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國際生專題]國際生的中英語能力及英語授課篇

 
林博謙、林家婕



本文中福利部韓在善、學術部王亦民已卸任。副教務長在今年四月受訪,目前已卸任,並調職至加拿大U of Alberta

外籍生入學的語言門檻

臺大國際學生分為:學位生(含港澳生、僑生等......)、交換生、雙聯學位生及訪問學生。學位生即來臺大攻讀學士、碩士或博士等學位學程的外國學生,除國籍與入學管道不同外,身分與本地學位生無異;交換生則是透過臺大與他校簽定的交換學生計畫,來臺大交換一學期或一學年;訪問學生和交換學生類似,差別在申請人必須自行負擔學雜費,不適用交換兩校學雜費交互負擔的原則。

學位生入學的語言能力門檻由各系所規定,如財金系要求中英文皆需達到CEFR(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的B2等級,而心理系則是要求中文能力到CEFRC1級、且不採計英文能力。會產生這樣能力門檻的差異,與各系的主要授課語言比重及課程數量多寡有關,有些系所的課程大部分雖以中文進行,但教科書或考試中主要使用英文的材料,故要求學生的中英文能力並重;有些學系不僅全英語授課的課程不足,課堂上的文本與考試更以中文為主,則只以中文能力為標準。

臺大各系所要求的中文CEFR等級大部分為BandB的進階級或高階級(B1/B2),低於北京清華大學要求的HSK五級的流暢級(C1)。BandB的中文能力是什麼樣的程度呢?以下試舉一閱讀模擬試題為例:

小陳和小李是大學時代的好朋友,大學畢業以後,他們已經____年沒見面了。
A)多久  B)好幾 C)很長 D)很久

很明顯的,這個水平的題目只要求應試者在中文環境中能掌握最基本的會話,是學士班政治系和其他多個系所學士班入學要求的中文最低門檻,外國人只要能夠掌握同等級的題目,就已經通過政治系所要求的中文能力。然而,日常生活會話與專業學習需要的語言能力相當不同,外籍學位生通過門檻入學後,雖能與人溝通大致無礙,但要通過全中文授課之必選修課,及研讀連台灣人都需要花不少時間、精力理解的文本,還是會令人懷疑這樣的語言門檻相較於畢業所需是否太低?


政治系福利部部長韓在善則認為,目前的語言門檻沒有問題。學校對中文能力的要求是基於外國學生在中語系國家生活的需要,概念上類似英美學校採用托福(TOEFL),只希望申請人到英、美有基本的語言使用能力,在學術研究上,校方則可能期待他們選擇英語授課的課程。依他的觀察,目前政治系在學外籍生的中文口說都沒有問題,但在寫作方面較有障礙。我們會認為華語文檢測的題目過度簡單,是因為台灣人的母語是中文。

中文能力與兩種困境

外籍生通過寬鬆的語言檢定標準進入臺大後,他們可能面臨兩個問題:一、中文課聽不懂,二、不一定有英語課可修。英文授課課程在107學年度上學期共有806堂課(包含研究所開的課程),在台大所有課程中占比不及一成(台大課程網,2018)。在學士班階段,英語授課課程能夠滿足畢業需求的學系只有外文系與資工系,其他學系可以提供的課程選擇則少之又少。例如人類系就沒有任何一堂英語授課的必修課,而外籍生招收名額最多(20名,同外文系、中文系)的財金系亦只有一堂必修課是以英文授課。可見大部分學位生來到臺大,單靠英語授課課程要達到要求的修課數是非常困難的。

對部分外籍學位生和僑生而言,因為語言而造成學習困難的有多嚴重?前法律系系學會學術部長王亦民告訴我們幾個對中文學習環境適應不良的案例,一位在台大語文中心待過一年的日本學生表示跟不上課程。即便已經看了開放式課程和印講義參閱,上民法總則的時候還是覺得老師教得太快。雖然課表只選了系必修和英文課,讀起書來還是很吃力。該同學的中文日常溝通沒有問題,但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會有個別的字詞無法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來台前就寫信給法律系表示怕跟不上,遺憾的是,入學後仍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另外,也有已經大六的外籍生,面臨無法畢業的危機,所以系辦希望系學會可以協助該生學習民事訴訟法上和法律史並拿到學分。

