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揹起二手書,在異文化間洄游的「布穀魚」

◎林洳卉

  布穀魚(Book-Go Fish),2011年由來自澎湖的三位台大學生,吳孟融、許祐群、曾宥輯成立。有感於澎湖教育資源相對台灣本島不足,希望能喚起大家對教育資源分配的重視,他們送書到印度、柬埔寨等需要書籍的圖書館,同時分享台灣文化。現在布穀魚來到第四個年頭並即將準備第五次的出隊,團隊則由同樣來自澎湖的佩芸、嘉仁、達生、湘琪經營,就讓我們透過專訪,來了解四歲布穀魚的點點滴滴。


蔡嘉仁 財金三
大一迎新時認識了布穀魚,因為認同學長們的理念,加上同是澎湖人,可以互相照應,就一路待到了現在。
呂佩芸 國企三
透過嘉仁和學長的介紹,且正好布穀魚需要攝影的人才,於是投入布穀魚的行列。出隊後的成長則是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張達生 化學二
把布穀魚當作進大學的第一個社團,加入原因是因為和社團裡的學長姐比較熟悉,較有安全感,希望能夠幫上團隊一些忙。

莊湘琪 社工二
高中時聽過學長們回母校的分享,希望能在大學嘗試不一樣的事情,也就加入了布穀魚。

澎湖出走,帶回異地的文化衝擊
  「基本上我們把布穀魚定位為專屬澎湖人的社團,因為澎湖的學生沒有很多機會和世界接觸,或是一些藝文交流活動,其實本島的人相較澎湖是比較占優勢的。」嘉仁說。布榖魚這兩年分別去了印尼和尼泊爾。他們透過當地的台灣人及NGO組織,將書籍帶到有需求的社區及學校。在尼泊爾,他們為書籍上架、編碼,教當地兒童中文,甚至煮起了珍珠奶茶,分享台灣的文化。

  但布穀魚並不只單向地送出二手書,同時也希望延續在國外得到的文化衝擊與成長,和學弟妹們分享。至於為何要到國外服務而非台灣偏鄉?成員們的答案很篤定:「澎湖其實是全台每人平均擁有書籍量最高的地方(註1)」,因為澎湖人少,分到的書其實很多,所以要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地方。澎湖的教育資源缺乏則在於所能接觸到的活動,例如大型的展演活動很少,所以澎湖的小孩能看到的可能只有自己身旁的一些事。澎湖學生向外攫取知識的機會遠較本島不足,這也是布穀魚選擇國際志工服務的原因之一,希望透過布穀魚的出走,把他們所經歷的異國文化,帶回家鄉。因此布穀魚今年七月在澎湖舉辦了「尼要漂泊去哪爾」攝影展,將當地的所見所聞帶進澎湖。

只靠雙手、雙腳的生活專家
  談起印象深刻的畫面,成員們侃侃道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在印尼,因為沒有義務教育,有些學齡兒童不去上學,就在街上兜售報紙,或在大水溝邊嬉戲玩耍,他們被稱為 “street kids”。佩芸提到:「如果沒有到當地的話,完全沒辦法想像他們的生活。」而有個小男孩也讓佩芸相當難忘,他拿了把破掉的烏克麗麗就自己在路邊彈了起來,沒有人教他,卻彈得有模有樣;彈一彈弦斷了,沒想到幾天後又再碰到那個小男孩,那把烏克麗麗居然修好了。「他們生活的能力,其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令達生記憶猶新則是一幕在尼泊爾的畫面。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在市集賣菜,手中不忘捧著一本書認真的讀。「像我們來送書,很擔心這些書是不是真的被需要。看到那個女孩唸書的景象,更覺得我們的努力是能夠幫到人的。」在服務中能得到回饋,想必是志工服務的最大犒賞。對於布穀魚幫助的對象來說,或許生長的經濟條件不佳,但他們仍努力著,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
  至於出隊中的趣事,湘琪在尼泊爾完成了很多一輩子從沒想過的事。凌晨4點起床,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去廟宇的慶典,一般人可能嘗試一次就敬而遠之了,但當地人每每遇到大型節日就必須這樣走,生活的辛苦不言而喻。尼泊爾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從加德滿都到布穀魚服務的地點必須經過懸崖,「坐車的時候都不敢闔上眼睛,因為往後一看就是懸崖,都看不到路。」一路上的各種不簡單都是布穀魚成員的共同記憶。
志工服務的自我定位:文化分享與書籍的再利用
  
