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哲
雖然台大有為數不少的社團,同學們對於社團的想像卻多半停留在音樂性、聯誼性或運動相關。其實,台大也有許多宗教性社團,或許因為較為積極的宣傳方式,有些人對於聖經研究社、台大團契等印象深刻,但除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相關社團外,許多其他信仰的同學們,也都有自己的社群存在,比如伊斯蘭和平社、法輪功社或一些佛教社團。從外人的眼光來看,這些社團總是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時常被污名化。
在這層神祕面紗底下,令我們好奇的是:有著信仰的同學們是如何去理解、詮釋自身的意義世界?這樣的理解是鑲嵌在怎麼樣的脈絡網中?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學生的身分,和身為宗教團體的一分子,出現規範和情境有所衝突時,該如何面對身分上交織性的轉換?這都是局外人難以理解的。因此,本期的宗教性社團專題專訪了參加宗教性社團的同學,期待透過他們的視角,能帶出一些宗教性社團的立體樣貌,打破外人對於它們的扁平想像。
伊斯蘭和平社專訪
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基數並不大,因此對於校內「宗教性社團」的想像,多半會聯想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或民間信仰,而台大近年重新復社成立的伊斯蘭和平社,卻是少數以穆斯林學生為主體的社團。
伊斯蘭和平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當時的社員組成多由來台交換的穆斯林學生為主,後來因為人數不足倒閉,直到2008年才重新成立。現在社團的社員組成十分多元,除了台灣本地的穆斯林學生外,還有從東南亞學校選擇到台大來交換或攻讀學位的學生,也有自身雖非穆斯林,卻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台灣學生。
伊斯蘭和平社透過定期舉辦讀書會或演講作為推廣方式,每年也在社團博覽會擺攤宣傳,藉此來讓眾人了解穆斯林自身如何詮釋伊斯蘭文化,以期消除它長期被渲染上的負面形象。本文專訪伊斯蘭和平社社長,現在就讀於政治系三年級的李奕潔,談談自身皈依的過程、社團發展現況,以及穆斯林該如何平衡信仰與世俗。
從神秘到皈依:一個偶然的轉折
李奕潔並非生長於穆斯林家庭,他皈依伊斯蘭的契機是偶然的。高三的那年,一來是因為認識了同樣皈依的學長,二來是在接觸伊斯蘭的過程中,讓他找到心靈的平靜,「準備指考時心很浮躁,想說讀看看宗教經典會不會有些幫助,後來發現在讀古蘭經的時候,那些文字是真的可能沈澱心靈的」李奕潔說道。在還沒接觸伊斯蘭時,他原先也是只有很粗淺、透過媒體的二手詮釋,直觀地將伊斯蘭和恐攻聯想,充滿神秘感卻又帶有點恐懼,直到親身去閱讀經典時才發現伊斯蘭作為宗教,乃至於一種文化,是十分值得去探索的。吸引他的地方在於「古蘭經不會只告訴你神是這樣說的,所以必須這麼做,很多儀式、習俗常常是有一套因果關係的邏輯可循」例如古蘭經不能喝酒的規範,即是為了讓信仰者的生活更正面和規律,不因一時的興致而傷害身體。
在皈依的路途上,難免會和舊有的生活習慣有所衝突,首先要面對的便是如何說服原生家庭,李奕潔曾和清真寺的教長討論過,教長告訴他重要的是如何和諧的和舊有的價值觀協調,因為伊斯蘭的本質是注重和諧的。因此,他漸進的去向父母表達,也讓他們了解到這樣的信仰對他是十分正面的,「以前滿愛玩的,接觸信仰後要放棄一些東西,但這一年多來,發現得到的要比原來拋棄那些要可貴的,反而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從前他的人生觀是讀書、找個好工作,在看到許多教親除了在待人處事力求完美外,不忘在行有餘力時去助人「可能才見過兩、三次面,就會跟你說,你在外面很難吃到清真食物,可以來我家作客」,這種深刻的人情味,改變了原先單純為己的人生觀,讓他思考如何在未來有機會時以自身力量回饋社會。
雖然身為校園,甚至是台灣社會的宗教少數,又必須面對他人對於伊斯蘭文化的不理解和污名,但李奕潔不因此避談自身的穆斯林身分,「伊斯蘭是我自己選擇的信仰,我不會害怕跟別人說我是穆斯林,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我會去跟別人分享說,為什麼我會去做這個選擇,伊斯蘭的好處是什麼」他堅定的說。
傳統伊斯蘭和現代社會的整合
除了自身皈依過程外,接任伊斯蘭和平社社長的這一年,需要思考社團定位,以及要如何把傳統的伊斯蘭文化放置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李奕潔提到一點特別的是,在現代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崩解,對於讓他人理解、皈依伊斯蘭是有幫助的,例如伊斯蘭不能有偶像崇拜的規範,原本和拿香去祭祀祖先的民間習俗有所衝突,但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趨勢下,伊斯蘭的規範能和舊有習俗互相包容的彈性變大,譬如說,就有越來越多家庭可以接受祭祖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家人站在旁邊不拿香。
社團對外方面,當詢問起他們的招募策略,要如何吸引他人入信時,李奕潔表示,他認為當前重要的不是如何讓人皈依,因為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基數很少,外人對於伊斯蘭的認識有限,很難像基督教、天主教一樣,去路上面對面向他人傳教,現在重要的是如何讓外界理解伊斯蘭真正的文化,消除恐攻、仇視女性等污名,要先理解什麼是伊斯蘭,再談如何入信。因此,伊斯蘭和平社近年積極利用電視、平面媒體專訪機會普及宣傳,甚至透過YouTube影片去介紹清真認證的飲食文化等,都是傳統伊斯蘭如何藉由現代媒體整合的例子。此外,也會舉辦知識性演講和讀書會,內容從「伊斯蘭」的本質到中東國家的政經關係都有。原先社員的加入多半依靠著如滾雪球一個拉一個的方式,或是在清真寺、祈禱室的偶遇,而近期則藉由媒體宣傳增加曝光度,希望能吸引到對伊斯蘭有興趣卻非穆斯林的學生,一起來交流、營運社團。
最近,社團也和清真寺的穆斯林青年會合作,不只在寒、暑假舉辦夏令營讓台灣的青年穆斯林有機會彼此交流,甚至和不同宗教去對話,這些青年許多是生長於原生的穆斯林家庭,是一般社會生活上的少數,有機會去接觸彼此是格外難得且重要的,「一個組織的成功,群體的團結是很重要的,台灣穆斯林人口本來就很少,把大家團結起來是很重要的」李奕潔說道。
信仰與世俗的辯論:如何整合?