王亦民認為,總的來說外籍生肄業的比例不是很高,但這是因為歷年到台大法律讀書的外籍學位生多數來自有一些中文背景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國家),可能多是充分了解台大的情況才來的,少數不清楚狀況的則會面臨比較嚴重的困難。

另一方面,英語授課課程太少,也導致許多中文程度不夠好的交換生選不到課。在訂定交換計畫的契約時,學校雙方皆會規定自己的學生出去交換時,需修得一定數量的學分。一個法律系內發生的實際案例是:校級交換生的母校要求他修15學分的課程,但法律系的英語授課課程幾乎都是研究所或客座教授的高難度小班課程,並不適合該交換生修習。相對的,這些課程因性質需要並不適合收太多學生,導致授課老師接受加簽的意願低落。法律系助教吳姿穎提到,學分數不足的問題通常發生在校級交換生。國際事務處在簽校級合約的時候清楚法律系的實際情形,承諾過多學分。針對本次事件,國際事務處表示會再和法律系確認細節並進行改善,並強調多數交換學校的合約中並沒有明定需修習的學分數門檻。在院系級交換生的部分,則因與合作學校聯繫較密切,合約也經系所辦親自簽定,較能商談出合理的學分數要求。*

為了處理「交換生選不到足夠的課」問題,目前各系所多採取消極的問題處理模式,例如在交換生來台前加強宣導「台大課程網」的存在,要求交換生事先繳交「預選課表」,確認他們來到臺大前是否清楚自己要修哪些課,或者重新與姊妹校協商,降低對方對其派出的交換生的修課數量要求。然而,來台前的課程查詢和選擇,對外籍生來說其實存在著不少困難,例如:臺大課程網上面的課程名稱被要求一定要中英文都有,在英文的瀏覽模式中,課程則全都以英文顯示,但有國際學生一看到整個頁面都是英文,就誤以為全部都是以英文授課,導致意外選到了許多中文授課的課程。臺大課程網陳列的課程,並不會一一標記授課語言,只有當英語授課的時候才會另外備註,這是以非英語系國家的臺灣為出發點的設計,若外籍學生沒有特別注意到,即會發生前述誤會。可以檢討的事,課程網的設計是否更客觀、更國際化,而不侷限於台灣人本身的觀點,體貼外籍學生?

英語授課課程的質與量

針對此問題,我們採訪了兩位德國交換生,分別是Matthias FischerValentine Held,他們皆表示來台前只需接受簡單的校內英文測驗或甚至不用通過任何語文檢定。Fischer被分配到台大機械系研究所,但他很快就發現機械系碩士班幾乎完全沒有英語授課的課程。迫於無奈,他只好到電機系和資工系各修了一堂研究所的英文課。Held在管理學院大學部進行交換,上了一堂英語授課的通識和兩堂管理學院的英文授課課程。通識課主題是藝術與考古,老師英語程度不佳,僅具基本的英語表達能力,修課體驗並不愉快;管理學院是台大少數大學部有不少英語授課的學院,但Held對選上的兩堂選修課都相當不滿意,他認為老師喜怒無常、評分標準任意,且課程缺乏結構。總的來說,兩位交換生對台大的英語授課現況並不滿意。韓國學位生金靖祐在經濟系大學部就讀,他在線上回覆此問題時表示:修課教授的英文能力不錯,較中文課程易懂,但畢竟不是他的母語,所以在理解上仍有困難。

副教務長表示,目前臺大的英語授課比例是7%,遠遠落後韓國名校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的八成。根據臺大課程網,107-1學期有806堂英語授課,佔總課程數13135堂的6%,其中不少號稱英語授課的課程是英文一、高階英文或碩博士專題指導,並非一般外籍生所期待的課程。

台大英語授課課程的「量」與「質」明顯不及格,但校方該怎麼改善這個現象?「事實上,在臺大要推動英語授課課程是有難處的,」國際長說到,「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才有辦法成氣候」。首先,要找到願意開課的教授。「英語授課」需要的不是把既有中文課程完整翻譯成英文,再照本宣科的傳授給學生,而是必須從頭到尾用英語使用者的思維和用語創造新的課程。可惜的是,台大現有的課程多屬第一種,更別說台籍老師的口說能力不一定良好,進一步惡化修課體驗。學校要提供以英語為本建立的課程,最直接的方法是招聘具相應專業的外籍教師,不然就是要請校內教師另外用英文重新設計課程。前者雖然簡便,但只能治標,治本之道還是讓校內教授能自主建立英語授課的環境。副教務長及國際長一致認為,這對台大教授會產生不少額外的工作負擔,故要提供一些誘因才會成事,例如提供教師額外的報酬或課程助教。在台大獲國家補助縮減的情況下(自由時報,2018),要額外提供經濟誘因對學校財務也是一個負擔。