  「對我們來說,再小的改變、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沒有必要去比較哪種大型志工團體比較有意義、或是誰做的事情真正發揮了價值。」達生說。
  談到布穀魚對於作為服務提供者的想法,嘉仁說道:「我們一直警惕自己,這是一個分享的概念,不能認為我們的文化比較好。他們也有權利了解世界上各個角落。」布穀魚蒐集來自台灣各地的二手書籍,以英文書為主。如果書籍太難,則透過換書的活動,換取較簡單的繪本貼近當地的需求。「有些書可能放在家裡很久都不會動它,那它就一直是在書桌上,書的價值會被浪費掉。透過把書帶出去,能夠讓資源再利用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以送書為主軸的原因。」

Q:布穀魚與當地的關係是如何?是否會因為送書,而產生上對下的「幫助」關係?
嘉仁:
我的想法是上對下的關係不存在,布穀魚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實很單純的只是希望教育資源可以更公平地被分配,我認為沒有「我們是去幫助他們的感覺」。

佩芸
我覺得布穀魚在做的是「給他們機會也給我們機會」,大家互相學習。跟當地人相處時,小朋友並不會覺得我們是要去幫助他們,反而覺得我們像是外來的生物,大家在一起就像朋友一樣。

湘琪:
在尼泊爾的時候,我們住在Rajgare小學校長的家裡,剛好校長有三個小孩,於是他們就有點像我們的地陪,他們到哪裡我們就也跟去哪。放假時,和他們一起在田間散步,看他們抓魚,用葉子編成書包送給我們;有一回校長甚至邀請我們去參加婚禮,我們也被邀請一起跳舞。我會覺得這是很單純的人與人間的相處,雖然是我們過去尼泊爾送書,但在當地的相處反而有點像是他們領著我去認識他們的生活,認識當地的環境。


達生
我認為我是抱持著交朋友的心態,而不是一定要完成什麼事情而去。過程中跟他們互動也好、玩耍也好 ,跟他們聊天,我覺得這些都是服務中的體會吧!好像開心比較重要,盡量讓雙方都能在彼此都開心的狀況下,得到一些收穫。

嘉仁
就有點像是互利共生的概念,我們去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他們也可以得到他們要的東西,其實並沒有所謂誰伸手或是誰接收的感覺啦。


穀魚兒游向何處?
  由於成員不多,布穀魚沒有明確界定每個人的職位,而是希望每位成員都能夠分別接觸到團隊的大小事。至於擴大團隊的組成,也是布穀魚考量的發展方向,為的是能夠增加服務的頻率,並且能夠追蹤服務過的地方。
  布穀魚的主要經費來源是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益青年競賽獎金,達生說:「每一年參加公益比賽,等結果時其實很心驚膽顫。如果布穀魚能找到固定的合作對象,執行上壓力也不會那麼大,將會有空間做新的嘗試。」
  暑假開始確定服務地點和聯絡對象,開學之後完成企劃,到明年的寒假出隊,布穀魚正在為書本們規畫下一次的旅程。不斷賦予二手書新生命,同時不忘多元文化的交織與碰撞,布穀魚將會持續在世界上許多的小角落讓更多書籍發光發熱。

Rajgare小學,尼泊爾廓爾喀


▲和Rajgare的小學生分享,專注的神情是對布穀魚最大的鼓勵


▲離去時,波卡拉的一份驚喜——有史以來最清晰的山景,尼泊爾


▲布穀魚服務的小學,手拿捐贈書籍和全校師生的合照,印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