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二十五屆學生會回顧與反省

◎曾子家


學生會一共有福利、活動、學術、文化、新聞、秘書、公關、財務等八個部門以及行銷設計、網路資訊、人力資源三個專案小組。過去這學年中,學生會在既有的傳統上建築學生自治新的可能性,致力於提供更完善的平台讓更多的聲音在此交會。因此,藉由簡單地回顧活動行銷、議題推動、事件處理三個面向,希望能夠讓讀者對學生會的想像更為具體。


活動新型式:談「博雅深夜食堂」效應

學術部一貫的做法是舉辦講座、紀念活動等來推展社會和校園議題,但多因為準備倉促、時效過短,未能形成關注便已煙消雲散;或是特殊性不足,無法在校園中多活動之中找到自己的閱聽族群。本學年,有別於以往,一系列的「博雅深夜食堂」在地點與形式上都做出新的嘗試。地點,選在熙來攘往的博雅一樓圓桌區,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宣傳效果,開放的空間也讓經過的同學能隨時加入;形式,打破傳統講者與聽者的關係,跟隨議題內容彈性調整,或圍坐討論,或隨意移動聆聽。也因為舉辦場次多、議題跨度廣,從校內、國內到世界性的議題皆在討論之列,做出品牌的「博雅深夜食堂」不但成功吸引了關心不同議題的同學,同時更拓寬了大家對於學生會的多樣化想像。

泛論這學年學生會各部門辦的活動--從既有的臺大電影節、光合作用,福利部的餐廳改善計畫,新聞部的媒體講座,外務部的文化沙龍、世界講堂,二十五周年會史展,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校慶實境遊戲、湖鬧市集--能見度、參與人數皆又向前邁進一步,整體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推動切身議題的困難與嘗試:校長遴選

高層決策者的意志往往左右了整個組織與經費的流向,如前校長李嗣涔喊出「前進百大」這個追逐國際評鑑標準的口號後,出現教授努力投稿國際知名期刊、大筆經費購買儀器等現象,同時也使得中文論文數量萎縮、本土議題關心減少、粱次震宇宙學中心進駐台大導致男十三舍舍胞迫遷等問題。因此,充分思考究竟誰能夠帶領大家打造「理想校園」,才能減少未來末端抗爭對學生與學校雙方造成的消耗。

為了迎接校長遴選這樣陌生又具龐大影響力的議題,嚴陣以待的學生會上學期就在網路上發文,希望同學討論「理想校園」藍圖。不過可能一來標的不明確,二來大家又無從得知人選,得到的回應極少。下學期,學生會更積極地在Soapbox以「誰是理想臺大校長」為題徵文、於人潮聚集地放置黑板讓同學寫下自己的意見(校園民主牆)、並舉辦模擬投票。除了讓台大同學能夠對議題更加了解與關注,學生會還透過外部媒體,像是「三十問」記者會與模擬投票結果發布,以達到在唯一一位學生委員(學生會長林韋翰)之外,影響校長遴選其他委員的目的,增加學生的聲音被聽見的可能。

美中不足的是,在公開說明與正式投票之間只有十多天,要讓模擬投票的影響發酵有客觀條件上的難度。另外,由於這個模擬投票無法對結果做出關鍵影響,即使網站上的瀏覽率每天都有到三、四千人次,大家看完了解之後不一定會去主動投票,導致最後投票率大約只有10%,約三千多人。

學生會長林韋翰指出,「選舉法規中有五名代表的產生是很莫名其妙的,分別是行政會議推派兩名與校友總會三名。這個勢力在遴選委員二十一席中就佔了五席。保密的遴選第一個階段就是委員會的組成要能夠讓人信服,不然就變成我當初在委員會上講的『公開的黑箱』。」他也認為,增加學生代表的席次,是未來遴選委員組成可以努力的方向。