目前而言,國際事務處自己開的英語課程以臺灣歷史、文化等較軟性的通識為主,費用要處內負擔,也缺乏開課權能,可說是相當不易。國際長認為,還是要由教務處來聘任教微積分等必修或其他進階選修的教授,且要從各學院裡面找,才會是專業的。政治系官凌蕙助教表示,系上一直有在討論加開英語授課課程一事,不過教授們原本的課程負擔就很大。若要提供額外的誘因配套,經費是主要考量。

為什麼臺大一定要推動英語授課?何不要求外籍生要精熟中文使用才可以入讀台大?此外,增加英語授課難道只是為了外籍生嗎?對台灣本地生又有什麼實益?要回應上列問題,必須回到「國際化」的趨勢和意涵來談。若英語授課課程質、量持續低落,臺大無法吸引太多外籍學生,在亞洲各強校紛紛競逐國際學生的情況下就會居於劣勢,外籍生或許會被香港、新加坡等英語環境更完善的大學吸引。台大的國際排名受影響之外,對外招生也會被侷限在對中文較熟悉的僑生或東亞鄰國的學生。為提升校內學生的組成多元性,學校不能只做門面和宣傳,而是要開設英語授課課程營造學習環境。而且,這些課程還要能展現臺大的學術品質。開設英語授課對本地生學習的影響,可參閱本文結語或本刊國際化總論篇。

結語:國際化該向何方發展?

國際學院規劃停擺後,副教務長認為台大的下一步是從基本功開始做起,逐步增加英語授課到總課程數的一半,帶領全校學生一起迎向國際化。英語授課課程數若能提升,本地生將會更願意選擇英文授課課程,因為它不再是課程中的異數,而是課程規劃構成中的大宗。英語授課提供的能力相當關鍵,是內嵌在學術訓練中的一部分專業,讓未來的台大畢業生可以有更寬廣的舞台發揮所長(詳見本刊國際化總論篇)。另一方面,英語課程增加會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台,使外國學生人數和佔比提高,增加本地生在課堂上與外國人共同學習的機會。這些皆能對台大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或學術研究等提供更廣闊的機會。

近年來,英檢門檻在各大學皆面臨遭廢除的危機,在台大也曾掀起討論。學校一級主管如教務長郭鴻基反對的理由之一是「台大學生國際化發展對國家非常重要,學校為了你好,不要覺得自己用不到」(詳見本報快訊:0609教務會議:學生會提起英文畢業門檻修正案,將由共教委員會審議)。姑且不論為何把英文視為所有台大學生未來生涯發展之必須,如果希望把英語能力落實到專業的應用上,比起用單一檢定為畢業門檻要脅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學習中就以英文接觸知識,似乎是更值得慎重考量與發展的方向。迄今為止,英語化教學在高教國際化的議題中仍居樞紐地位,台大該如何順應值得吾人細細討論與思索。

=======================
參考資料:

2018,〈高教深耕計畫公布 台大被打6折只獲18億元〉,自由時報,2/13

臺大國際事務處,2018,〈107 學年度 ( 2018/2019 ) 系所申請規定及招生名額一覽表〉,台大國際事務處網頁,取自http://oiasystem.ntu.edu.tw/admission/foreign/requirement/dept.list/id/35/fsemester/1/fdisplay/1?lang=zh_TW,2018/11/20

臺大課程網,2018,〈台大課程網〉,臺大課程網,取自http://nol.ntu.edu.tw/nol/guest/index.php,2018/11/20

清華大學,〈2018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清華大學本科招生網,取自http://www.join-tsinghua.edu.cn/publish/bzw/7602/2018/20180531162007057207178/20180531162007057207178_.html,2018/11/20

*參見本專題的「行政組織篇」中,有關國際事務處和各系所辦公室的溝通落差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