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098目錄



098翻頁版

編輯的話/林博謙

什麼是國際化?什麼又是學術國際化?


在這個人們交往日益密切的世界裡,國際化在各種政策口號、傳媒報導和學界被廣泛使用,其邊界之模糊、意涵之多元不禁讓人反思,這個詞彙所乘載的意義還剩下多少?對一所大學來說,追求國際化代表什麼?是要全力模仿世界上的頂尖學術機構嗎?倘若只是一味模仿一流學府,是不是注定只能屈居二流、落於人後?還是說,學術國際化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其實是一套英美中心的學術體系,以使用英文建構知識、規範頂級著作要以英文著作和迫使優秀人才到英美留學作為手段,目的是為了鞏固英美學術圈的特殊地位?

無論如何,台大早已深陷國際化的風暴之中。過去十年間,教育部推行五年五百億邁頂計畫,把提升大學排名視為學研卓越的重要指標。台大以邁頂之名接受國家大量補助,也因而把國際化列為校務發展的重要指標。2017 年,與外國學校簽訂學術合作協議的校級合約數是2007 年的 2.97 倍,來校交換的外籍生數是 2007 年的 5.2 倍。作為台大學生,應該可以切身感覺到出國交換的機會變多,校園內活動的外籍生也明顯增加。同樣在 2017 年,台大甚至宣布要在舊法學院校區設立國際學院,以 SAT 為入學門檻和有彈性的課程規劃直接外籍生到台大就讀大學部。

然而,積極擁抱國際化之後,卻留下更多疑問和困難。縱然收受大量補助,何以台大歷年的排名未見起色,其中國際化指標表現更是持續低迷?校內外籍生雖然變多,但他們與本地生的互動是否隨之增加?挪用部分校內資源給外籍生,對本地生來說到底值不值得?對外籍生而言,來台大交換個一年半載代表什麼?是在精進學術實力、學習台灣文化,抑或只是另一趟長期觀光之旅?

對國際化,我們聽到的呼聲太多,實際認識卻太少。意識報選擇將重重疑問化為實際研究的問題意識,以訪談和資料爬梳觀察台大國際化發展。本刊由四篇文章組成,分別是國際化與台大發展現況、英語授課、外籍生處境和行政組織,希望讀者能以此做為思考教育國際化問題的起點。在本刊最前,還收錄了一篇陳曉唯專訪,希望能讓讀者覺得全刊內容不至於太過沉重。

本刊是我在意識報擔任編輯帶領的唯一一刊,期間歷經不少困難和失誤,也造成出刊延宕了一段時間,所以我想對這趟旅程中伸出援手的夥伴特別致謝。首先要感謝陪我走到最後的兩位記者—陳蘋和家婕,以及協助看稿的昱文和心耕。再來,是排版和美術工作的三位美編,與畫封面封底的楷翔。本刊能夠綜合不同觀點,構築出台大國際化發展的大致圖像,還必須感謝願意撥冗受訪、侃侃而談的受訪者們:國際長張淑英、前副教務長康仕仲(祝福他在加拿大發展順利)、法律系系辦助教吳姿穎、政治系系辦助教官凌蕙、前學生會外務部長陳冠儒、前法律系學術部長王亦民、前政治系福利部長韓在善與國際學生王金蕊 , Valentine Held, MatthiasFischer。





◎ 黃脩閔
[國際生專題]

國際化總論篇
◎ 林博謙、林家婕

◎ 林博謙、陳蘋

◎ 林博謙、陳蘋

◎ 林博謙、林家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