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學生、建商、學校在BOT宿舍中難解的三角關係

◎李若雯(政治一)簡惠茹(社會四)

隨著台灣上大學的人數年年上升,許多大學皆面臨宿舍不足危機,開始用BOT的方式蓋宿舍。理論上來說,以BOT模式興建宿舍,可達到校方免出資、有回饋金可收,建商亦有收益,看似雙贏的局面。但實際上這樣校方與企業共同合作的模式還存在許多問題—台灣大學在政府為促進民間企業發展公共建設、不願同意校方以借貸方式蓋自有宿舍的前提下,卻又面臨住宿人口日增的壓力。內外交逼下,為紓解壓力,最後只得採取BOT方式興建宿舍。校方的不願意有它的顧慮,如今當我們打開台大BOT宿舍大門,看到的即是學生權益受到雙重權力的壓抑,如今BOT的問題,難解。

雙管理制下,學生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真的好吵!樓上浴室的流水聲好大聲」;「商場那邊噪音很大聲,這裡還是不是學校宿舍啊」。BBS站PTT的BOT住宿版常見舍胞抱怨噪音問題,舍胞普遍反應BOT隔音設備不佳,特別是水源社區的舍胞還要面臨商場所帶來的人潮及隨之而來的噪音。水源宿舍輔導員車仁鵬表示,已多次和太子反應噪音問題,對方也曾派人過來勘查,但目前仍沒有具體的解決行動。學生反映出問題後,究竟要等到誰來回應?建商?或是校方?而學生的權益便在這等待的過程中被逐漸消損。

BOT宿舍中的規定辦法由建商決定,校方僅處於建議與提供基本原則的角色,若是學生提出某項建議,必須經過建商的同意才得以施行,最上層的決定權握於建商手中,解決學生問題也就變成建商的道德考量了,一名BOT生治會幹部表示:「畢竟室內的噪音問題沒有具體法規來強制他們一定要改進,就只能看他們的良心吧!」。面對問題,只能倚賴當初合約,但合約訂定之初尚且看不到這些問題—爭端由此展開。

但是我們詢問當初契約內容時,卻矛盾的發現學生權益是有在契約中被強調。例如車督導表示當初學校與業者簽訂的契約上,便已載明BOT宿舍內商店應以滿足學生需求為考量,但是商場內所販賣的服飾等,多為大部分學生較難負擔的中高價商品,的確有學生覺得不符需求,希望能另開設早餐店等。這又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學生真正的需求,該向誰提出才能得到回應?

為了釐清問題如何出現,我們必須看清楚BOT宿舍上層權力的拉扯,一邊是校方,一邊是建商,雙方有不同的立場與目的,建商牽涉到本身營利的利益問題,會特別注意維修經費等成本,而校方則有爲學生服務的大前提,一來一往之間自有許多需要協調的地方。但是宿舍的主體究竟是誰?若學生是宿舍的主體,那麼它的主體性又該如何在校方與建商的包夾下展現?

左右為難的BOT宿舍生治會

從BOT宿舍生治會的誕生,我們便可以看到BOT宿舍與學校宿舍的斷裂。這樣的斷裂讓BOT無法適用學校宿舍治理辦法,也讓學生自治的正當性受到質疑,學校目前還沒有針對BOT宿舍特質所開出的「BOT生治會管理辦法」,導致原本運作便十分艱辛的生治會缺乏法理根據。欲定立新的規章也要與太子協商,確保其不與太子利益衝突。而若直接引用既定校內宿舍規章,卻又不完全適用,如校內宿舍規章規定,室長會議有效人數為室長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但BOT有許多單人房,若套用此規定門檻將相對變高。

根據台大宿舍生活自治組織細則,生治會對外代表宿舍、對內掌理該宿舍事務,其亦擁有室長會議結果的執行權。但是BOT宿舍中的生治會夾在校方、建商中間,意見的提出與執行遭到不斷延宕,學生自治在這裡受到的挫折也主要來自於此。在台大相對豪華、新穎的BOT宿舍中,潛藏著校方和業者的協調問題,及學生自治的法規依據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