外人常好奇的一點是,伊斯蘭的規範要如何跟世俗生活整合,畢竟許多規範常是為了符合過去時空的生活條件和社會關係,李奕潔也提到,雖然伊斯蘭的規範本質依照古蘭經文字所寫的是一樣的,但因為不同國家承襲歷史和文化不盡相似,因此在不同脈絡下的伊斯蘭就會有不同的詮釋、解讀。他舉例道,伊斯蘭和平社在社團博覽會時會販售土耳其米布丁,曾有比較傳統的外籍社員認為這樣的模式無異於販賣宗教,但他卻有不同看法,如果免費贈送一定很快被拿光而無法達成宣傳效果,反而以販賣的方式會吸引到一些真正有興趣的人,可以藉此機會宣傳。
不同解讀伊斯蘭的方式也可以解釋恐攻產生的原因,即是傳統伊斯蘭和現代伊斯蘭的爭論,李奕潔認為自身因為生長在台灣這樣的世俗國家,難免會偏向現代伊斯蘭的觀點,認為很多經典上硬性規定的規範,是否要遵守還是取決於自身,是具有動態、彈性的可能,人也沒有去評斷他人信仰的權力。雖然多數穆斯林是和善的,伊斯蘭的本質是和平的宗教,但中東地區的恐攻帶來的重大影響讓外界產生誤解,「中東既有文化面對西方文化入侵時,也許恐攻是表達不滿的方式,但在伊斯蘭裡面,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要思考的是,如何以宗教教育去減少恐攻的發生,但在理解中東問題時,也不能一味以大國觀點,應該要同時從中東地區國家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此表示。
至於在具體在台灣生活時要如何去協調伊斯蘭價值和世俗文化,李奕潔用天秤來比喻,信仰和世俗是如同兩端,過偏向世俗無異於沒有信仰;過於偏向信仰卻會使自身在社會顯的格格不入,重要的在於在盡量使自身在各種情境中達成和諧,「一天要祈禱五次的話,雖然學校沒有祈禱室,但室友都知道我的宗教信仰,我跟他們說一聲,因為禮拜需要安靜的空間,請他們安靜五分鐘,其實沒有太大的困難 」最後還是回到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去包容彼此的差異,讓信仰和世俗找到平衡。另外,他也分享一些外籍學生的經驗「有些人會覺得在台灣可能不太方便,但我更多聽到的是喜歡台灣自由的氛圍,如沙烏地可能執行嚴格的宗教法,但執政者自己可能沒遵守,因此他們反而會覺得在台灣這種自由的地方,才是真正考驗信仰是否虔誠的地方,而在且異地生活會遇到很多不方便和挫折,因次要藉由信仰的力量把自己拉回正途」他曾有伊朗朋友對台灣需要喝酒的社交文化感到苦惱,不過後來就在清真寺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穆斯林作為社會少數,在生活或想法上會和他人有所差異是在所難免,「會遇到想法不一樣的人,但我不覺得自己能評斷他人,反而會尊重他們,就像古蘭經就有提到,對待一個人不論她或他是不是穆斯林,都要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人與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平相處」李奕潔如此總結。
台大新心社專訪
新心服務社(以下簡稱新心社)隸屬於台灣貴格會合一堂所籌組的美麗人生全人關懷協會,是一個跨校社團。除了台大新心社以外,在師大、政大、世新等高中大專院校均有新心社。新心社融合宗教(基督教)和服務性社團的活動,社團的初衷是愛每一個人、服務有需要的人,因此會定期舉辦如JED Talks[1]、EPA[2]等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成為「斜槓青年」。另外,新心社也會藉由聚餐、出遊、看電影等等活動來增進社員們的感情,社團溫暖的氛圍正是吸引許多社員加入的因素之一。本文專訪一位新心社的社員(以下簡稱A同學),藉由他的視角讓我們了解融合基督教與服務的社團體驗,以及他如何詮釋自身信仰。
A同學是馬來西亞僑生,在國中時因為對於人際關係有所困擾,因緣際會下透過學長的引介接觸教會,在日漸深入的參與後成為基督徒。他隨後在教會中認識許多熱情關懷他的朋友,而這也填補了人際方面的缺口。然而,根據A同學所說,當時他沒有真正認識基督教信仰及聖經內容,且他的父母雖然尊重A同學的信仰並讓他參加教會活動,卻沒有完全認同基督教,雙方曾因此有過一些衝突。
