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負責與反思不容混淆

——再論服務課程的反思

◎足人(讀者投書,社會系學生)

貴報在第21期刊登〈從反思精神看服務課——向服務性社團取經〉一文,內容提出服務課程必須以反思作為必要條件,在「準備」「過程」「結果」中都不斷的檢視自己。筆者相當贊同此一論點,但是在文末提及了「清潔課程也必須納入反思」這一論點,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清潔校園作為服務課程,在台灣的脈絡始於東海大學。東海大學因為其基督教的背景,要求全校所有的學生(後來改成大一)都必須修習勞動服務。勞動服務的範圍除了打掃校園、洗廁所、還包括碗盤的清潔等。而由大二的學長姊擔任工頭,指揮大一的學弟妹工作。簡言之,東海的工友只做維修的工作,所有的日常清潔都由學生負責。

在另一方面來說,強調反思性質的服務性課程,則可以追溯至60年代保釣運動後的服務性社團。在當時「民族主義」「回歸現實」的浪潮下,引發一陣大學生下鄉的風潮,各服務性社團紛紛成立。早期以舉辦晚會、打掃街道、指揮交通為主,後來則發展為各類暑期營隊。除此之外,慈幼社也在1970年成立,是當時台大最大的社團。

從服務性社團來看,反思的軸線的確清晰可見。當時舉辦過數場服務意義的討論會,辯論到底對服務對象帶來了怎樣的幫助、辯論是否反而造成了服務污染等。至今這些提醒與疑惑,仍不斷迴盪在每個服務性社團的心頭。但該篇作者沒有處理到的問題是:是怎樣的條件造成了反思?

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位置的差異。因為服務的對象是與大多數台大學生,有大一段社會距離差距的人,是偏遠地區的鄉村、是育幼院的孩童、是資源匱乏的部落等。這些是大多數的台大學生生命經驗中所沒有的,那樣強烈的印象對我們產生震撼,並進而有了反身觀照自己的參照點。

回過頭來說,清潔工作的邏輯就與「接觸社會位置不同的人」毫無關聯。他所強調的負責、勞動、自律,簡言之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自己打掃」的概念。因為沒有其他清潔工會打掃這塊地方,因此那一塊就是你的責任區,必須將其整理乾淨。他類似於國中小的第七節下課掃地,頻率高而且不能只是做做樣子。

作者混淆了「自我負責」和「服務不同社會位置的人」兩種概念,才會以為在清掃校園中,依然能夠加入反思的元素。但清潔的技巧是一種勞動的技藝,並不是用「嘴巴說說搭配表演」就能夠捉住其精隨。他比較適合師徒制,有經驗的人帶著沒有經驗的人一起勞動才會習得(這也是學長姊擔任工頭的好處)。或是至不同的系館掃地,這只有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沒有社會位置的不同,如何能夠成為反思的基點?

只是就這點來看,台大的掃地服務課程也是不及格的。大部分的服務課只有一個禮拜一次,還不如每週數次但時間較短來得好。許多助教與學生都抱持著敷衍了事的心態,並不確實稽查。而較為骯髒且每天都要的清掃廁所,則根本不被包含在清潔的項目中。

筆者無意比較誰優誰劣,只是想釐清兩種概念下的服務課程。筆者建議,應該用「是否有接觸到社會上的不同位置」或「是否有日常生活中自我負責的觀念」作為定義服務課程的標準。譬如籌備系上的高中生營隊、參與杜鵑花節等,並非來自日常生活的維護的概念、也不能接觸到社會位置差異極大的人,就不該列入服務課當中。相反的,像是「勸導醉月湖的遊客不要餵食」「整理圖書館圖書」,則因為符合後者,能夠納入服務課程當中。

而如果清潔仍然要納入服務(一)當中,那麼他也需要重新規劃與調整了。將工作頻率增加、確實稽查、上下學期都要修習、或者讓大二的學長姊作為主要的監工者,才能夠落實「自我負責」的精神。如果不願,那麼全部改成「NGO志工」或「服務性營隊」也是無妨。只是這兩者之間,不容許絲毫的混淆或任何灰色地帶!

1 則留言:

  1. 數學系莊武諺助理教授與化學系邱靜雯助理教授榮獲本屆傑出年輕金玉學者獎

    第五屆(99年度)建大文教基金會傑出年輕金玉學者獎已於日前遴選出最新得
    獎學者共兩位。(網址:http://www.kenda.org.tw/) 此次獲奬者皆為本校教
    師:數學系莊武諺助理教授與本校化學系邱靜雯助理教授。本獎得獎人每年可
    獲獎金新台幣二十五萬元,連續四年。此獎項資格限制為在國內任職四年之內
    的教研學者,年齡不得超過四十歲。其設立目的為鼓勵年輕學者從事基礎科學
    研究,並協助國內學術單位爭取優秀年輕學者在台服務,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學
    術競爭力。建大文教基金會之前亦曾捐款在本校設置金玉講座教授,用以發揚
    建大公司創辦人楊金豹、顏玉霞夫婦發展台灣教育學術之心志。

    莊武諺老師於87年自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96年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獲得博士學
    位後至羅格斯大學高能物理理論中心從事三年博士後研究。99年起至本校數學
    系擔任助理教授。莊老師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弦論,數學物理與代數幾何。他目
    前的研究重點在於與弦論相關的各種模空間以及過牆效應。

    邱靜雯老師於88年交大應化系學士、90年碩士畢業後,97年自美國德州農工大
    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同年獲得德國宏博(Humboldt)獎學金前往德國符茲堡
    (Wuerzburg)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邱老師的研究背景以合成缺電子之含硼化合
    物及其分子偵測與電化學反應為主。99年起擔任本校化學系助理教授,目前研
    究領域主要為多孔性有機晶體材料之合成與應用、含主族元素化合物之反應性
    探討、以及溶液相有毒重金屬原子之固定化與排除法之研究。

    今日台灣的學術界要提高研究水平與國際接軌,最重要問題在於國際化與薪資
    的調整。我們已經不斷有國際化的規劃與嘗試,而國內教授薪資卻受限於制度
    無法提升,這可能會造成優秀人才因薪資問題而流失。本校兩位受獎者均感念
    建大文教基金會成立此獎項的宗旨,必將在研究課題上全力以赴,提升台灣學
    術水準,不負基金會與遴選委員會的期望。


    阿彌陀佛來收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