米棋、董音)



宿舍區的公共設施及福利極佳,裡面甚至有游泳池。目前雖已開放宿舍外居民收費使用,但早期可說是宿舍區外居民羨慕的設施之一。(圖/蕭米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