學生會的態度與行動:紹興議題、警察入校與性別議題

  因為紹興南村爭議,居民與聲援的學生於校慶當天上午聚集於臺大綜合體育館外抗爭,要求「全面撤告,平等協商!」校方出動40餘名警力入校維安。這與當權者鎮壓抗議群眾猶如一丘之貉的行為,嚴重破壞一所大學受憲法保障的自治精神。為此,學生會邀請非行政方教授與學生共同組成諮詢小組,希望未來校方能先走過諮詢程序才有辦法動用警力。諮詢小組本身不直接影響決策,但若校方做出違背諮詢小組的動作,其後果須自行承擔。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學生會對警察入校看似積極的處理,而忽略其後隱含的問題。相較於過去學生會多次發出聲明與行動支持,本屆學生會在「黑色校慶」事件之後僅一面倒地批判警察入校,卻未深究抗爭訴求。這種去脈絡地討論紹興根本問題的做法,稍有為了給學生交代而挑軟柿子吃之嫌。再者,就警察入校事件,當時校園民意、社會輿論都相當反感,前學生會長許菁芳也指出:「學生會應該可以趁勢挫一下學校的銳氣,同時要求校長候選人做出一些承諾,但並沒有做出來。」這是議題操作上,可進一步檢討的地方。
  而在性別議題,如同志大遊行,過去兩年都有發表聲明,今年學生會並未如此。可能原因有二:一是著重於給予支援或是與相關社團合作,如與台大女性研究社合作舉辦女性影展「拾玖精神」;二是可避免被質疑代表性的問題。

關於第一點,現在性別議題相較於兩三年前成熟、也較多人關注,部分活動學生會在發起討論之後,逐漸交棒給相關社團而退居幕後無可厚非。不過,舉辦女性影展拓展觀賞者對「性」的想像只是第一步,如何進一步改變性別不平等的現實,這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於第二點,過去學生會常被質疑是否有資格代表臺大全體學生對外發言,但若經過合法、民主程序被賦予替選民辨別是非、判斷優先順序的權力,卻又質疑自己的代表性而放棄行動,等同於放棄自己有別於一般社團的影響力--像是在同志大遊行、紹興社區等與校園息息相關的議題上,不以學生會的名義發表聲明,就讓人無法理解。此外,若學生會自覺對議題的發言代表性有疑慮,何不嘗試做抽樣甚至普查來了解學生對該議題的看法?


總論與檢討

從「博雅深夜食堂」以及其他的活動看來,學生會找到了臺大學生喜歡的模式,並懂得透過搭配宣傳,吸引不同閱聽族群參與。在「校長遴選」方面,學生會結合校內外平台力求有效率地行銷議題、刺激討論,透過校園民主牆、Soapbox徵文、政見發表會、模擬投票等活動蒐集同學的意見,以求在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將學生的訴求做最有力的表達;並將於校長遴選委員會增加學生代表席次,使委員組成更有代表性,作為長期目標。在議題處理上,雖然會內認為需要逐漸區別自治組織與異議性社團的角色,但外界對學生會不夠積極的批判仍然不可忽略。未來,設立一個專案小組分析議題、蒐集民意,也許能淡化對於「代表性」的疑慮,代表臺大學生做出最適切的回應。

對許多人來說,學生會只是一個常辦活動,坐擁近三百萬元會產的「社團」而已,為何需要特別監督?為何我們認為學生會應該負起廣納訴求的責任?為何要由學生會代表全體臺大學生,負起發表聲明的責任?學生在學校生活不免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需要向校方反映,但個人的力量往往過於薄弱而無法與校方斡旋,此時連結學生與學校兩端的學生會就扮演關鍵角色,整理需求、耙梳校園中結構性的問題,在討論還很熱烈的時候,就出來跟大家說明,並對議題做持續的追蹤,以捍衛權益、爭取權利。對外代表台大學生的學生會,在媒體上投書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因為其擁有民意基礎與掌握的行政、財務資源,使得學生會的地位不同於一般社團,更接近於校級的行政組織。是故,我們對學生會應當有所要求、有所期待、有「監督」之必要。站在學生之前與學校據理力爭、善用其影響力替台大學生發聲,應該都只是其份內的工作。

學生自治之路漫漫,期待學生會可以去蕪存菁,校方與學生可以共同創造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校園、一個健康成熟的公民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