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部落視覺小旅行


許多關於Buklavu 及布農文化的訊息藏在圖像裡,有的隨處可見,有的待在特定地點。跟著意識報一起來發現它們,展開一場部落視覺小旅行吧!

▍畫曆
 

從側門走進武陵國小,很難不注意到矮牆上特殊的圖案。司令台、球場邊都能發現類似的形式:由一條橫軸為基底,標上幾種生動的符號——這是布農族的畫曆,橫軸代表時間,符號標示著各項活動、祭儀,如播粟、出獵、豐收時殺豬供薦等等。除了武陵國小,在部落家戶的外牆甚至是隔壁的桃源村也可見到透過畫曆的元素代表傳統文化的作法。
  
畫曆被當成裝飾牆面的抽象圖案,這種作法其實很「現代」。有關畫曆的歷史線索可以從其別稱「版曆」、「曆板」看出一些端倪:日本時代發現三塊木板,稱為繪曆,這些木板實際具有引導作息的功能。木刻畫曆蘊含布農文化的知識與生活智慧,應是特定身分、熟悉祭祀的創作者繪製,讓族人能夠依循度日。現在,東群部落學校亦有刻在木板上的畫曆,藉由教學讓孩子瞭解這並不只是一種裝飾。



▍獸骨




在耆老Dama anu 的居所可以看見一排排掛起來的骨頭,這些骨頭取自他的獵物,是山豬的下巴部位。在布農文化中,獵物的下巴骨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傳統祭儀射耳祭在祈禱豐收時即會使用獸骨。

▍小米
 


Dama anu 家中還有另一項值得注意的物品--小米,部落許多家戶都有擺設串起來的小米。小米耕作居布農文化中心地位,標示作息的畫曆也是圍繞著小米耕作的時程來繪製。獸骨與小米皆顯示仍有族人在實踐部落傳統的生活方式。

一起來看~布谷拉夫地景

▍1/走入部落



 
沿著台九線一路往南,劃過縱谷平原,跨過卑南溪、鹿寮溪,就能夠抵達布谷拉夫。鹿寮溪上的明野橋最初建於1933 年,過橋進入部落後首先能看到武陵國小和派出所,前身分別是日本時代ボクラブ(bukuravu)蕃童教育所(1922)和駐在所。兩者所在的道路連接著明野路。明野路東邊是一片田地,西邊是部落住宅主要集中的區域。



住宅區有幾個具公共性的場所,一個是村長lala 家旁邊的會客處,牆上寫族語「mi hu mi sa」,是告別時的話,意為希望下次見到你的時候你還活著。村長lala 會向族人廣播傳達事項,像是打掃公共空間。另一個是耆老Tama Anu 家門前的廣場,文化團成員在此排練歌舞、聯絡感情。

▍2/教會

沿著明野路,會經過長老教會的禮拜堂。這裡除了每週日進行禮拜,平日晚上有青少年聚會,青少年樂團也在這裡定期練習。另外,部落裡還有天主教會。


▍3/早餐店、民宿與愛心廚房
 
住宅區有一家拉法倞早餐店,旁邊是民宿「伊布的家」,對面是愛心廚房。早餐店老闆與民宿老闆是兄弟,在國軍單位服役二十年退休後回到部落。這樣的經歷在部落裡並不少見。早餐店也是青少年的聚集地,店主希望這邊可以提供小孩一個去處,所以有配合學校的假期調整營業時間;愛心廚房則由負責人余斯帖(耆老 Tama Anu 的女兒)設立,販賣二手商品,目的是幫助部落失業的族人。

▍4/住宅區的房屋



至2017 年12 月統計,武陵村共有725 人,主要人口組成為布農族郡社群,村中的大姓有邱(Takis-vilainan)、余(Palalavi、Ispalakan)、古(Taki-ludun)、江(Iishahavu)、王(Sukluman)、胡(Takis husungan)等。鄰近的桃源村裡,家戶將姓氏做成門牌掛起來;武陵村的房舍雖然沒有這種設計,但屋外的圍牆構造和圖案看來也有經過統一的規劃。
 
▍5/村長Lala與耆老Tama Anu的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