後來A同學到台大就讀,同為馬來西亞僑生的學姐邀請他參加同鄉餐會,在餐會中認識到新心社這個社團。新心社有Mentor[3]的制度,Mentor關心、陪伴新進社員,無論是課業還是生活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樂意傾聽並給予幫助。A同學從馬來西亞獨自來到台灣,生處異地讀書,不論是在文化、語言或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在摸索生活周遭一切的同時,新心社作為關係緊密的團體,幫助他適應新的生活的助力,後來逐漸認識新心社的A同學便加入了新心社。
如同前面提到的餐會,新心社不是為了招募社員而舉辦活動,反而是思考現在的學生會碰到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再因應這樣的需求發起活動。透過這個活動接觸到新心社的人,可能被吸引進而選擇繼續深入了解,並且加入社團,例如會為僑生舉辦餐會,並幫助他們適應生活,或是協助剛上大學的新生選課。總結來說,新心社並不像其他類似的基督教社團,在宣傳、招募時會直接詢問受眾對於宗教的看法,或直接介紹聖經,反倒是用協助、關懷生活來建立人際關係,進而使他人對於新心社產生認同和向心力。
除了有人傾聽、解惑、關心之外,加入新心社後,A同學表示新心社和他在馬來西亞參與教會的差別是,新心社的組織架構更為龐大、嚴謹,有機會可以交流和討論聖經,並透過服務性質活動去實踐,他認為這樣的方式得以更有效地重新、更深入地了解聖經,以及學會如何關懷他人。新心社也有原先不是基督徒的社員,「曾經有個社員,原先投注許多時間在電玩上,很少參加其他活動或是社交,在新心社的學長長期地關心他、陪伴他後,他決定改變自己,於是開始參加新心社的活動,並因此不再沈迷於電玩,也因此接納這樣的信仰。」而加入新心社以後,沒有強制規定需要信仰基督教,新心社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並不會因此有雙重標準的對待。
從對A同學的採訪中可以看見,新心社,或者說宗教性社團,不僅僅只是能作為宗教的宣傳或代言者,也還提供學生們緊密的情感支持。透過服務、活動與談話,學生們得以在大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的信念不僅僅是透過給予的形式實現,或是只存在經典的朗誦之中,更在個體與個體間相互交流理解的過程中,就算是非該信仰的社員,也得以能理解他們的理念,也與其他社員相處交流。我們對宗教性社團的想像,不一定會是一群傳教士,更是一個提供給許多人綿密的情感交流網絡,不再孤獨。
在這層神祕面紗底下,令我們好奇的是:有著信仰的同學們是如何去理解、詮釋自身的意義世界?這樣的理解是鑲嵌在怎麼樣的脈絡網中?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學生的身分,和身為宗教團體的一分子,出現規範和情境有所衝突時,該如何面對身分上交織性的轉換?這都是局外人難以理解的。因此,本期的宗教性社團專題專訪了參加宗教性社團的同學,期待透過他們的視角,能帶出一些宗教性社團的立體樣貌,打破外人對於它們的扁平想像。
伊斯蘭和平社專訪
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基數並不大,因此對於校內「宗教性社團」的想像,多半會聯想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或民間信仰,而台大近年重新復社成立的伊斯蘭和平社,卻是少數以穆斯林學生為主體的社團。
伊斯蘭和平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當時的社員組成多由來台交換的穆斯林學生為主,後來因為人數不足倒閉,直到2008年才重新成立。現在社團的社員組成十分多元,除了台灣本地的穆斯林學生外,還有從東南亞學校選擇到台大來交換或攻讀學位的學生,也有自身雖非穆斯林,卻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台灣學生。
伊斯蘭和平社透過定期舉辦讀書會或演講作為推廣方式,每年也在社團博覽會擺攤宣傳,藉此來讓眾人了解穆斯林自身如何詮釋伊斯蘭文化,以期消除它長期被渲染上的負面形象。本文專訪伊斯蘭和平社社長,現在就讀於政治系三年級的李奕潔,談談自身皈依的過程、社團發展現況,以及穆斯林該如何平衡信仰與世俗。
從神秘到皈依:一個偶然的轉折
李奕潔並非生長於穆斯林家庭,他皈依伊斯蘭的契機是偶然的。高三的那年,一來是因為認識了同樣皈依的學長,二來是在接觸伊斯蘭的過程中,讓他找到心靈的平靜,「準備指考時心很浮躁,想說讀看看宗教經典會不會有些幫助,後來發現在讀古蘭經的時候,那些文字是真的可能沈澱心靈的」李奕潔說道。在還沒接觸伊斯蘭時,他原先也是只有很粗淺、透過媒體的二手詮釋,直觀地將伊斯蘭和恐攻聯想,充滿神秘感卻又帶有點恐懼,直到親身去閱讀經典時才發現伊斯蘭作為宗教,乃至於一種文化,是十分值得去探索的。吸引他的地方在於「古蘭經不會只告訴你神是這樣說的,所以必須這麼做,很多儀式、習俗常常是有一套因果關係的邏輯可循」例如古蘭經不能喝酒的規範,即是為了讓信仰者的生活更正面和規律,不因一時的興致而傷害身體。
在皈依的路途上,難免會和舊有的生活習慣有所衝突,首先要面對的便是如何說服原生家庭,李奕潔曾和清真寺的教長討論過,教長告訴他重要的是如何和諧的和舊有的價值觀協調,因為伊斯蘭的本質是注重和諧的。因此,他漸進的去向父母表達,也讓他們了解到這樣的信仰對他是十分正面的,「以前滿愛玩的,接觸信仰後要放棄一些東西,但這一年多來,發現得到的要比原來拋棄那些要可貴的,反而幫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從前他的人生觀是讀書、找個好工作,在看到許多教親除了在待人處事力求完美外,不忘在行有餘力時去助人「可能才見過兩、三次面,就會跟你說,你在外面很難吃到清真食物,可以來我家作客」,這種深刻的人情味,改變了原先單純為己的人生觀,讓他思考如何在未來有機會時以自身力量回饋社會。
雖然身為校園,甚至是台灣社會的宗教少數,又必須面對他人對於伊斯蘭文化的不理解和污名,但李奕潔不因此避談自身的穆斯林身分,「伊斯蘭是我自己選擇的信仰,我不會害怕跟別人說我是穆斯林,不會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我會去跟別人分享說,為什麼我會去做這個選擇,伊斯蘭的好處是什麼」他堅定的說。
傳統伊斯蘭和現代社會的整合
除了自身皈依過程外,接任伊斯蘭和平社社長的這一年,需要思考社團定位,以及要如何把傳統的伊斯蘭文化放置在現代的台灣社會。李奕潔提到一點特別的是,在現代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崩解,對於讓他人理解、皈依伊斯蘭是有幫助的,例如伊斯蘭不能有偶像崇拜的規範,原本和拿香去祭祀祖先的民間習俗有所衝突,但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趨勢下,伊斯蘭的規範能和舊有習俗互相包容的彈性變大,譬如說,就有越來越多家庭可以接受祭祖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家人站在旁邊不拿香。
社團對外方面,當詢問起他們的招募策略,要如何吸引他人入信時,李奕潔表示,他認為當前重要的不是如何讓人皈依,因為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基數很少,外人對於伊斯蘭的認識有限,很難像基督教、天主教一樣,去路上面對面向他人傳教,現在重要的是如何讓外界理解伊斯蘭真正的文化,消除恐攻、仇視女性等污名,要先理解什麼是伊斯蘭,再談如何入信。因此,伊斯蘭和平社近年積極利用電視、平面媒體專訪機會普及宣傳,甚至透過YouTube影片去介紹清真認證的飲食文化等,都是傳統伊斯蘭如何藉由現代媒體整合的例子。此外,也會舉辦知識性演講和讀書會,內容從「伊斯蘭」的本質到中東國家的政經關係都有。原先社員的加入多半依靠著如滾雪球一個拉一個的方式,或是在清真寺、祈禱室的偶遇,而近期則藉由媒體宣傳增加曝光度,希望能吸引到對伊斯蘭有興趣卻非穆斯林的學生,一起來交流、營運社團。
最近,社團也和清真寺的穆斯林青年會合作,不只在寒、暑假舉辦夏令營讓台灣的青年穆斯林有機會彼此交流,甚至和不同宗教去對話,這些青年許多是生長於原生的穆斯林家庭,是一般社會生活上的少數,有機會去接觸彼此是格外難得且重要的,「一個組織的成功,群體的團結是很重要的,台灣穆斯林人口本來就很少,把大家團結起來是很重要的」李奕潔說道。
信仰與世俗的辯論:如何整合?
外人常好奇的一點是,伊斯蘭的規範要如何跟世俗生活整合,畢竟許多規範常是為了符合過去時空的生活條件和社會關係,李奕潔也提到,雖然伊斯蘭的規範本質依照古蘭經文字所寫的是一樣的,但因為不同國家承襲歷史和文化不盡相似,因此在不同脈絡下的伊斯蘭就會有不同的詮釋、解讀。他舉例道,伊斯蘭和平社在社團博覽會時會販售土耳其米布丁,曾有比較傳統的外籍社員認為這樣的模式無異於販賣宗教,但他卻有不同看法,如果免費贈送一定很快被拿光而無法達成宣傳效果,反而以販賣的方式會吸引到一些真正有興趣的人,可以藉此機會宣傳。
不同解讀伊斯蘭的方式也可以解釋恐攻產生的原因,即是傳統伊斯蘭和現代伊斯蘭的爭論,李奕潔認為自身因為生長在台灣這樣的世俗國家,難免會偏向現代伊斯蘭的觀點,認為很多經典上硬性規定的規範,是否要遵守還是取決於自身,是具有動態、彈性的可能,人也沒有去評斷他人信仰的權力。雖然多數穆斯林是和善的,伊斯蘭的本質是和平的宗教,但中東地區的恐攻帶來的重大影響讓外界產生誤解,「中東既有文化面對西方文化入侵時,也許恐攻是表達不滿的方式,但在伊斯蘭裡面,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要思考的是,如何以宗教教育去減少恐攻的發生,但在理解中東問題時,也不能一味以大國觀點,應該要同時從中東地區國家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此表示。
至於在具體在台灣生活時要如何去協調伊斯蘭價值和世俗文化,李奕潔用天秤來比喻,信仰和世俗是如同兩端,過偏向世俗無異於沒有信仰;過於偏向信仰卻會使自身在社會顯的格格不入,重要的在於在盡量使自身在各種情境中達成和諧,「一天要祈禱五次的話,雖然學校沒有祈禱室,但室友都知道我的宗教信仰,我跟他們說一聲,因為禮拜需要安靜的空間,請他們安靜五分鐘,其實沒有太大的困難 」最後還是回到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去包容彼此的差異,讓信仰和世俗找到平衡。另外,他也分享一些外籍學生的經驗「有些人會覺得在台灣可能不太方便,但我更多聽到的是喜歡台灣自由的氛圍,如沙烏地可能執行嚴格的宗教法,但執政者自己可能沒遵守,因此他們反而會覺得在台灣這種自由的地方,才是真正考驗信仰是否虔誠的地方,而在且異地生活會遇到很多不方便和挫折,因次要藉由信仰的力量把自己拉回正途」他曾有伊朗朋友對台灣需要喝酒的社交文化感到苦惱,不過後來就在清真寺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穆斯林作為社會少數,在生活或想法上會和他人有所差異是在所難免,「會遇到想法不一樣的人,但我不覺得自己能評斷他人,反而會尊重他們,就像古蘭經就有提到,對待一個人不論她或他是不是穆斯林,都要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人與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平相處」李奕潔如此總結。
台大新心社專訪
◎李佳欣、林語瑄
A同學是馬來西亞僑生,在國中時因為對於人際關係有所困擾,因緣際會下透過學長的引介接觸教會,在日漸深入的參與後成為基督徒。他隨後在教會中認識許多熱情關懷他的朋友,而這也填補了人際方面的缺口。然而,根據A同學所說,當時他沒有真正認識基督教信仰及聖經內容,且他的父母雖然尊重A同學的信仰並讓他參加教會活動,卻沒有完全認同基督教,雙方曾因此有過一些衝突。
後來A同學到台大就讀,同為馬來西亞僑生的學姐邀請他參加同鄉餐會,在餐會中認識到新心社這個社團。新心社有Mentor[3]的制度,Mentor關心、陪伴新進社員,無論是課業還是生活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樂意傾聽並給予幫助。A同學從馬來西亞獨自來到台灣,生處異地讀書,不論是在文化、語言或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在摸索生活周遭一切的同時,新心社作為關係緊密的團體,幫助他適應新的生活的助力,後來逐漸認識新心社的A同學便加入了新心社。
如同前面提到的餐會,新心社不是為了招募社員而舉辦活動,反而是思考現在的學生會碰到什麼困難、有什麼需求,再因應這樣的需求發起活動。透過這個活動接觸到新心社的人,可能被吸引進而選擇繼續深入了解,並且加入社團,例如會為僑生舉辦餐會,並幫助他們適應生活,或是協助剛上大學的新生選課。總結來說,新心社並不像其他類似的基督教社團,在宣傳、招募時會直接詢問受眾對於宗教的看法,或直接介紹聖經,反倒是用協助、關懷生活來建立人際關係,進而使他人對於新心社產生認同和向心力。
除了有人傾聽、解惑、關心之外,加入新心社後,A同學表示新心社和他在馬來西亞參與教會的差別是,新心社的組織架構更為龐大、嚴謹,有機會可以交流和討論聖經,並透過服務性質活動去實踐,他認為這樣的方式得以更有效地重新、更深入地了解聖經,以及學會如何關懷他人。新心社也有原先不是基督徒的社員,「曾經有個社員,原先投注許多時間在電玩上,很少參加其他活動或是社交,在新心社的學長長期地關心他、陪伴他後,他決定改變自己,於是開始參加新心社的活動,並因此不再沈迷於電玩,也因此接納這樣的信仰。」而加入新心社以後,沒有強制規定需要信仰基督教,新心社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並不會因此有雙重標準的對待。
從對A同學的採訪中可以看見,新心社,或者說宗教性社團,不僅僅只是能作為宗教的宣傳或代言者,也還提供學生們緊密的情感支持。透過服務、活動與談話,學生們得以在大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的信念不僅僅是透過給予的形式實現,或是只存在經典的朗誦之中,更在個體與個體間相互交流理解的過程中,就算是非該信仰的社員,也得以能理解他們的理念,也與其他社員相處交流。我們對宗教性社團的想像,不一定會是一群傳教士,更是一個提供給許多人綿密的情感交流網絡,不再孤獨。
法輪大法社專訪
◎黃鵬哲、黃俊軒、李佳欣
多數人對於法輪功的印象,或許是西門町、信義區前的展板和倡議,要求大家連署抗議中共對其的迫害,或是在新聞等媒體的渲染下,對法輪功有著「邪教」的污名和刻板印象。然而,這樣的想法都是片面且不正確的,本篇文章專訪了台大法輪大法社的社長和B同學,希望藉由法輪功學員對於自身的敘述,揭開法輪功的神秘面紗,讓讀者們能更理解其世界觀和意義網絡。
台大法輪功社成立於2000年,成立的原因是1999年時法輪功被中國共產黨迫害,在中國沒有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沒有組織和空間可以回應中共對於法輪功的造謠及抹黑。創辦人認為在台大成立相關社團,能在學校有制度化的社團系統下運作,一方面藉由台大的資源舉辦展覽和活動;另一方面,作為較為官方、正式的組織也更能有效反駁對法輪功的抹黑,並向大眾宣揚法輪功核心「真、善、忍」的理念。
台大校方行政方面,社長認為「我們覺得學校是還算開明、友善,像學校會讓同意設練功點或者張貼相關的海報,只要依照著程序走。有些學校會因為和中國交流密切就禁止相關的活動舉辦,例如戲曲學院,會禁止法輪大法社成立,原因在於他們學校有很多大陸交換生,如果讓法輪大法社成立,中共可能禁止交換生來該校,進而會影響學校收入。台大就不太會有這種事發生。」
法輪功是什麼?又為何被迫害?
很多人好奇法輪功究竟是什麼?是宗教嗎?B同學認為:法輪功本身不反對被以宗教看待,但跟大家印象中的宗教差異在於,法輪功沒有固定的集會場所,如廟宇、教堂,甚至沒有固定的戒律。每個學員對法輪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修煉的結果也大不相同,但重要的是「能成為一個好人」。法輪功的招式類似於氣功的功法,社團的社課就從修煉法輪功的招式開始,結束修煉後,社員會閱讀法輪功大法的經典《轉法輪》並討論看法,「法輪大法追求的三個準則就是真善忍,可以理解為人的真誠、善良與忍讓,但並不是十分教條的,而是自行將其融入生活中」社長說道。
主要活動除了每週定期舉行的社課外,也會在社團博覽會、杜鵑花節擺攤,向大眾宣揚法輪功的理念,並吸引有興趣嘗試的同學加入。另外,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活動是大遊行,在校慶的時候,法輪大法的「天國樂團」會穿著正式的服飾,在椰林大道上演奏樂器,希望藉由音樂和踩街的過程傳達法輪功「真、善、忍」的精神。這學期他們也舉辦了「反活摘圖文展」和「電影真相放映會」,播放有關中國器官活摘及交易的紀錄片《活摘》,希望透過公開活動和倡議,使長期在中國被資訊封鎖的器官活摘議題能夠揭露於眾人的視野中,以取得國際社會的輿論支持。
中共對法輪功迫害的歷史脈絡為何?社長解釋道:「1999年中共發動迫害,當時總書記是江澤民。他鎮壓法輪功的原因是,根據中共官方的統計數據,法輪功的人數超過他們管的共產黨黨員的人數,共約七千萬到一億人。或許出於集權者對於集會的恐懼,還有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中共當局就開始造謠法輪功是邪教,更使用各種檯面上和檯面下的鎮壓手段。」。有文章[4]也指出,中共官方在引用國外宗教學者對於法輪功的研究時,將其分類「cult」故意譯作「邪教」,事實上在宗教社會學的文意脈絡中,「cult」一詞僅是用來指稱有別於正統、主流的小教派。
中共對法輪功的作為,在在顯示出在沒有宗教自由的中國,法輪功的污名是不斷被國家從媒體、學術和政治等面向建構的。社長也說道,現在中國大陸仍有人在修煉法輪功,同時當局對其的迫害也持續著,但手段上更幽微、隱蔽,從前可能會公開宣傳法輪功是邪教,現在甚至不會有法輪功相關報導出現,目的是不給法輪功任何輿論空間,避免引起國際社會注意。
世界觀、生活實踐與衝突
談及為什麼會開始修煉法輪功,社長的經驗是因為他母親在他小時候有在修煉法輪功,因此他在耳濡目染很早便接觸了法輪功。他認為法輪功並非不理性,反而是具有其內在一套邏輯存在的,加上經書是以白話文寫成的,十分淺白易懂,「其實我覺得法輪功是滿自由的東西,告訴你一件事情的道理、前因後果,它對你有什麼影響。如果你覺得合理自然而然就會加入,沒道理的話也不勉強。每個練法輪功的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做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了」社長說道。
在修煉過程中,社長也曾因為法輪功和家人有所衝突,「我爸反對的理由是練法輪功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就可無法好好專注在課業上,另外是因為中共的原因,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很好,煉法輪功意味著少了一條發展的道路」後來,社長在剛升大學時曾一度沈迷於小說,經過諮商也沒有效果,但在和另一位修煉法輪功的學員交流後,重新意識到「真、善、忍」在生活中的實踐,成績也逐漸有起色,修煉法輪功一事也得到父親的接納和支持。
B同學接觸法輪功則是因為高中老師的引介,「高中時升學壓力很大,有類似鼻竇炎的過敏症狀,發作起來腦袋會無法思考,老師看我那樣就問要不要一起來練看看法輪功」。B同學提及,他在第一次修煉法輪功時雖然感覺到身體十分不適,但仍是硬撐的練完了。之後雖然仍有在接觸西醫治療鼻竇炎,但身心的整體狀況都隨著練法輪功而漸漸好轉,後來停藥後也持續修煉法輪功。
B同學說道,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觀也因此有了改變,「以前我認為人生可能就是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結婚生子,最後終究生老病死,那我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追求什麼?這好像是生命的常態,可是我總覺得活著應該不只於此」修煉法輪功後,經書說藉由修煉可以達到像是中國人說的成仙或者是得到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B同學雖然是半信半疑,但開始認為活著或許可以追求更高層次的目的。「後來我覺得關鍵是在於跟自己比較而非他人,有活得比以前更堅忍不拔、更善良,跟專注在成為更好的人的過程中就好」。
對於B同學的轉變,社長也心有戚戚焉,「修練法輪功的同時,也是去掉執著、返璞歸真的過程」兩位受訪的同學都藉由法輪功找到自己心中的平靜,協調因為修煉法輪功而與他人產生的摩擦,以及探詢對於自身生命的懷疑,最後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實踐。
結語:宗教即是生活、以傾聽來除魅
本篇專題訪問了三個台大校內的宗教性社團,而這也僅只是台大宗教性社團的其中一隅,有更多樣的宗教社團存在於校園中,並透過更隱密、幽微的方式去運作,從組織形式、規模、管理到招募策略也有很大的差異。透過這篇專題我們希望傳達的態度是:除了包容、保障不同宗教之外,彼此理解也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價值;如果要不失真的理解宗教與其組織、信仰者的真實面貌,那麼,實際傾聽信仰者的想法,看看他們如何將宗教實踐於生活,會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做法。
三篇專訪中受訪者的經驗或許有所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身處於宗教影響力式微的當代社會,科學和理性被認為是至上且唯一的標準,自身信仰的宗教因為和政治現況或主流價值有所衝突,甚至受到身邊親人反對時,作為一個行動者能適切地去協調這樣的衝突,並重新讓生活和信仰共存,甚至將信仰本身當作生活的實踐。
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究竟是好是壞,是個論戰百年至今仍未休止的問題。本篇專題也無法回應這樣龐大的問題,然而,詩人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的叩問,或許能作為總結「誰能將他的信仰與行為分開,或將他的信念與工作分開?」必須承認的是,宗教對於其信仰者是一套完整而穩固的意義網絡,在他/她們的生命經驗中是至關重要的。
/////////////////////////////////////////////////////////////////////////////////////////////////////////////////////////////////////////////////////
台大法輪功社成立於2000年,成立的原因是1999年時法輪功被中國共產黨迫害,在中國沒有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沒有組織和空間可以回應中共對於法輪功的造謠及抹黑。創辦人認為在台大成立相關社團,能在學校有制度化的社團系統下運作,一方面藉由台大的資源舉辦展覽和活動;另一方面,作為較為官方、正式的組織也更能有效反駁對法輪功的抹黑,並向大眾宣揚法輪功核心「真、善、忍」的理念。
台大校方行政方面,社長認為「我們覺得學校是還算開明、友善,像學校會讓同意設練功點或者張貼相關的海報,只要依照著程序走。有些學校會因為和中國交流密切就禁止相關的活動舉辦,例如戲曲學院,會禁止法輪大法社成立,原因在於他們學校有很多大陸交換生,如果讓法輪大法社成立,中共可能禁止交換生來該校,進而會影響學校收入。台大就不太會有這種事發生。」
法輪功是什麼?又為何被迫害?
很多人好奇法輪功究竟是什麼?是宗教嗎?B同學認為:法輪功本身不反對被以宗教看待,但跟大家印象中的宗教差異在於,法輪功沒有固定的集會場所,如廟宇、教堂,甚至沒有固定的戒律。每個學員對法輪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修煉的結果也大不相同,但重要的是「能成為一個好人」。法輪功的招式類似於氣功的功法,社團的社課就從修煉法輪功的招式開始,結束修煉後,社員會閱讀法輪功大法的經典《轉法輪》並討論看法,「法輪大法追求的三個準則就是真善忍,可以理解為人的真誠、善良與忍讓,但並不是十分教條的,而是自行將其融入生活中」社長說道。
主要活動除了每週定期舉行的社課外,也會在社團博覽會、杜鵑花節擺攤,向大眾宣揚法輪功的理念,並吸引有興趣嘗試的同學加入。另外,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活動是大遊行,在校慶的時候,法輪大法的「天國樂團」會穿著正式的服飾,在椰林大道上演奏樂器,希望藉由音樂和踩街的過程傳達法輪功「真、善、忍」的精神。這學期他們也舉辦了「反活摘圖文展」和「電影真相放映會」,播放有關中國器官活摘及交易的紀錄片《活摘》,希望透過公開活動和倡議,使長期在中國被資訊封鎖的器官活摘議題能夠揭露於眾人的視野中,以取得國際社會的輿論支持。
中共對法輪功迫害的歷史脈絡為何?社長解釋道:「1999年中共發動迫害,當時總書記是江澤民。他鎮壓法輪功的原因是,根據中共官方的統計數據,法輪功的人數超過他們管的共產黨黨員的人數,共約七千萬到一億人。或許出於集權者對於集會的恐懼,還有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威,中共當局就開始造謠法輪功是邪教,更使用各種檯面上和檯面下的鎮壓手段。」。有文章[4]也指出,中共官方在引用國外宗教學者對於法輪功的研究時,將其分類「cult」故意譯作「邪教」,事實上在宗教社會學的文意脈絡中,「cult」一詞僅是用來指稱有別於正統、主流的小教派。
中共對法輪功的作為,在在顯示出在沒有宗教自由的中國,法輪功的污名是不斷被國家從媒體、學術和政治等面向建構的。社長也說道,現在中國大陸仍有人在修煉法輪功,同時當局對其的迫害也持續著,但手段上更幽微、隱蔽,從前可能會公開宣傳法輪功是邪教,現在甚至不會有法輪功相關報導出現,目的是不給法輪功任何輿論空間,避免引起國際社會注意。
世界觀、生活實踐與衝突
談及為什麼會開始修煉法輪功,社長的經驗是因為他母親在他小時候有在修煉法輪功,因此他在耳濡目染很早便接觸了法輪功。他認為法輪功並非不理性,反而是具有其內在一套邏輯存在的,加上經書是以白話文寫成的,十分淺白易懂,「其實我覺得法輪功是滿自由的東西,告訴你一件事情的道理、前因後果,它對你有什麼影響。如果你覺得合理自然而然就會加入,沒道理的話也不勉強。每個練法輪功的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做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了」社長說道。
在修煉過程中,社長也曾因為法輪功和家人有所衝突,「我爸反對的理由是練法輪功可能會花太多時間,就可無法好好專注在課業上,另外是因為中共的原因,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很好,煉法輪功意味著少了一條發展的道路」後來,社長在剛升大學時曾一度沈迷於小說,經過諮商也沒有效果,但在和另一位修煉法輪功的學員交流後,重新意識到「真、善、忍」在生活中的實踐,成績也逐漸有起色,修煉法輪功一事也得到父親的接納和支持。
B同學接觸法輪功則是因為高中老師的引介,「高中時升學壓力很大,有類似鼻竇炎的過敏症狀,發作起來腦袋會無法思考,老師看我那樣就問要不要一起來練看看法輪功」。B同學提及,他在第一次修煉法輪功時雖然感覺到身體十分不適,但仍是硬撐的練完了。之後雖然仍有在接觸西醫治療鼻竇炎,但身心的整體狀況都隨著練法輪功而漸漸好轉,後來停藥後也持續修煉法輪功。
B同學說道,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觀也因此有了改變,「以前我認為人生可能就是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結婚生子,最後終究生老病死,那我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追求什麼?這好像是生命的常態,可是我總覺得活著應該不只於此」修煉法輪功後,經書說藉由修煉可以達到像是中國人說的成仙或者是得到一種不生不滅的狀態,B同學雖然是半信半疑,但開始認為活著或許可以追求更高層次的目的。「後來我覺得關鍵是在於跟自己比較而非他人,有活得比以前更堅忍不拔、更善良,跟專注在成為更好的人的過程中就好」。
對於B同學的轉變,社長也心有戚戚焉,「修練法輪功的同時,也是去掉執著、返璞歸真的過程」兩位受訪的同學都藉由法輪功找到自己心中的平靜,協調因為修煉法輪功而與他人產生的摩擦,以及探詢對於自身生命的懷疑,最後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實踐。
結語:宗教即是生活、以傾聽來除魅
本篇專題訪問了三個台大校內的宗教性社團,而這也僅只是台大宗教性社團的其中一隅,有更多樣的宗教社團存在於校園中,並透過更隱密、幽微的方式去運作,從組織形式、規模、管理到招募策略也有很大的差異。透過這篇專題我們希望傳達的態度是:除了包容、保障不同宗教之外,彼此理解也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價值;如果要不失真的理解宗教與其組織、信仰者的真實面貌,那麼,實際傾聽信仰者的想法,看看他們如何將宗教實踐於生活,會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做法。
三篇專訪中受訪者的經驗或許有所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身處於宗教影響力式微的當代社會,科學和理性被認為是至上且唯一的標準,自身信仰的宗教因為和政治現況或主流價值有所衝突,甚至受到身邊親人反對時,作為一個行動者能適切地去協調這樣的衝突,並重新讓生活和信仰共存,甚至將信仰本身當作生活的實踐。
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究竟是好是壞,是個論戰百年至今仍未休止的問題。本篇專題也無法回應這樣龐大的問題,然而,詩人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的叩問,或許能作為總結「誰能將他的信仰與行為分開,或將他的信念與工作分開?」必須承認的是,宗教對於其信仰者是一套完整而穩固的意義網絡,在他/她們的生命經驗中是至關重要的。
/////////////////////////////////////////////////////////////////////////////////////////////////////////////////////////////////////////////////////
[1] JED talks(Jesus Education Disciple Talks),JED會請專業人士來演講,讓學生們可以在20分鐘內聽到專家的經驗分享。
[2] EPA(Elite Professfional Association,菁英專業社團),EPA則會開設烘焙、攝影、吉他、日文、推理等課程,讓學生在課餘可以培養第二專長。
[3] Mentor,即心靈導師、良師益友。
[2] EPA(Elite Professfional Association,菁英專業社團),EPA則會開設烘焙、攝影、吉他、日文、推理等課程,讓學生在課餘可以培養第二專長。
[3] Mentor,即心靈導師、良師益友。
[4]老久。老久:趣談「cult」和邪教。2006年7月23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7/13/n1384318.htm。瀏覽日期:2019年7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